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四个勤勉和十个祸患
第338章 四个勤勉和十个祸患
如此一来,朱元璋一口气将这些人全部斩尽,不仅无人指责,更是大大增加了百姓对他的好感。
这句话,是朱元璋拿着最新一份报纸,在应天城中听到的,这让朱元璋原本有些低落的情绪,稍稍平复了一下。
第一百四十五章《西山政训》,真德秀
此时的朱元璋,才登基三年,再也不是当年的皇帝,朱标去世,他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
所以,这一次,连续杀死这么多当地的官员,让朱元璋很是不爽。
倒不是朱元璋不想大开杀戒,而是他现在的心情,已经没有以前那种称霸一方的快意了。
他们都将凶残的元人给赶跑了,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个样子,仿佛与元廷在位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区别一样,这让朱元璋感到了一丝的沮丧。
朱元璋郁闷之下,就去找了郑武。
刚刚被甄武邀请进来,朱元璋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看到甄武一副跃跃欲试,欲言又止的样子。
朱元璋一脸的莫名其妙,甄武可从来没这么害羞过,他连忙说道:“泰儿,你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甄武尴尬的一笑,道:“这个,大比已经结束了,粮草的钱也已经凑齐了,还有这张丹书铁卷……”
甄武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一巴掌拍在了自己的大腿上,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处理空白印章的事情,以至于都忘记了甄武梦寐以求的那张金票。
“泰儿,你放心,陛下最近很忙,等他回来,我会给你一些赏赐的!”
“是!”众人齐声应道。
甄武虽然很失望,但也只是点了点头,然后好奇地说道:“四爷,你怎么会在这里?”
说起此行的目的,朱元璋面色有些阴沉,又问着方元:“你对孔印一案,有什么了解么?”
甄武笑道:“我能不知道吗,这可是我自己选的!”
在甄武看来,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因为他和杨宪的关系才闹出来的,他当然要重视一下。
然后甄武看到朱元璋脸上带着几分倦意和忧郁,他疑惑的说道:“四爷,您不是早已退位,莫非这空印之事也与您有关,为何您看上去这么无精打采?”
朱元璋一开始还有些疑惑,但很快就回答了卫小北的问题。
“泰儿,你说这次圣上将那么多的朝臣斩尽杀绝,对不对?”
甄武一怔,显然没料到四爷会这么问,沉吟了一下,说道:“没错,但也不全是!”
朱元璋还没有反应过来,甄武便继续说道:“错就错在,皇上的做法实在是太残忍了,你要明白,一夫被囚,全家被贬,律法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很可能会害了一家老小,甚至更多的人。”
“圣山虽然表面上是杀人灭口,但其实,他们的家人,都是被牵扯进来的。”
“我说的没错,就是这个原因,律法不能乱用,这些大臣们被陛下处死,就是他们自己做了错事,触犯了律法,罪有应得!”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这些人做了错事,他应该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才对,但不知为何,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甄武不等朱元璋发话,便继续说道:“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要制定一条完整的、有效的、严格的、按照法律来行事的法律,就算是皇帝,也只是有修改法律的权力,而不会太过插手法律的实施!”
朱元璋眼睛一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打算。
他总认为现在的《大明律》有缺陷,于是在史书上,他又写了一部名为《明大浩》的法典,作为大明法律的一部分,但在朱允炆的统治下,这部法典就被取消了,并没有被后来的明朝使用。
按理说,《明大浩》是从洪武后期就已经存在的,不过经过甄武的一句话,朱元璋已经有了修改《明大浩》的想法。
有了这个目的,朱元璋顿时清醒了许多,不再胡思乱想,而是对甄武刮目相看,看来甄武说的很对,以后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
朱元璋此刻正盘膝而坐,虽说事情已经办完,但若是就此离开,却是太过浪费,他沉吟片刻,说道:“泰儿,你说的不错,但泰儿,为父却是有一件事情,想要请教你。”
“四爷请讲!”
“那你认为怎样才算是好臣子?”朱元璋沉声说道。
甄武虽然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西山政训》里说的很清楚,什么是好官员,什么是四戒,什么是除百姓之患。”
《西山政训》是宋代真德秀所着,这位真德秀深受朱熹先生的影响,被认为是继朱熹先生后,儒学真正的继承者,和魏了翁并驾齐驱,创立了西山真氏先生。
甄武对朱熹的教义并不感冒,可是真德秀作为他的徒弟,还是有些本事的。
真德秀从小家境贫困,其父早逝,他能在学校里念书,全是因为嫁入了别人家,做了别人的丈夫。
后来他的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十八岁时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了士第,但他没有继续待在京,而是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做了一个知县。
后来又换了好几次位置,对史弥远的降服,颇有微词,又是苦不堪言,这才被调到了这里。
直到三十年之后,史弥远去世,剩下的人全部被降级,而真德秀这个曾经在宋朝穷乡僻壤混过一段时间的人,终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穷乡僻壤的人变成了一个文武百官,后来被提升到了一个类似于宰相的职位,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出更多的成绩,就因为生病而辞去了这个位置。
不得不说,真德秀这个朱熹的徒弟,确实是个实干家,再加上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让他对宋朝的政治形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才有了那本《西山政训》。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封建时代的文官制度。
真德秀在宋朝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学者,但是与他的师父相比,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朱元璋肯定没有读到《西山政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