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五十章 井喷式发展

第五十章 井喷式发展

便在这效率高到了极致,时刻都有70万名克隆体保持全力以赴工作的状态之下,距离洛神星地表约50公里处,那座庞大的太空实验室终于渐渐现出了端倪。

它整体上来看像是一根棍子穿过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直径不一的圆环形状,总长度达到了1.6公里。

中间那根中轴的直径达到了50米左右,内部全部都是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或大或小的实验室。

各种各样的试验器械便分别放置在了这些实验室之中。

它身上的那些圆环则保持着不同的转速,并通过不同的转速,营造出了或大或小的重力。

最低重力可以达到地球的千分之一,比洛神星还远远不如。重力最高则可以达到地球的两倍。

重力大小俱都可以方便的调整,以适配不同的实验环境要求。

它内部还有着可供数千人休息的休息区,忙碌完了一天工作的克隆体们可以方便的在这里休息,等休息完了,同样能方便的赶往工作岗位,接替同事们的工作。

时刻维持工作状态的科研克隆体的数量则达到了一万人。并且,每时每刻都有至少一万人在进行科研任务,研究着各个学科的科技。

为这座庞大实验室供电的,是五台巨大的发电机组。

它们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0万千瓦,平均每天可以发电约720万度,相应的,它平均每天便需要消耗约2500吨甲烷或者托林,以及七八百吨氧气。

算上其余的实验耗材、人员消耗、器械物资补充之类,平均每天,李青松便需要向它输送近4000吨各式物资,需要约600艘飞船日夜不停地往返洛神星地表与太空。

单单为这艘飞船提供补给,所需要的工程力量便占据了李青松相当一部分意识链接份额。

总的算起来,别看这仅仅只是一艘长度一千多米的实验室而已,但整体资源消耗量,比李青松十座基地加起来都多!

但就算投入如此巨大,李青松都仍旧毫不犹豫的将它造了出来。

此刻,这座空间实验室的建造终于完成。且后续后勤补给方面也都形成了流程,无需再额外调整。

各种实验装备、器械,以及承担科研任务的一万多名克隆体也已经驻扎到了里面。

终于到了它开始正常运转的时候。

于是,涉及到十几个大的学科分类的总计数千个试验以及研究同步开启。

仅仅半个月时间而已,第一项技术突破便已经出现。

那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配方。

在无重力的环境之中,各种不同的原子可以按照某种特殊规律排列,并由提升了巨大的硬度和韧性。

“这种材料适合充当飞船外壳,能在极大减轻重量的同时,还确保足够的防护力。”

在这之后,是第二项突破。

一种全新的光刻-蚀刻技术。

采取对应的光刻胶和蚀刻技术后,李青松可以制造出制程在10微米左右的芯片,相比起现有的芯片制造技术,芯片的性能至少提升150%以上,功耗却可以再度降低30%以上!

再之后,是第三项技术突破。

全新的飞船姿态控制器系统!

这为李青松之后研发战斗飞船铺平了道路。毕竟,飞船的武器系统在射击之中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如果飞船姿态控制不好,那武器射出的弹丸根本就没办法保持准头。

以及李青松现阶段最为看重的一项技术。

高灵敏度太空雷达技术也实现了突破!

得益于某种新材料的研发成功,以及新结构的实验成功,李青松终于造出了具备实用性的太空雷达!

太空雷达,可以算一艘飞船的眼睛。

之前时候,李青松的太空雷达不仅笨重,能耗高,灵敏度还极低,甚至于因此而导致了多次意外发生。

但从此刻开始不一样了。

全新的太空雷达扫描速度极快,灵敏度也较高,哪怕是一艘以超音速速度飞行的飞船,它都能轻易的捕捉其反射信号。

在这之后,更多种技术实现了突破。

这座太空实验室的建造固然耗费了李青松巨大的资源和精力。

但此刻它一旦建成,投入运转,其回报也前所未有的丰厚。

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少则十几项,多则数百项新技术突破出现!

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就像是井喷一般,在时刻保持工作状态的一万名科研克隆体的工作之中,以一种让李青松眼花缭乱的姿态不断涌现。

电控技术、传感器技术、高耐热材料配方、稳压系统、抗辐射材料、发动机快速调整技术、高可靠性通讯设备……

而,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为李青松所拥有的所有基地与工厂带来一定的改变。

每一项新技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然后在实际使用之中反馈数据,科研克隆体们便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调整优化。

李青松的科技进展从来没有如同现在这样快过。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电厂的发电效率越来越高,平均每度电的燃料消耗越来越低;

列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稳定性却越来越高;

种植基地的产量越来越高,工作在这里的克隆体数量却越来越少;

运载飞船的吨位越来越低,但飞行可靠性却越来越高,同时,载重也从之前的仅有两吨,提升了足足一倍多,变成了现在的五吨,原来需要每天600艘飞船执行补给任务,现在却只需要200多艘便已经足够;

各座工厂的克隆体数量越来越少,产能却越来越高。

最为明显的便是飞船产业链,原来投入数万名克隆体,却仅能日产四艘落后飞船,此刻人数削减了五分之一,产能却提升到了日产六艘,还是最新型号的更先进的飞船。

时间悄然流逝着。

这一天,又一种李青松较为看重的技术突破出现了。

低膨胀系数、高纯度高均匀性玻璃制造技术!

有了这种特殊的玻璃,李青松终于能制造具备较高性能的太空望远镜,终于拥有了主动展开太空搜索的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