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青年欲冲霄 做事莫心焦
第三回
学生要以学为主
11月2日报到那天,吾提前来到附中,教学楼门口贴着全部同学分班的告示。
吾看到自己分到5班。
5班新生共有36人。
在5班教室内,吾看到有3个小学同学,我们聚在一起正在诉说各自最近的境遇。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都走进5班教室坐下,班主任孔令熙老师走进教室。
孔令熙老师是个消瘦的眼镜男,镜片里面的眼神正直并透出一点傲然,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20年。
他进门扫视了整个教室说:“同学们好!我叫孔令熙,是你们的班主任。
从今天起,我们要在5班共同相处3年,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同学。”
孔令熙老师说:“现在,每一位同学要向全班同学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家庭住址。
我点第一位同学介绍结束后,后面同学开始介绍自己。
以此类推。
左边第一位同学,你来介绍。”
姜吟站起来说:“我叫姜吟,住大学二区17号,爱好音乐、文学。”
钱欣雪站起来说:“我叫钱欣雪,住西公寓4栋10号,爱好运动,写诗。”
……。
全班同学都介绍完,吾发现班里有在吾家附近居住的3人。
下课后,吾就邀请住址相近的3个人聚在一起相互认识,刘鸿生住在一区45号,丁迎新住在一区35号,姜吟住在二区17号,我住在二区7号。
吾先说:“姜吟、刘鸿生、丁迎新,我们4人住处最远的相距25米左右,在陌生人居多的5班内,我感觉咱们就像亲人一样。”
姜吟是个文艺范姑娘,有1.65米高看着我点点头。
刘鸿生是个小眯眼男,有1.7高看着我也点头说:“咱们认识了就应该上、下学时一起走。”
丁迎新是个眼镜男,有一身腱子肉身高1.62米,接着说:“希望我们相互尽快熟悉起来,在班里咱们可以相互照应。”
4个人一起点头。
吾说:“5班里还有我3个小学同学我可将他们也叫过来认识一下,这样,我们的力量就更强了。”
3人同时点头同意。
于是,吾冲着3个站在1米外的同学高声叫道:“金虹羽,魏明仁,陶清莹,你们过来和我的新同学认识一下。”
3个人走过来和冷啸天和同学见面,几人又相互介绍了住址。
吾和同学在5班内形成互助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有4男3女,在5班里相互帮助,相互照应,一致对外。
第2节课是分组排座位,没有想到,吾和姜吟竟成了同桌。
吾从小就认识姜吟,吾和她小时候曾经玩在一起。
姜吟是大学音乐老师的女儿,长得眉清目秀,一对明亮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两片不大不小嘴唇在高鼻梁衬托下,恰到好处。
她一头披肩长发映衬着苗条的身体,刚刚发育的胸部微微鼓起,微翘的臀部衬托出细腰和匀称的长腿。
她的少女体态透出一股淡雅的文艺气息。
当姜吟坐到吾身旁,吾冲姜吟微笑说:“姜吟,咱们是近邻,今天又成了同学、同桌,希望我们能够相互帮助。”
姜吟脸有些红,腼腆地说:“冷啸天,咱俩从小就认识,我们一定会相互扶持,一同完成学业。”
社会学告诉人们,人类只要成群生活,就会出现亲疏远近,就会形成一种松散合作。
用老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有江湖。
班里学生虽然都比较单纯,我们凭着直觉相互交往,可能因为一些小动作,就让对方感到亲切或者讨厌。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很可能造就对方接近你或远离你。
然而,在遇到难处时,得到他人帮助是会增进两人的交往,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朋友。
上课不久5班中,3个学校同学之间因为很小的事情就产生了摩擦,打过几场架。
吾外表弱小并不引人注意,没有参与到任何打架之中。
班主任孔老师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愿5班内同学的摩擦继续扩大。
孔老师根据班里的现实情况,将愿意在人前出头的、带头打架之人选做班长或各门学习课代表等,其他几个刺头也安排了组长等头衔,他们都有些管人的权力,班里状况稳定不少。
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也相互熟悉,通过不断了解,原来的隔阂也就慢慢地化解掉,原来的“泛泛之交”可能会变成“莫逆之交”,原来的朋友,也会逐渐就变成陌路人。
吾属羊,对人的感觉敏锐,与人相处也多是君子之交。
吾原本就没有帮派意识,对谁都一样,谁都是朋友。由于吾从小爱画画,被选为美术课代表。
吾一上学就将课本上一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五位伟人头像木刻画,用放大法分毫不差地画到整张1.2米长的白板纸上。
这画一贴出轰动全年级,此后,班里的黑板报归冷啸天负责,初一年级甚至附中的宣传标语全有吾参与。
在上课时间里,我们得到的是修改后的全新课本,全是新的内容。
学生们上课也非常自由,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抬屁股就走,老师不敢干涉。
有时班里上课的学生只剩3个人,老师也要讲完,不得停课。此时吾总是在教室内听课,因此成为年级闻名的好学生。
其实,吾在座椅上坐着,吾的眼睛虽然看着黑板,人却在练习小周天,心思全在练习气功上。
吾在附小学习期间,是第一届5年制实验班的学生。
吾虽然年龄比附中同班同学小一岁,但学习起各门功课来,却比大多数同学理解得快了很多。
好在初一的课程很简单,除政治课外,语文课就是批判老舍和其他名人的作品。
许多年以后,吾还记得第一次上语文课。
教我们的是一个高级语文教师,她进课堂就说:“今天我们上语文课,内容是批判老舍的散文《养花》,我先将全文读一遍,然后咱们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