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白虹剑
乔玮将两柄被砍断和破坏的剑送到孙权的面前,根本不用说别的,孙权的眼睛里的光芒大现。
显然他也想到了,如果在军中推广这样的百炼兵器,在对阵的时候,会给敌方造成多大的降维打击。
而这一柄白虹显然比当初赐给周瑜和赵云的两柄百炼兵器更加锐利和坚韧。
孙权拿着这柄剑爱不释手,反复端详,眼里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半晌他忽然放声大笑起来,“天助我江东,我江东得人,江东得人啊!”
乔玮被猝不及防地抱了起来,孙权把她抛在半空,又稳稳接住后转了好几个大圈才肯放下来。
孙权紧紧搂着乔玮,在她的鬓角落下一吻,语气柔和了许多,“我孙仲谋也得人。”
乔玮轻咳一声,提醒他书房里还有人,她实在是不太习惯在旁人面前做如此亲密的举动。
孙权抬眼看向门口的幼烨和幼煣,二人十分有眼色地连忙背过身去,装作自己什么都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站得笔直恨不得自己是座雕像。
孙权知道乔玮面皮薄,也没再继续逗她,只是派人去请鲁肃和莫三公子等人前来议事。
乔玮主动回避,说自己要回居胥阁,孙权却拉着她的手,“坐下吧,一起听听。”
虽然孙权私下也会和她谈论一些政务上的事情,但说到底也只是夫妻之间的私话,他和属下之间商议政事的时候,她是从不参与的。
但这一次,孙权却让她参与一同探讨政事,乔玮是有些惊讶的。
“若是让张公知道了,定然又要拿着此事抓着你谏言。”乔玮小声地吐槽,“难道你忽然就不怕了?”
“怕。”孙权嘴上说着怕,可神色里却一点也都没有看出害怕的意思,“那今日之事,让他们都闭嘴,不许传出去就是了。”
张昭忠心昭昭,为人又正直守礼,孙权的确也十分倚重他,可孙权的骨子里还是带着少年人的血气和傲气,对于张昭的道理和教训,有些事情是不认同的。
相比起张昭来,孙权的心里还是更亲近信任鲁肃和周瑜二人一些。
对于灌钢百炼之术,他也更倾向于听一听鲁肃的建议。
鲁肃见到孙权手中的这柄新剑所带来的威力后,也如同孙权一般,眼中满是雀跃和兴奋。
“若此技术能推行于江东军中,便可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鲁肃立刻便领会了孙权的心意。
他初到江东之时,便对孙权提出了占据江东而西向,成就三家鼎立之态,而徐徐图北上之地的战略方向。
可要是有如此神兵利器相助,鼎立什么鼎立啊,徐徐什么图之啊徐徐。
孙权闻言,眼中流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就知道,鲁肃定然能够明白他的雄心壮志。
只是想要大量锻造出如此百炼之兵器,尚且需要合适的地点和大量技术人员进行配备,并且需要严格的保密。
否则技术一旦泄露出去了,待其他州牧军阀一旦学起来,也就失去了在战场上的先机。
鲁肃看着大汉的堪舆图陷入了思索之中。
宛城固然有丰富的矿产和大量的工匠,但却是战事前线,细作与探子混杂,想要保密只怕是难。
如果要大梁调动工匠,也势必会引起探子的注意,也就失去了保密的意义。
可孙权如今管辖之地并不广袤,想要选一处既可用水排鼓风以炼钢,又能转移大量工匠而不被人所知,还要能远离战事前线之地。
如此一来,反是难题。
鲁肃和孙权在一旁反复讨论几个可行的地点,可最终都不完全能符合他们所提出的条件。
乔玮也不着急,坐在一旁为他们安心煮茶,一边仔细听着他们讨论的内容,并不开口。
几人从午间一直商议到晚上,也只是选出了两个相对比较合适的地方,一处为丹杨,一处为会稽。
丹杨如今是孙匡治下,一向也是宛城的粮草后备之地。
再加上此处水力丰富,江河纵横,距离宛城也并不远,无论是转移工匠还是运输生铁、柔铁都可借用原本运粮草之道,快速支援宛城和夏口战事。
孙权正式的授官还是会稽太守,在自己的治下做点什么事情,想要掩人耳目总归还是方便一些,何况身为太守本也就有权力可炼少量兵器以御敌。
分批多次从宛城召回部分工匠也不容易引人注目。
但这也都并不算是最优选。
孙权眼瞧着夜色已经深了,只能让人先送鲁肃回去,次日再行商议。
孙权将鲁肃送出门去,乔玮却在书房门口出声唤住了莫三公子。
“夫人可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莫三公子躬身道。
乔玮慢慢走近他,“我方才看先生欲言又止,或许对于新设炼钢之地,心中有更适宜之地,对吗?”
莫三公子没有回答乔玮的问题,乔玮便已经知道了他的答案。
“若是三公子有任何犹豫,我亦不勉强。只是我记得三公子一心想要重振莫氏之名,如今君侯正是用人之际,还请三公子不要藏私,鼎力相助。”
莫三公子语气有些沉重地解释道,“某并不是藏私,也绝没有二心。”
他身在江东之地,自从和乔玮相识以来,莫氏铁铺的匠人也逐渐并入吴郡的司金场之内。他早就是将莫氏和孙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他并不想因为他的一点私事而破坏了这种关系。
乔玮也并不逼迫莫三公子此刻就做出决定,“三公子的忠心君侯与我都明白,否则也不会引荐欧阳老先生给君侯了。
只是不论先生有何难处,只要先生说出来,能做的我们也绝不会推辞。”
乔玮做出了保证,也是希望能打消莫三公子的疑虑。
莫三公子仍有些犹豫不决。
他正打算开口,想请乔玮容许他先回去再思索一番。不远处小夜却神色慌张地趋步而来,“细君,老主君那边差人来传话,请细君还家一趟。听闻,恐怕是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