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三眼神探系列作品 > 第七章背后影子

第七章背后影子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黄确和古一明就已经出现在出版社的编辑室里。负责杜昂作品编辑的李斌,是一位额头开阔、脸部圆润、说话和气、约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黄确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后,从兜里掏出警察证,对他们此次前来调查的目的,向李斌编辑作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在他仍有点疑惑不解的眼神之下,黄确直截了当地切入了正题。

“李主编,在杜昂被杀的第二天,我曾经给你打过电话,了解到杜昂的作品都是由你编辑后,再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些问题还得向你请教一下。

我们在杜昂死亡的现场,发现他的电脑里有一本《散乱的密码》连载小说。听在场的其中一位报案人凌岩说,你在十二号的三点左右时,曾经给杜昂打过电话,催促他把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尽快写完,然后把电子版发给你,有这件事吧?″

“确实有这件事,当时我还在为杜昂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不能及时交稿而担扰时,却意外地在当天的六点二十分已经收到了他犮来的电子版稿件,才解决了这燃眉之急的问题。″李斌坦诚地回答。

“可凌岩在下午三点多钟时,曾经听杜昂说过,他这本小说的结尾部分,还没有写完,需要赶出来,从你编辑的角度看,杜昂有没有在你给他打过电话后那么短的时间,那么快就把它写完,并给你发出去呢?″

“依我对杜昂写作速度的了解,除非是早就写出了大部分内容,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完并发出,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你还是在六点二十左右就收到了杜昂发来的电子版,从你了解的作者发稿情况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杜昂基本上已经完成,只要稍微赶一下速度,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打电话提醒后,他也说过要赶工才能完成。可打过电话后不久,这部分稿子很快就发送到了。″

“我有点好奇,杜昂既然已经写好,就应该是立即发给你,为什么又要在你打电话催促后,才把文稿发出呢?″

“据我对杜昂作品的多年编辑情况看,他很少有过延迟发稿的情况。我也知道他写稿时是直接使用电脑,交稿可以直接发送。″

“是这样啊。杜昂接到你的电话时,对你说过要半夜才可以将稿子发出。但仅仅过去了三个钟头,你就收到了电子版,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那只能说是杜昂可能还有许多其他事要急需处理,在我给他打电话时,他也不能确定具体交稿的时间,于是随口这么一说,我们也是老熟人了,这样的情况也会有。″

黄确捏着下巴,想了想说道:“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杜昂这本《散乱的密码》小说不是他写的,所以,他也不知道能否准时交稿,只好跟你说需要半夜才能发出?″

李斌眨着眼睛,有点困惑地看着眼前的高个子刑警,“你怀疑杜昂这本小说,是其他人代替他写的?“

“我确是有这样的怀疑。根据法医对杜昂尸体的解剖,得出了杜昂是在五点半到六点半这个时间段里,已经死亡的结论。

那就是说在这时间里杜昂可能已经死了。却在六点二十分这最后时刻,还能从容地把结尾部分的稿子发出,你认为有这样的可能吗?″

“啊?那稿子是杜昂死后才发出的?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怪事!″李斌一时目瞪口呆,似乎感到了很大震惊。

“依你多年对杜昂作品的编辑,应该对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非常了解,有没有发现他后期的小说和以前的作品相比,在写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你就是发现杜昂的死亡和发稿的时间不一样,才到这里找我,以确定这本《散乱的密码》是不是出于杜昂的手写的?″

“对,可以这样说。因为杜昂的突然死亡,我才查看了他当晚在电脑里发出稿件的时间,从中发现在这个时间上是有问题的。我也看过他前几年写的《火之墙》这本小说,在和《散乱的密码》做过比较后,发现两本小说在文笔和风格上确有不一样的地方。″

黄确向李斌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并向他说明这次询问的重点,就是想搞清楚,杜昂后期的作品,是在他写作的实力范围之内,还是有了写作质量上的突破。如果不是,那代替他写这本《散乱的密码》小说背后的人又是谁。

听到黄确这样说,李斌心里似也有点犯难,如果自己作为杜昂多年的编辑,分不出他前后作品风格不一样,其实也不是这样。只是为了出版社和个人的利益,不好当着杜昂的面直接说出来而已。

李斌摸了摸微有点光秃的头顶,沉吟着说道:“作为杜昂作品的编辑,我是从他写的一本获文学大奖小说《龙吟》,就看出了他写作风格的不一样。确是与他之前写的小说在构思和文笔上都有很大不同,当时我心里也有点诧异。″

“按照你对杜昂写作实力的了解,如果《龙吟》是他写的,有可能写得出这样可以获大奖的小说吗?″

“作为编辑,我很清楚文学界对一本小说评定的要求和标准是什么。但从《龙吟》这本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文笔来看,杜昂似到了脱胎换骨的地步。″

“我在网上搜索过杜昂写的作品,就有这本获文学大奖的《龙吟》。但也看到网上当时有不少人质疑过,这本小说不是出于杜昂之手,怀疑是背后有人代他创作的。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

“接到这本书稿后,我也感觉十分意外,也曾经对杜昂能否写出这样高质量的作品持怀疑态度。可他坚称,这部作品的创作人就是他,既然他说得这样肯定,我也没辄了。

我也写小说,有过很深的体会,灵感这东西很奇妙,实在不好说。就算著名作家,终其一生,也写不出几本有质量和影响力的好作品。杜昂作品质量前后相差有点大,也许和他背后有高人指点分不开。″

“那有没有杜昂利用了手中的资源和人脉,使自己的作品能获大奖的情况?″

“这我实在不好说。作家圈中确实有暗箱操作的现象。不过,获奖作品是在小说发表四年后的事,经自荐和推荐才能参与评选。

大赛也有相应的评选标准,参与评比的都是文学界的精英。要是作品没有影响力,不能获得大多数参评专家的认可,想要获得大奖也是不行的。″

“从你对杜昂获大奖的这本《龙吟》作品来看,是比他前期的小说有了质量上的突破?″

李斌考虑了一下,点点头,“从《龙吟》这本小说的成功获得大奖,确实是杜昂写作生涯的分水岭。实话实说,他以前虽然也获得过新人奖,但也让读者挑出了一些毛病,说他的逻辑和理念表达得不是很清楚。″

黄确若有所思地说道:“所以,你就是从杜昂前后作品的细微区别中,怀疑过他的一些小说不是他写的,对吧?″

“对。如果是读过几本杜昂写的小说,尽管不会分辨其中的细微部分。从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文笔上,也会发觉有差别。所以,我才认为《龙吟》是他至今为止最好的一本长篇小说。″

“杜昂写这本书之前,有没有向你讲过小说创作思路呢?“

“那是当然。″李斌的眼睛发亮,颇为自豪地说道,“许多作家有意向写某部小说时,也会先征询一下我的看法。我都会先听听故事的结构和结尾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吸引读者,预估一下出书后有没有市场购买力,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时写这本书时,是杜昂主动找你的,是这样吧?″

“是啊,他基本上把大纲都写好了,然后把故事情节对我说出。我也只是听他讲故事,等他说完了,我再提出看法和意见。″

“那本小说的书名、建构和内容都是杜昂的独立创意吧?″

“这些我不会去多管。也是应该由他去考虑的。″李斌模棱两可地随口应道。

“既然你也有过怀疑,那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杜昂背后的那个人帮他出的大纲,并听杜昂转达了你的意见,才完善了整本小说的创作呢?″

“我没想到这个。不过也不意外,有好大纲也未必写得出好作品来。就像有的著名画家,创意难道就一定是出于他们自己?可能连画都是別人代画的,他只是签了个名。″

“要是在杜昂家里,没有发现小说原稿,却在另外一个作家那里找到了,怎么才能判定小说是谁写的呢?″

“你转来转去,还是怀疑杜昂的一些作品是他背后的那个人写的。″李斌一语道破了黄确的意思,接着说道,“虽然说我也曾经有过怀疑,可这已经不是我应该管的事了。″

“如果杜昂和这个人订了协议,帮他写小说,然后以杜昂的名义发表,并且获得了大奖,有没有这种可能?″黄确还是追着问道。

“我只能说,如果杜昂的确是这样做,也不见得有什么出格。问题是,既然这个人有这样高的水平,为什么甘愿当他的影子作家,而不是堂而皇之地参与作品大赛评比,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名誉?″

“如果这个人虽有小说创作的天赋,但既无资源,又无人脉,只好靠这样的合作,以便知道自己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应该有这样的人吧?″

“这我就不好说了。站在出版社的角度,不管这本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就不是我们能管的了。出版社也要赢利。只要他不是剽窃他人的作品,我们也只能相信杜昂。″

“一个作家拿别人的作品,用自己的写作习惯、表现手法稍作模仿改写,然后让你来读,能分辨得出是谁的作品吗?″

“这事有点复杂,也一言难尽。有的作家是模仿別人的创意,或者是故事的某一部分,然后揉合了多本书的情节,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来的作品,老实说,我分辨不出来,也很难说这作品是不是出自于他的手。

再说,从有小说开始,绝大部分故事的情节和场景都有前人写过。单凭某个故事相似,就断言这个作家是抄袭,这既说不通,也是不负责仼的。″

“那依你看,杜昂在死前写的这部《散乱的密码》连载小说,是不是出于他之手呢?″

“我只能说,《散乱的密码》和《龙吟》一样,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好小说。如果这两本书都不是出于杜昂的手,那他背后的这个作家也是个有很高文学写作天赋的人。一般作家是写不出这样好作品的。″

“好。我们今天到你这里来,已经知道了我要的答案。谢谢你的配合。″

对于更深入的探讨,黄确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他让李斌在笔录上签上字,和古一明相继走出了编辑部的门口。

坐在驾驶室里,古一明没有急着把车开出去,他习惯性地把双手搁在方向盘上,似有点踌躇着该怎么和黄确开口,在沉默了一下后说道:“黄队,我似乎感觉,你对那本《龙吟》获文学大奖这件事特别有兴趣,这是为什么?″

黄确点了点头,摸着下巴,淡定地说道:“那我问你,凌岩既然写出能使杜昂获大奖的《龙吟》,他为什么不自己发表,而要把它交给杜昂呢?″

“这也好解释,据叶小秋猜测,凌岩有可能是杜昂聘请的写手,如果这《龙吟》的创意是杜昂提出来的,那么凌岩写出来的作品,不管写得如何精采,也应该属于杜昂,以他的名义发表就很正常了。″

“你也认为凌岩是杜昂背后的那个影子作家?″

“对。你也说过,对于凌岩这样既无资源,又无人脉的底层作家,想要获得这样的文学大奖根本不可能。但凌岩虽说没有能在小说上署名,也证明了他自己的写作实力。

再说文学评奖这事更无确定性。要个人自荐和文学团体推荐,还要有四年左右出版或发表过的代表作品。这些凌岩应该都不具备,甘愿充当杜昂背后的影子作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可凌岩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是为了钱,还可以解释得通。可查遍了凌岩和杜昂的银行账号,都找不到转账和接收。那么,聘请凌岩这事就使人有点费解了。″

古一明茫然地看着黄确,“那你说,凌岩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这几天,搜集了几本杜昂在获文学大奖前的作品,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凌岩向我推荐的那本《火之墙》,还是其他小说,在写作手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龙吟》就不一样了,像是有生活原型一样,细腻中充满了情感,主角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整本书可说是一气呵成。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好作品的。″

“黄队,你其实是想来向李斌编辑印证,这杜昂作品前后写作的水平,出现了断层?″

“可以这么说,李斌也坦率承认了这一点。凌岩也说过,杜昂擅长写悬疑类小说,实际上一个作家跨行写作是有一定困难的。可《龙吟》,却是一本言情小说,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这就让人不得不深思了。″

“你这样说,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

“其实李斌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得出这本《龙吟》,根本就不是杜昂所写,只是碍于面子和出版社的利益,不好直接说穿而已。杜昂正是靠《龙吟》获得大奖,瞬间就火起来了,他才进入了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可这些似乎和杜昂被杀这件案子有点不搭界吧?″古一明转过头,有点疑惑不解地问道。

“你想一下就会很清楚,我为什么要借《龙吟》这本书来说明问题了。当天凌岩到杜昂那里,其实就是为了那本《散乱的密码》的结尾部分去的。只是在他和杜昂谈到一半的时候,就被不约而来的崔晓颖给中断了。″

“所以,才有了在崔晓颖走后,五点左右时杜昂给凌岩打电话,让他过去交稿这件事?″

“是啊,也许就是因为高楚平在场,或者是凌岩还没有把《散乱的密码》连载小说的结尾部分,从稿纸中全部抄完在手机里。这就解释了凌岩还不能马上到达杜昂那里的原因了。″

“你是想说,杜昂和凌岩约定八点半见面,就是让他把结尾部分送过来?“

“应该是的。如果我没有猜错,当天在高楚平看另外一本小说稿时,凌岩也没闲着,他就是在那段时间,把《散乱的密码》结尾部分从稿子上用手机抄下来,然后再下载到U盘里,准备在去杜昂那里时,交给他的。″

“问题是,凌岩是在什么时候到了杜昂家里,把U盘里的内容,通过杜昂的电脑发送给出版社的呢?″

“我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感到有些迷惑不解。杜昂电脑里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发出的时间是六点二十分。而在这个时间,如果高楚平还没有走。凌岩又是在什么时候去了杜昂那里,并用他的电脑,给出版社发送出去。″

“有没有可能是,凌岩在抄完稿子后,没有跟高楚平打招呼,直接就去了杜昂家里?″

“这是有可能的。只是目前还无法知道在五点到六点半这段时间里,凌岩去杜昂那里的确切时间。如果把这一点搞清楚,也许以上的疑问也就随之而解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