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救皇后
一想到还有十天的系统任务截止时间,李正便想,娘的,你以为大唐太子是普通人吗?岂是你想让他拜师他就拜你为师的吗?
并且想到这李承乾现在看着确实是个好孩子,但谁知道后面会养男宠,谋刺老师,并且最后还谋反叛乱呢!
李世民在李承乾五岁大时,当时还是秦王的他就请了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大儒来进行教导,在李承乾立为太子之后,唐太宗还请来各大名臣辅佐李承乾。特别是在李承乾渐渐学坏之后,唐太宗为了规劝自己的继承人,几乎将朝中名臣都派去教导太子。这其中就有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等人。
李承乾作为唐太宗心仪的继承人,有唐太宗一路护持,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不过最后却被自己作死了,朝臣厌恶,走上谋反之路,连唐太宗都不能保住他。
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与他身体的残疾离不开关系。李承乾因为脚疾,进而性格大变,最终走上末路。不过这个脚疾却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生病所得。
可是就算他有脚疾,唐太宗都没有想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反而还一直在大臣请求重立太子之时维护,坚决表示自己想要李承乾继位之心。李承乾是因为脚疾而自卑,心态崩了,才变得荒唐起来。
李正自问,且不说自己能不能成为李承乾的老师,就算当成了,自己难道就比那么历史上有名的大臣厉害,他们都没有能力教好李承乾让他登上皇位,自己又何德何能啊!
但是为了自己后世的父母可以到大唐来享福,李正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宫。
当他走到甘露殿时,却发现长乐公主李丽质面带泪珠,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进了甘露殿。
李正一脸茫然,刚想上前询问,只见李丽质已经进殿了,他作为外臣只能被带到了殿外等候传召,让一个小太监进去通报皇帝。
还没等这个传话的小太监跑出多远,便见慌慌张张的李世民跟着长乐公主李丽质走了出来,他们父女二人也没发现李正,一路小跑着向东而去。
“郡王殿下,不好啦,听说皇后娘娘得了急病,陛下现在要赶往立政殿探望皇后,不如郡王先行回去?”小太监也是一脸紧张的说。
现在是贞观八年,哦,对了,历史记载,长孙皇后是在贞观十年病逝,此时的李承乾十八岁,唐高宗李治才九岁。
正是因为长孙皇后早逝,李承乾缺少了母爱,在患上了足疾之后,面对着父亲李世民的日益严厉的教育和弟弟魏王李秦与他日益激烈的储位之争,李承乾才会在走投无路之下被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候君集的怂恿下谋划造反,但是最后却因事情泄露了风声被李世民平定,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最终失去了登基的资格。
至于长孙的病,李正也知道,就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之类的病。
这种病别说是在古,哪怕是现代也是很难治的病,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得了这种病就是相当于慢性中毒。
但是对于一个唐朝的人,治疗气疾,一盒阿莫西里足矣。
之前李正就中过一盒24片装的阿莫西林,他把这盒神药时刻放在身上,就怕弄丢了。
“叮咚,系统任务发布,用阿莫西林胶囊救回长孙皇后,奖励积分五十万!”
救!必须救!李正听到系统精灵发布的任务后,马上便想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老子可不能见死不救呀!
于是化身为白衣天使的李正马上跟上了李世民的脚步,也跟着来到了立政殿。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高阳公主李漱早就来了,七岁的小屁孩李治和更小的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都被官女们带了出去。
此时的立政殿里,太子和魏王跪坐在这里,看着床榻上面的皇后娘娘,他们的心中也是焦急无比,只是期盼能够有人前来医治他们的母后。
一阵脚步声传来,屋里的人听着声响转过头看着门外。
李承乾三兄妹看着被长乐公主急急忙忙带过来的李世民连忙行礼说道:“儿臣见过父皇。”
李世民看着这三人说道:“免礼。”然后便看着沉睡不起的长孙皇后,又看了外面跪地不起的一群御医,怒道:“若皇后有事,尔等便一同陪葬!”
而此时,床上长孙皇后咳了一下,突然就醒了过来,李世民见状马上跑了过来,蹲下来握住长孙皇后的手,说:“观音婢,你感觉怎么样了?”
长孙皇后用微弱的声音说:“陛下,正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臣妾今生得遇陛下,嫁给陛下后还生下一堆儿女,臣妾此生无憾了,今陛下岂能因臣妾一人而迁怒御医们,只怕是臣妾命该如此,怕是无法与陛下白头偕老了。”
说完这些话后,长孙皇后又是一阵咳嗽,似是呼吸不顺的样子,李世民又是安慰道:“观音婢莫急,朕刚才已下令命人去寻找孙神医,又令诸佛观道寺日夜诵经为你祈福,想必定当平安无事。”
虽为天下至尊,但李世民毕竟不是大罗金仙,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现在对于长孙皇后的病他也是无能为力。
这时,一位太监进来传话:“启禀陛下,乐浪郡王求见,说他带来了救治皇后的药。”
很快,李正便进来了,看见一旁跪在地上的李承乾、李丽质和李漱三人,他故意装作一副吃惊的样子,然后就对李世民说道:“参见陛下,家师云游四方时,曾经给过我一盒神药,说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今臣特将其献给陛下。”
李世民命人取过阿莫西林,问道:“李郡王,此药该如何服用?”
“回皇上,这里二十四颗药,一次一颗,三个时辰服用一次,一天最多服用四次,温水送服。”李正交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