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传檄千里,四方自立
而经历过秦末乱世,也实打实地实践了一把复立诸侯王、将他们变作自己的党羽、让他们听从自己的话、用道德感召他们的刘邦,对于张耳和陈馀的建议则更是深有体会。
别的不说,张耳在后期可是投奔到了他这里,还受封了诸侯王呢。
只不过,后来张耳和陈馀这两名刎颈之交,可是实打实的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刎颈之交”,不得不让人唏嘘几句人心易变。
——当然,刘邦对此毫不唏嘘,他只不过对张耳此人的心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判断。
此时回看陈馀和张耳当初对陈胜的建议,刘邦还真有几分代入之感:“乃公确实是一个很讲究道德的人啊。”
不然,如何能够以德服人呢?
【在这一次建议未被采纳后,陈馀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大王您如今已经派兵西进,要攻破函谷关,这也是如今的首要任务,但是这样一来就来不及收复北面的那些地区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曾经游历赵国,对于那里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都很熟悉,大王不若派遣一支军队,北上赵国,夺取土地。】
【秦二世元年八月,张耳和陈馀随武臣,带三千人进攻赵地,并且成功攻破邯郸。】
【武臣所部先是从白马津强渡黄河,又一路连克数十座城池——而之所以能够以这么少的兵力获得这么大的战果,依旧和当时各地的情况有关,同时,陈馀和张耳等人的游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他们向各地的豪杰游说,“这些年来秦朝的政令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民力财力都已枯竭,天下的百姓都不得安宁。如今陈王举旗为天下倡,方圆千里,没有不为此响应的,人人都斗志旺盛,杀掉那些迫害他们的县令县丞、郡守郡丞;
而如今陈王称王,派兵西进,凡是豪杰都应当趁此机会成就王侯大业,这样好的时机如何能够错过?”】
【在陈馀等人的尽力游说下,十余座城池直接归降,并且加入武臣的大军,使得兵力直接从三千扩张到数万人,武臣也在此时被推举为了“武信君”。】
【随后,正准备继续进攻的武臣军遇到了一个人——蒯通。】
【蒯通,本名彻,后因避讳汉武帝之名而被改为通。此人一直活跃在秦末汉初的政治舞台之上,比之张耳,他活着的时间要更长。】
【说起来。还是武臣先找到的蒯通,他想要让蒯通占卜一下自己的吉凶。】
【但是蒯通却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占卜吉凶之人,他的本职,是一名纵横家。】
【说到纵横家,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了解的朋友们就能明白蒯通的大致形象了;但更关键的是,蒯通的纵横之法,乃倾危与阴谋。】
各地豪杰乃至郡守县令,在面对有人公然举起反旗的反应,大秦的所有人都其实早有预料。
虽然春秋战国没有这种举起反旗的事情,但是这种出现了一个苗头然后其他所有人都跟随的事情,可不在少数。
所以,不论是陈胜接连获胜最终入主陈县,还是周文突破函谷关深入戏水,亦或者是武臣三千兵力便连下十余座城池,他们都还算是接受良好——不对,周文突破函谷关,还是让人有些接受不能。
毕竟,秦末——这个词都让人心痛——眼见是大势所趋,他们还不如先接受这个可能,然后仔细研究该如何避免这样的糟糕结局。
“纵横家,”王绾摇头,还是走倾危与阴谋之法的纵横家……摊上这么一个人物,天下的混乱只怕能够加剧几分,只要这个叫做蒯通的人不被尽快干掉。
而看样子,这人活着的时间还不算短,至少还撑到了下一个朝代的初期阶段——说起来,这种人在天下初定的阶段,真的能够安心放下自己的纵横之术,不去搅风搅雨吗?
其他人也与王绾相同,在知道这个蒯通是纵横家之后,他们就对蒯通接下来会做什么、又能有怎样的成果有所判断了。
以及……下一个,啊,下一个朝代,原来叫做“汉”吗?
-
后世朝代之中,对于蒯通的评价并不怎么好。
不论是如汉唐,亦或是明清,包括南北朝时期,对于蒯通的评价都基本一致——幸遇刘邦,不然便将如郦食其(li yi ji)一般身死;以及,以口舌纵横倾覆,乃狂徒恶习。
而蒯通后人活跃的东汉末年,蒯越等人便不免遭到了他人的注视。
但是纵然如此,蒯越等人依旧神情淡然,并不因此而有所动容——先祖蒯通能够纵横四方,引动风云,最终平安抽身,那明明彰显了先祖的出色才能才是。
至于说倾危与阴谋之术不够光明,那又如何?在如今天下,正需要任何能够博得天下的手段。
【蒯通收到武臣的请求之后,便转身去找了范阳县县令徐公——不是那个邹忌比美的徐公哈。】
【一见到徐公,蒯通当即就道:因为您将要死了,所以我来为您吊唁;但是,我也要恭喜您,因为见到了我而获得了一条生路。】
【面对如此断言,知道如今天下情况,当然,也是习惯了战国以来各种人才贤者的种种言论的徐公便拜谢道:您为什么为我吊唁?又为什么要恭喜我?】
【蒯通便表示,你在这里担任县令已经十余年了,这些年间,您因为执行法令而造成的家破人亡实在太多,造成的残疾人员也太多,之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对您复仇,不过是因为畏惧秦法,但是现在秦法已经丧失了意义——必有慈父孝子选择杀掉您复仇并以此扬名。】
【但是您遇到了我。】
【武信君曾经来信向我询问吉凶,等我见到武信君,就会这么对他说:战胜敌人、攻破城池然后取得城池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您能够用我的计策,那么无需作战就能够攻城略地,“传檄而千里定”。】
【徐公被说服了,他派出车马送蒯通去见武臣,而蒯通也这么劝说了武臣:范阳县令本应该整顿军队准备作战,但是他贪生怕死,喜好富贵,于是想要向您投降献城。如果您在此之后杀了他,那么周边城池必然会到处流传投降身死的消息,继而导致他们固守城池,难以动摇。】
【您不若用黄盖朱轮的车驾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边境驰骋,那么周边城池就能看到他投降而享有富贵,如此一来,投降之人必定源源不断。】
【武臣同样被蒯通说服了,而正如蒯通所言,在武臣如此作态之后,燕地赵地接连归降了三十余座城池。】
【因而,武臣所部迅速地抵达了邯郸。】
【而就在这时,武臣、张耳、陈馀听到了最新消息:周文战败退出函谷关,陈胜麾下的多名将领获因谗言罪被杀。】
【张耳和陈馀敏锐地察觉到了陈胜政权的问题,并认为张楚政权或许难以长期存续下去。】
【再加上先前陈胜不愿意采纳他们的建议,还只给他们校尉官职,陈馀和张耳对于陈胜都心有不满。】
【于是,他们立刻建议武臣——将军不若称王吧!如果您自己不愿称王,那不如拥立一个赵王后人称王。】
【总之,陈胜既然于陈县称王,那么他看起来不像是会拥立六国后人为王的样子;但是将军您现在攻下了如此多的土地,如果不称王、也不拥立其他人称王的话,必然不能维持好社会安定。】
【再者,陈王现在屡屡听信谗言,如果这时候有人向他说关于您的谗言,难保不会有什么祸患。】
【武臣同样把这些话听进去了。而既然要有一个王,比起拥立什么赵国后人,武臣还是更愿意自己来当这个王——因此,进入邯郸之后,武臣迅速自立为赵王。】
【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当然,有关武臣的最新情况也被汇报给了陈胜,果不其然,陈胜大怒,就想要杀掉武臣留在陈县的家眷,并且发兵攻打武臣。】
【幸而有人阻止了他,正是和周文同时期被任用的房君蔡赐。】
【蔡赐对陈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表示现在还没有灭亡秦朝,如果杀掉武臣的家眷族人,是为自己树立新的强敌,并不是明智之举。不如对武臣表示祝贺,并且让他西进攻打秦军。】
【陈胜听从了建议,并且这么执行了;但是此时的武臣更想要经营自己的地盘,于是并没有理会陈胜的西进命令。】
一路看到这里,嬴政已经非常清晰地看明白了陈胜此人的能力水准,以及他麾下的这些个起义军将领士卒们的水平。
——这样的人,纵然有首倡之功,纵然因机缘巧合而举起了第一面旗帜,,他也绝无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换言之,陈胜必然被大秦所灭,说不得就是章邯率军灭亡陈胜的,都不需要再额外调动军队和将领。
至于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陈胜、自立或者拥立他人为王的如武臣等人,他们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敌得过大秦的能力。
虽然天下确实有大量的黔首对大秦心怀怨恨,这样汇聚到一起的黔首的力量不能小觑,但是他们到底也还是黔首而已。以大秦的力量,只要梳理好情况,分好轻重缓急、制定好相应计划,想要镇压天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但是大秦最终还是灭亡了。
所以,胡亥这个蠢货又搞出了什么事情?!赵高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又谋划了什么阴谋?!
按照嬴政对大秦的了解,即使天下到处举起反旗,大秦也应当能够撑上一段时间;如果大秦没能撑住迅速覆亡,那么只可能是中央又出现了种种超乎预料的事情。
而有胡亥和赵高这两个人在朝堂的顶端,那还真是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让人意外。
外部的攻势是一方面,内部的垮塌往往更加迅速。
——所以,胡亥终于被赵高干掉了?
-
刘邦似笑非笑:“蒯彻此人啊,可真是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他刚刚处理完韩信谋反的后续事情,也见了这位在后世被改名为蒯通的擅长倾危之人。
不得不说,此人的一张嘴,当真是能将黑说成白、白说成黑,更是能在种种看起来完全是死局的情况下为自己硬生生开出一条生路来。
刘邦承认,自己本人对于韩信是存在很大的不满的,同时也存有了极高的警惕之心;而对于蒯彻这么一个唯恐天下不乱、只想要用乱世来实践自己所学、传扬声名的人,更是极为不喜。
当年,蒯彻可是真的劝说韩信去反了他这个汉王的。
而在这一回见到蒯彻之时,自己命人要烹了他,同样是真心的——得入汉鼎,蒯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不是吗。
但是蒯彻就是有这个能力,说服自己放了他。
着实是个聪明人啊。
【赵国赵王自立,魏国也于此时复国。】
【陈胜派遣魏国人周巿带兵攻打魏地,周巿的进展也很顺利,基本上都被周巿带兵成功收复。】
【魏国领土既然大部分被打下来了,一群将领谋士便开始商量要拥立一个魏王,选择的对象自然是领兵征战的统帅周巿。】
【不仅周巿手下的人想要拥立他,已经拥立新王的赵国、齐国同样派人带着战车前来表示对周巿的支持——是的,齐国也有了齐王,乃是原齐国王族后裔自立。】
【但是,与赵王武臣不同,周巿拒绝了这一拥立。】
【当然,周巿拒绝并不是因为什么觉得天下应当一统、不应该分立诸侯王之类的,他非常认同魏地需要一个魏王,只不过并不觉得自己会是这个人。】
【“如今天下混乱,正才能显现出忠臣来。既然大家要反秦,那么理当拥立魏王的后人。”】
【而陈胜这里也真有那么一个魏王后人,是在陈胜起兵后不久就投奔于他的,名叫魏咎。】
【周巿前往陈县迎接魏咎去魏地成为魏王,前后往返五次,终于得到了陈胜的同意,魏咎抵达魏地成为魏王,周巿则担任国相。】
【以上,都是陈胜原有部将抵达新的地区后,或自立或拥立他人魏王的例子。】
【当然,他们的行为也并不完全是什么“对陈胜不忠”之类,虽然有这样的原因,也有着对权力的渴望,还有对陈胜近期来行事作风的不满和顾虑。】
【同时,也切实体现了陈胜本人在战略眼光、政治架构等等方面的不足——陈胜并非是什么天生政治奇才,也不是什么其他方面的天纵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