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0824军校成立
“机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第二道防线由合成旅负责,考虑到周围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因此想要守护住机场,当务之急是修路!”
姜勤简单扼要地提出第二道防线的关键所在。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套皮到军事上也是同一个道理。
合成旅拥有数量众多的战车,而这些战车的机动极其地依赖道路环境。
若是将这些平原修筑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不仅有利于战车快速机动,也有利于弹药补给等重要军事物资运送上前线。
但这是个不小地工程,想要建设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等将来公路建成,只需要在重要的位置修筑半嵌入式的工事,再布置上几门88毫米的反坦克炮不仅可以打击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还能起到一定的防空作用。
“军长,你提出的方案固然不错,可是想要在这么宽的纵深范围内修建公路,难度不亚于修建七八个嘉陵机场。”杨瑞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周卫国和吕大成齐齐点头。
姜勤却没有因为自己提出的观点受到反驳而生气,起身走到门口的位置背着手。
“看来你们还是没有记住我说过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义县有这么多的百姓,我们为他们提供工钱和食物,让百姓们帮我们修路,这样不仅不会浪费新兵们的训练时间,也能加快公路的建设速度。”
要钱,姜勤有的是钱。
这些年孙作福可是从过往的商贩以及鬼子手里拿了不少的好处,这些钱财对于现在的姜勤来说用处不大。
但用来修建公路,绰绰有余。
至于粮食,姜勤就更不缺了。
首先是可以用功德点数兑换,在那批改良的粮食还没有收成之前,可以用这些进行过渡。
周卫国很快就反应过来,忍不住赞叹连连。
是啊,义县可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驿站。
光是发动三分之一的百姓,就足够将工期缩短到一个月。
人多力量大,况且姜勤要修建的又不是柏油马路,只是将原来的土路进行拓宽,然后将泥土夯实。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没意见!”吕大成举手赞同。
第二道防线布置完,姜勤又提出了最重要的第三条防线。
“考虑到义县的城墙年老失修,我准备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城墙用钢板加混泥土进行加固,足以抗住日军重磅汽油炸弹的冲击。”
奢侈!
太特么的奢侈了!
对于这个年代来说,能用钢板加混凝土去修筑一座城池,仅姜勤一人能够办到。
反正手头的功德点数足够加固城墙。
“其次,是将城内的大部分民房进行碉堡化,同时还要挖掘防空洞防止日军狗急跳墙对城内进行轰炸。”
虽说有了防空火力网和战机拦截,但难保日军的飞机不会出现漏网之鱼,还是谨慎些好。
三条防线每一条都固若金汤,日军只要敢来,任何一条防线都足够他们头疼去的。
“最后,我还有一件事要通知大家,我准备在义县成立军校,将原来的飞行科合并进来,组建一个包括士官培训、炮兵培训、装甲车驾驶员培训、飞行员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性军校。”
姜勤说完,打量着在场众人的表情。
有的军官脸上露出担忧,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从军校毕业。
按照姜勤的说法,任何一名军官都必须要经过培训并且从军校毕业才能继续担任职务或者是胜任更重要的岗位。
这就意味着竞争,和国军部队不同的是,这里不会看你关系后台有多硬,要的是指挥能力过硬的指挥官。
合成化作战需要新鲜血液,同样也需要复合型的指挥人才,不仅要学习步炮协同,还要学习步坦协同等全新的战法。
周卫国、吕大成、杨瑞符三人作为第1军元老级别的人物,主动站出来做榜样。
“军长,我认为这是好事,我们队伍里大部分军官都是草台班子出身,趁鬼子不注意打打伏击还行,但真要拉上去打阵地攻防,缺陷就暴露出来,今后只要有人能够有这个能力指挥钢刀合成旅,我愿意把旅长的位置让出来。”
周卫国表态道。
他坐下后,吕大成跟着站了起来,目光直直地扫视在场地军官说道:“老子也把话放这,咱们第1军以后能者居之,如果有比我更合适地人能够接过装甲师的指挥权,我甘愿辅佐他!”
“我也愿意......”
刚才阴沉的气氛,在三位旅长的带动下,瞬间放松下来。
姜勤鼓掌笑道:“那好,现在我说一下军校的人事任命,军校的名字就叫做0824军官学校,由我兼任名誉校长,周卫国任常务副校长校长,杨瑞符负责轻步兵科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吕大成负责装甲步兵科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特种作战科由周卫国兼任,李建明辅助。
飞行科由余震天负责,炮兵科由叶大雷负责,情报科由陈兴国负责......”
被念到名字的军官站起身对着在场的众人敬礼。
尽管他们已经被姜勤任命为各科的直接负责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不用学习。
事实上,他们不仅要学习姜勤给的资料,还要做好下面的管理。
散会后,姜勤揉着发胀的眼睛,这些日子他已经好几宿没合眼。
以后第1军将会将义县当作临时根据地,以义县为跳板,等各部队的战斗力形成之后,从义县南征北伐,将鬼子杀的片甲不留。
......
一大早,百姓们背着背篓,扛着锄头和铲子在战士们的带领下开始修建工事。
0824军校的工程也在同时间开始,预计每一期可以招收近千人进行学习。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名士兵都有机会通过军校学习,成功毕业后踏上军官的道路。
城外,百姓们挥舞着锄头,烈日当空却不觉得累。
到了中午的时候,炊事班挑着食物来到工地上。
今天的菜十分的丰富,两菜一汤而且顿顿有肉。
百姓们看见锅里的肉,闻着饭菜的飘香,劳作一天的疲惫被抛掷脑后。
消息很快就传开,第二天来参加劳作的工人更多。
有了第二批工人的加入,工期居然足足又缩短了半个月。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天,姜勤巡视完城外的工事,驱车回城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大量衣衫褴褛的百姓正排着长队往义县赶来,看样子像是逃难的民众。
城门口,士兵们正在给这些逃难的民众发放白面馒头和稀饭。
姜勤一脚刹车停下,找到其中一个老乡打算问问其中的情况。
从队伍的规模上来判断,至少有七八万人。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而且这些难民中以青壮年为主。
原因嘛很简单,年弱多病的根本撑不到这里就死在了路上。
“军爷,您叫我有什么吩咐嘛?”一个头发乱糟糟,穿得像个乞丐的青年畏畏缩缩地问道。
姜勤看出他有些拘谨,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笑道:“不用紧张,先吃点东西,吃饱了才有力气回答问题。”
青年咽了咽口水,从姜勤手中接过巧克力,撕开包装三两口便将巧克力吃完。
姜勤担心他噎着,又从车里取出水壶拧开递了过去。
青年感激地看了姜勤一眼,墩墩灌水。
吃饱喝足后,青年一边下跪一边感激地说道:“长官,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我的几个兄弟全都饿死在路上......”
听着青年絮絮叨叨没说到重点上,姜勤引导道:“你们是从哪里过来地?”
“回长官,我们是从蚌埠一路逃难过来的,小鬼子见人就杀,百姓们只好北上逃难。
原来是准备去徐州的,但听说那里也在打仗,死了好多人,我们就往宿迁方向继续逃难。”
蚌埠是在1937年2月2日被日军第13师团占领,在这里建立了多个军事设施以监察周边区域。
姜勤看着一眼望不到头地难民队伍,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