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家人在转基因领域的伟大贡献!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卫健委互联网科普医学协会会员)
袁隆平,这位在农业科研史上镌刻下深深印记的传奇人物,其于杂交水稻领域的丰功伟绩举世闻名。而在转基因技术这片充满希望的领域,袁隆平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力与积极作为。
袁隆平深知在农业科技发展的浪潮中,转基因育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他为了鼓励更多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其在农业增产、品质提升等多方面的潜力,勇攀科学高峰,亲身示范投入转基因技术科研第一线。袁隆平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关于转基因育种的论文有《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的研究与应用》,该论文与辛世文、蒋显斌等人合着,发表于《200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其论文工作彰显出其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农业发展使命的深刻领悟。
此外,袁隆平与儿子袁定阳还合作发表了论文《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的研究与应用》,收录于《中国作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这是又一篇研究转基因水稻的重量级研究成果。
2008年起,袁隆平又主动承担了“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的国家重大专项,该项目的编号为2008Zx08001-004,为国家建立起了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基地。
此重大专项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袁隆平团队在该项目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将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入水稻,提高了水稻的光合效率及产量;还获得了抗稻瘟病材料和抗除草剂性能且能稳定遗传的水稻材料等,为水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院士非常关注舆论,积极为转基因发声。
2020年,袁隆平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对转基因技术在舆论场遭受的严重妖魔化与无端攻击表达了痛心疾首的忧虑。彼时,不实信息如汹涌潮水般将转基因技术淹没,舆论环境乌烟瘴气。袁隆平望着这片混沌的舆论“泥沼”,忧心忡忡地说道:“转基因技术本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探索方向,却被恶意曲解,这对科学研究的推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他深知科学进步需理性探讨与包容环境,而非被不实舆论肆意打压。
袁隆平院士这些年,他在国内各个公开场合有过多次正面评价转基因的演说活动。
2010年前后,袁隆平一直强调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的重要性,如2010年3月23日,袁隆平在法国驻华大使官邸接受“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时,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视。
2010年,袁隆平对人民网表示,他本人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政府决策积极支持,他与张启发院士领衔的团队将加强合作。
2010年3月5日,袁隆平指出:“虽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了。”
袁隆平认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他提到有些转基因作物,比如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人们已经食用多年且未出现问题,说明部分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产量、减少劳动成本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2010年3月12日,袁隆平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袁隆平表示,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2011年9月28日,袁隆平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超级稻不含转基因,但对于抗病又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从过去的实验来看没问题。袁隆平再次表示,他愿意试吃转基因大米。
2012年,袁隆平出席“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启动式时,也表达了对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分子生物技术助力超级杂交稻亩产破千公斤的殷切期望。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袁隆平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打死”,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他主张,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测和推论,要用事实说话。
2014年1月2日,袁隆平向人民网记者透露,他自己正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相关研究。袁隆平谈到转基因问题时说:“我们现在正在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到水稻上面来,提高光合效率,提高产量。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吃不得,玉米不是照样吃吗?我们现在吃的大豆,3\/4是进口美国豆,也是转基因”。
2014年5月1日劳动节,袁隆平院士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上关于转基因的负面报道皆为不实之辞。袁隆平院士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敢说真话,不能因为怕惹麻烦就一言不发。
2014年11月17日上午,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作专题报告时对在场的师生说:“转基因食品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基因多种多样,有些基因特别是抗病虫的基因,大家担心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这些基因我们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转基因,如美国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面积生产不用除草,没有问题,不能谈转色变。”
面对提问,袁隆平认为,转基因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些转基因是抗病虫的,叫“毒蛋白基因”,人吃了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在袁隆平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科学措施,搞转基因要合理研究,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把关。
2014年4月28日,袁隆平在湖北举办的一次高层发展论坛上指出,中国如果不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后果不堪设想。
2016年,袁隆平接受英国媒体专访时表示,转基因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如将玉米碳四高光合作用基因转移到水稻上的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无害。袁隆平还表示,其所属的分子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对于一些安全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要积极推进。
2016年2月,袁隆平院士又主动纠正口误,表示他先前称呼“毒蛋白”的说法不确切。实际上,学术界从来没有“毒蛋白”的说法。而转基因技术中转入的那个基因,原本就来源于人类已经安全食用几千年几万年的传统植物的身上。bt 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只对特定的害虫产生作用,对人类、家畜和其他非目标生物完全没有毒性。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其称为“毒蛋白”是民间一种不准确的表述,“现在应该予以改正”。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美国转基因大豆加入的是除草基因,这个对人体无害,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几千万吨大豆,这个完全没问题。”
袁隆平还又一次对记者郑重的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面对采访时,袁隆平强调指出,转基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保证粮食安全、增加产量的科学措施,利用转基因技术为人们带来安全和高产的粮食,并没什么不妥。转基因食品是经过合理研究及严格科学试验把关,才投入生产的。
2020年4月初,袁隆平院士在逝世前一年接受北京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政府批准的转基因产品,我们可以放心食用”,袁隆平院士表示,“科学家对基因本身研究的非常透彻,转基因没有毒,这是非常明确的。”
由此可见,袁隆平院士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也好,对转基因产品的合法推广也好,都是非常赞同的。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老大学生,袁隆平院士没有知难而退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探索中寻求真相。他热爱人民,特爱科学,热爱真理,并且仗义执言,勇于为中国科学发声。在袁隆平院士身上,我们看见了一片赤子之心!
袁隆平的高瞻远瞩在于他敏锐洞察到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在全球农业竞争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若不积极研究和应用,我国农业科技优势将难以持续。他的观点和行动对于促进转基因技术在科学规范轨道上发展、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转基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有着极为深远且积极的意义,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勇于探索、坚持真理、服务人民的光辉榜样。
袁门虎子
为了顺应历史潮流,支持转基因技术,袁隆平院士力促儿子和儿媳妇进入这个领域。他曾经对朱院士袒露心声:“我现在已经老了,搞转基因育种不在行,转基因育种比杂交育种更有前途,所以我让我的儿子和儿媳妇从事这一专业,从事这个专业更能为人民服务,对国家贡献更大。”
袁隆平之子袁定阳,1970年出生,是袁隆平的第三个儿子。他在转基因育种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领域中,宛如一颗坚定的星辰,沿着父亲开辟的科研道路奋勇前行,他的努力与成就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与尊重。其同事们由衷赞叹,袁定阳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待科研细节精益求精,实验步骤严谨规范,数据处理细致入微。他对科研的执着专注,“颇有乃父之风”。
袁定阳自1990年踏入广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条求知探索的漫漫长路。此后,他在湖南农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殿堂中不断磨砺,先后斩获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并圆满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如今,他肩负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及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重任,在水稻遗传育种的广袤天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他成功选育出多个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其在内蒙古开展的“袁”梦计划更是豪情满怀,旨在将水稻产量推向新的高峰。袁定阳坚信,转基因技术将为水稻育种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他认为借助精准的基因编辑手段,能够如魔法般快速塑造出适应多元环境、抗逆性超群且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坚固堡垒添砖加瓦。
中国作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有一篇《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的研究与应用》,袁隆平与袁定阳均是作者之一。袁定阳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多篇转基因技术研究论文。
袁定阳长期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转基因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深入钻研,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付出诸多努力,他的钻研精神和专业贡献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农业生物科技前沿的竞争力,为攻克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发挥着积极且关键的作用。
袁隆平的三儿媳段美娟在转基因育种的舞台上,也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段美娟女士,出生于1974年10月,身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以及党委副书记,将自己的科研热情与心血倾注于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遗传育种的深邃领域,尤其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毅力。她深刻的指出,转基因育种犹如一把精准的基因手术刀,能够高效地将有益基因导入水稻基因组,从而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无常、病虫害肆虐等严峻挑战时,恰似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其研究成果为构建更加稳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段美娟在其专业领域也展现出卓越才能,她积极投身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科研与实践,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推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优化与拓展贡献力量,其工作成果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农业科技领域女性力量的彰显方面也起到了榜样作用。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出生于1968年,作为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动农业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传承袁隆平精神。2015年起,袁定江担任隆平高科副董事长,2020年7月6日再次获任该职,还兼任常务副总裁、决策委员会委员和非独立董事等职 ,2023年3月起代行董事长职责。
袁定江积极推动转基因技术发展,在其推动下,隆平高科投资布局生物技术平台,获9个玉米转基因性状安全证书,完成主导玉米品种转基因版本开发及审定测试,是首批获审定转基因玉米品种占比较高的企业,正稳步推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示范与推广工作。
袁定江还推动隆平高科开展国内外种业资源整合,2017~2019年先后收购多家外资企业,实现种业资源国内外联通,促进转基因玉米技术出口到巴西,成立隆平生物开启了农作物转基因性状的研发工作。
袁定江在隆平高科的领导岗位上,积极布局转基因技术战略,大力推动公司在转基因技术研发、产业化进程等多方面的投入与发展。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对农业科技趋势的精准把握,促进了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不仅助力企业在农业科技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更为整个农业行业的转基因技术推广与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发展机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的转基因水稻之梦
在水稻科研成果的璀璨星空中,低镉水稻的成功研发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随着工业化进程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肆虐,我国约7%的农田深陷镉污染的困境。水稻对镉的富集,犹如一颗隐藏的健康“炸弹”,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可引发诸如骨质疏松、肾功能衰竭乃至癌症等多种可怕疾病。袁隆平团队运用先进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精准的“基因手术刀”,对籼型杂交水稻常用亲本系中的镉吸收主效基因osnramp5进行敲除。在雄性不育系隆科638s和恢复系华占中精心操作,历经杂交与严格筛选的层层考验,成功培育出不含外源基因且镉含量极低的水稻新品种。
即便在镉污染严重如“毒境”的稻田中,这些新品种依然能傲然挺立,保持良好生长态势与稳定产量,为解决水稻镉污染难题开辟了极具前景的崭新道路。
在农业生产领域,杂交技术无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与效益,袁隆平院士不禁思考:在杂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抗虫转基因减少虫害损失,得到间接增产,不是更好吗?
袁老在世时,其团队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例如,他们曾致力于研发将玉米基因转入水稻,力求进一步增产。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农业科技深入探索与突破的决心。杂交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始终存在。而抗虫转基因技术则能够精准地针对特定害虫,减少虫害对作物的损害,从而间接地实现增产的目标。通过将玉米基因转入水稻,或许能够整合不同作物的优良基因特性,在原有杂交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为粮食产量的提升开辟新的路径。这种跨作物基因融合的尝试,一旦成功,将有可能改变传统农业的格局,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让我们在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时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与应对策略。
袁隆平对转基因技术秉持着积极且理性的态度,始终坚信其在农业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他曾明确表态:“转基因技术是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绝不能因暂时的疑虑而被否定。随着科研的深入探索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安全性与优势必将愈发清晰地展现。”
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察觉到全球人口如汹涌潮水般不断增长与耕地资源如稀缺珍宝般日益有限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他的眼中,转基因技术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有望开启突破粮食产量瓶颈、雕琢作物品质的全新大门。例如,他曾满怀憧憬地提及将玉米高光效基因巧妙地转移至水稻之中,这一充满创意的设想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有望在水稻田中绽放出大幅提升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实现产量跃升的绚丽花朵,充分彰显了他对转基因技术在增产领域所蕴含巨大潜力的深度认知与殷切期待。
主动携手张启发院士
回溯2010年,袁隆平主动与张启发院士开启了意义深远的合作。
当时,袁隆平承担的2008年国家启动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中的“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正在推进且已建立产业化基地,张启发院士在转基因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与安全性评估方面经验丰富。基于共同的认知与优势互补,双方携手合作。人民网2010年的一则报道就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转基因水稻之父”张启发交流后表示,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政府决策积极支持,两人领衔的团队将加强合作。
张启发院士在回忆文章中提及袁隆平的大力支持,在合作过程中,袁隆平凭借自身威望与资源,积极促进双方团队交流互动,鼓励张启发院士大胆探索转基因应用边界,他曾言:“只要秉持科学严谨,转基因研究定能造福农业。”这给予了张启发院士极大的鼓舞。
合作期间,张启发院士应袁隆平邀请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转基因作物的机遇与挑战》专题报告,深入剖析转基因与传统育种技术关联、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性评价资料。袁隆平则就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性实验细节、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作用机理等与张启发院士深入探讨,并坚定表示支持政府转基因研发决策,还自愿成为试吃转基因大米第一人以消弭公众疑虑。
此后,双方团队在信息共享、人才培养、项目联合攻关等多方面强化合作,致力于融合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推动我国水稻科研事业迈向新高度,为全球粮食安全不懈努力。
袁隆平在转基因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学术论文中亦有体现。例如团队关于将玉米碳四基因转入水稻的研究,阐述了该转基因方式可提升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产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成果,彰显转基因技术在增产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他强调对于转基因食品尤其是抗病虫基因的食品需谨慎对待,需充分实验确保安全后才可投放市场,如2013年他表示抗病虫基因要慎重,需多实验确证无害方可推广。
隆平高科:出口转基因玉米技术到巴西
1999年6月30日,袁隆平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发起设立了隆平高科。
由袁隆平院士直接担任顾问的隆平高科在转基因育种领域成绩卓着,组建了由常规育种人员、分子技术人员以及生物信息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批在转基因技术和育种领域的专业人才,为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提供了智力支持。
袁隆平的次子袁定江自2015年起担任隆平高科的最高负责人之一,用实际行动推动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隆平高科在转基因技术研发上不遗余力,已经构建起一套完善且先进的育种技术体系。隆平高科通过投资布局的生物技术平台已获得瑞丰125、浙大瑞丰8、ncx-1、bfl4-2等9个玉米转基因性状的安全证书。此外,其参股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瑞丰125已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专利。
据新闻报道,隆平高科研发的部分转基因水稻品种在产量与抗病虫害能力方面表现极为突出。如转基因水稻品种在严苛的国家品种审定试验中,展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产量相比传统品种大幅提升,且对特定病虫害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宛如农业生产的“守护神”,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2019年,经过国家批准又成立了隆平生物,开启农作物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性状研发。通过建立种业科学研究院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先进技术,不断推进种业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品种的前沿性研究。其种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团队运用基因编辑等技术,进行水稻资源创制和全基因组选择,提升了育种创新效率,为转基因水稻研发奠定了基础。
2024年,隆平高科副总杨远柱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oshel2调节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为转基因水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隆平高科在国内种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在转基因玉米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积累,为未来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有助于推动转基因水稻从研发到商业化种植的进程。
在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的广阔舞台上,隆平高科同样收获颇丰。其转基因品种及相关专利已成功获批出口至巴西。隆平高科通过其子公司隆平发展在巴西从事转基因玉米种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2017年收购巴西资产后,隆平高科采用中方与巴西团队共同经营的模式,其研发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技术已出口到巴西。目前,其市场份额已经位列巴西前两名,前十大玉米种子品种中约占据1\/3,销量从收购初的240万袋增至500余万袋。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为巴西的玉米种植技术升级与产量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更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力推动了全球农业科技合作与协同发展的进程。
未来科学大奖
在2018年,袁隆平与李家洋二位院士共同荣获未来科学大奖。这一殊荣是对他们在农业科学领域,尤其是在转基因育种等相关研究方面所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度认可。
未来科学大奖旨在表彰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具有卓越成就与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其对于转基因育种研究的鼓励,彰显了这一领域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的关键意义。袁隆平及其团队在转基因育种等多方面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实践,正契合了该奖项所倡导的推动科学前沿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涵,他们的努力为农业科研领域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于转基因等前沿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构建更加美好的农业未来而拼搏奋进。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水稻科研领域的不懈努力与辉煌成就,无论是杂交水稻的伟大创举,还是转基因技术的勇敢探索,以及隆平高科在产业化道路上的奋勇前行,都如同一座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漫漫征途,为全球粮食安全与人类福祉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持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勇士在农业创新的神圣使命中砥砺前行,书写更为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