第一百七十一章 盛极则衰(四)
第171章 盛极则衰(四)
建始二年
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公开指责丞相匡衡勾结石显,祸害朝纲,贪污受贿,十恶不赦。
匡衡的下属官吏们为了自保,将匡衡贪污受贿的证据交出。
士人们也纷纷跟着一起抨击匡衡,要求朝廷将匡衡处斩,以儆效尤,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最终,丞相匡衡被斩首,由王鸿隐之孙、王逢邦之长子王僮担任丞相。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非常识相地自觉地告老还乡,由王玲之孙、王逢尚之子王保担任御史大夫。
加上去年辽东太守王鸿隐寿终正寝,而且这两三年里,辽东几个县的县令也先后病逝,朝廷一直没时间安排新的辽东太守和县令们,以至于官位空虚。
现在王家大权在握,于是便直接任命王鸿隐之子王逢邦为辽东太守,并任命辽东四大家族的子弟为各个县的县令。
至于王家的家主之位,则传到了王逢邦。
王逢邦就任辽东太守之后,便将仁川之事交付给自己的长女王倇,由王倇担任马韩太守兼仁川令。
从王家第七代开始,王家女子也开始使用字辈,而且字辈不再插入到姓名中间,而是以偏旁区分,比如王逢邦的儿子王僮,王逢邦的女儿王倇,都是单人旁字辈。
王家鸿字辈的第五代家族子弟,如今只剩王鸿年王玲二人。
贪玩好色的皇帝刘骜只想在后宫与妃子们嬉闹,国家政事都由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一人处理。
在辈分上,王鸿年相当于皇帝刘骜的外舅公,大了刘骜两个辈分。
长安
未央宫
正殿
哒哒哒——
一个小黄门走来,对着殿内诸位大臣说道:“陛下今日有事,朝中之事由大将军处置,诸大臣同大将军共同商讨国事。”
“陛下万年!”
众大臣已经习惯了,皇帝刘骜自登基以来,只有刚开始那一两年在上朝,扳倒宦官集团后就彻底不上朝了,全部事务都交给了大将军处理。
而皇帝刘骜所谓的有事,不过是忙着跟嫔妃们游山玩水。
“诸位大臣,有事请奏,无事散朝。”王鸿年对众大臣说道。
“关东诸郡流民遍地,请拨款赈灾二十万万钱(二十亿)。”一位大臣说道。
“大司农,今年国库还有多少钱?”王鸿年对九卿之一的大司农问道。
“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大司农如实回答。
“怎么如此之少?”王鸿年皱眉道。
赈灾一年需要花二十亿钱,但国库只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而且赈灾不是一年就能赈灾完的,要连续几年赈灾,赈到百姓重新把荒地开垦出良田为止,累积起来起码要一百多亿钱,现在这么点钱还怎么赈灾?怎么迁徙屯田?
“陛下修建宫殿耗费一亿七千万钱,给宫中嫔妃增加俸禄,每年又额外耗费六千万钱,前两年西羌叛乱,镇压西羌所耗费的军费高达三亿两千万钱,去年降下瑞雪,陛下要求各地郡国建造祥瑞台向上天祈福,又耗费两亿钱,今年为了给官吏们发俸禄,又耗费五亿三千万钱,而且陛下的宫殿还没修完,今年明年还要接着修,接着花钱,大概要花……”
“好了,不必说了。”
眼看着大司农算账要算到皇帝刘骜修宫殿这件事上,王鸿年连忙阻止他,直接打断对方,免得皇帝知道此事后心存不悦,并询问众大臣:“如今赈灾需要耗费二十亿钱,但国库仅剩三亿六千五百万钱,诸位想想今年这灾要怎么赈吧。”
“是否向百姓加些赋税,再苦一苦百姓,先把赈灾款凑齐,等灾民都安置妥当,以后朝廷再轻徭薄赋?”有大臣建议道。
“这样做万一引起民变怎么办?”另一位大臣说道。
“朝廷加税是为了赈灾,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应该体谅朝廷的难处,百姓如果不体谅,那就是造反!”刚才那人正义凌然道。
“只要施行仁政德教,灾民就不会饿死,百姓也不会造反,根本不需要耗费国库的钱财。”一个读圣贤书读傻了的官员说道。
“派出官吏向没饭吃的百姓传授圣人之道,百姓心中有圣人,他们就会懂得对朝廷感恩,这样就可以解决灾民流民问题了。”另外一个大臣这般建议道,他建议时非常认真,似乎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真心这么认为。
“授百姓以仁义,百姓就会心存仁义,天下风气就会仁义,就不会出现坏的情况。授百姓以钱财,百姓就会趋之于利,天下风气就会败坏,那就会出现坏的情况。所以我们不应该拨款赈灾,这样会败坏仁义的风气,使得百姓变得贪财好利。”
“我们应该教导百姓,告诉他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百姓就会在饥荒的困境中磨练自己的心性,从而变成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天下也就能迎来上古三代圣人时期的圣王之治。”
“天下迎来了圣王之治,自然就不会有百姓饿死了,哪里还需要依靠国库里的钱财去诱害百姓呢?”
“是啊是啊,圣王以仁义治理天下,从来不需要钱财,他们视金钱如粪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所以天下才能治理好。现在的我们却在这里讨论钱够不够用,这哪里是正人君子应该做的事,正人君子不应该讨论这些钱财,免得被钱财利益迷惑了本心。”
“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饿死,这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依靠钱财做事,这和那些贪官污吏又有什么区别?这样会让天下百姓变得狡诈,这不是贤人应该做的事,请大将军不要再说花钱赈灾的事了,这有损圣贤之名。”
士人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句,他们发言时非常认真,看起来不像开玩笑。
听着士人们的逆天言论,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嘴角抽搐。
他虽然跟士人们同一个阵营,但还不至于读圣贤书读成傻子。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