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千古完人王阳明(一)
第261章 千古完人王阳明(一)
雒阳
袁府
“陛下居然册封一群宦官为侯,真是……世风败坏,唉~”
“没种的玩意还能当县侯,简直荒唐!”
“这大汉,我看是药丸呐!”
“嘘……别说这种话!”
一群年轻士人正在司空袁京的私人豪宅里议论时政。
现在的袁家虽然还只是二世三公,比不得弘农杨氏,但已经得到了许多士人的拥戴。
不过也有那么一些士人暗中对袁家腹诽,因为袁家为了当三公,居然偷偷地给宦官送礼。
而大多数士人则表示理解袁家,觉得袁家这是“被宦官逼的”,他们依旧相信袁家是纯洁的,认为袁家绝对不可能跟宦官勾结在一起。
绝大多数士人们是这样的,一边批判宦官贪污腐败,然后自己在地方上贪污时毫不手软。
他们不是反对贪污腐败,只是反对宦官跟他们争夺贪污腐败的权力。
汝南袁家表面上站队宦官,以此混上三公的位置,暗地里却与其他士族合作,这一手玩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与汝南袁家相同情况的是辽东王家,同样表面上巴结宦官,讨好皇帝,暗地里却又跟士族们勾搭在一起。
一众士人们对封侯的宦官羡慕嫉妒恨,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自己其实就是单纯眼红,所以拿着各种圣人之说来批判宦官,用圣人经学给自己的嫉妒之心打掩护。
他们或许应该想想,宦官帮助皇帝清洗外戚,封侯不过是皇帝对宦官的报答,他们士族反而跟外戚勾结,只要皇帝还是个正常人,都不可能重用他们这些有勾结外戚前科的士族。
司空袁京不在府上,他的儿子袁汤现在在外面做太守,所以由袁汤的三个儿子,袁成、袁逢、袁隗招待一众士子。
长子袁成已经十六岁,生得俊郎,次子袁逢才十岁,也是明眸皓齿,小儿子袁隗刚满三岁,也过来凑热闹,提前在士人圈子里露露脸,方便以后做官,甚至是做三公也不是没有可能。
“诸君,慎言!”袁成担心府上有内鬼把今日的这些话报告给宫里的宦官,等到众人静声后,袁汤又对士子中的一位沉默不语的士子问道:“伯安兄,何故愁眉苦脸?”
其余士子也纷纷看向那位沉默不语皱眉的青年。
青年二十岁出头,名叫王云,字伯安,号阳明。
他是王溤唯一的孙子,他的父亲在他刚满一岁的时候就死于疾病,从小在辽东长大,十五岁时离开辽东,前往中原闯荡江湖,闯出了一番名头。
他的祖父是大儒王溤,祖母是续写《汉书》、并写出《女诫》的大才女班昭,父亲虽然死的早,但也是个九卿,母亲是汝南袁氏的一位嫡女。
虽然家族现在“落魄”了,官职最高的也才只是一个两千石的辽东太守王煌,家族里连个三公都没有,但毕竟是曾经出过名将王长治和名臣王长炯的家族,所以在现在的大汉还算是颇有名望。
在这么多光辉耀眼的背景加持下,整个袁府,他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
按照血缘辈分,他是袁成袁逢袁隗三个人的表哥,按照师生辈分,则是他们三个人的学长。
“愚只是在想,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反贼?”王云如是说道,【愚】是他的自谦,意为自己懂的不多,类似略懂略懂。
“明帝章帝时期,我大汉是多么的文质彬彬,和帝时期,我大汉武功赫赫、消灭北匈奴,可自从安帝开始,先是羌人造反,中原各地又有百姓造反,宦官外戚轮流把控朝政,到底是为什么?”
王云说话时非常淡定,明明是在说一件很悲哀的事,语气中却听不出一丝一毫悲哀。
“反贼多,当然是因为宦官把持朝政,只要诛灭宦官,青天就有啦,天下就太平啦!”一位士子这般说道。
“是啊是啊,天下苍生之所以日子越来越凄惨,肯定是因为宦官把持朝政、贪得无厌!”另一位士子附和道!
“既然是宦官贪得无厌导致的苍生疾苦,那陛下为什么还要重用宦官?”王云继续问道。
“必然是宦官阴险狡诈,欺上瞒下,迷惑了陛下!”一位士子不敢说皇帝有错,因此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宦官身上。
“只要没有宦官,天下就不会民生疾苦?”王云不太认可现在的主流思想,他觉得民生疾苦或许另有原因,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肯定不是土地兼并和士族贪婪,因为士族不可能有错,只能找别的地方哪里出错了。
当今大汉的主流思想都认为是宦官导致的天下败坏,所以只要诛灭宦官,就可以万事大吉!
可王云是了解过前汉和新莽的,知道前汉亡于王莽,新莽亡于起义。
但是前汉灭亡前,当时的皇帝似乎并没有重用宦官,反而重用了儒生,王莽更是大力提拔儒士。
重用儒士、不重用宦官的前汉和新莽照样灭亡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宦官可能并不是天下败坏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或许是别的?
“伯安贤弟,难道你要为宦官说话?”一位士人生气道,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宦官就是十恶不赦,皇帝只要重用宦官就是昏君,只要重用儒士就是明君。
“非也。”王云不是很想理会这些杠精,他虽然不认可【宦官导致天下败坏】这个主流观点,但并不代表他就认可宦官,作为士人,他也是讨厌宦官的,只是不认为诛灭宦官就能天下太平,事情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
“我认为,天下败坏,宦官贪婪只是其一,但更主要的还是人心。”王云对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宦官还是普通百姓,亦或是边疆蛮夷,他们都是人,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贪婪成性呢?”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心,这些人的心里没有良知,所以才会导致天下糜烂。”
“唯有存天理,去人欲,人人能够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达良能,则天下可安。”
王云从小受到儒家古今文经学、佛教徒、基督教传教士,道家法家典籍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士,而是各种思想的揉合。
姬兴佛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在十年前才圆寂,并且生前收的最后一个弟子就是王云。
萨诺斯·王的思想也影响了王云。
再加上他的大儒祖父对他的影响。
还有辽东王家收藏的那些道家典籍和法家典籍对他的影响。
王云正在将儒道释法基督合而为一。
其余士人都被王云的这番新的见解给惊讶到了,无不目瞪口呆。
“阳明啊阳明,你可真是离经叛道!”袁成是个传统的儒士,他对于王云的这番话,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离经叛道了,完全脱离了现在的儒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