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科考
辽东之地,除了和罗刹人还有一些争端外,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平静的,女真人靠渔猎,畜牧为生,但也有少量的人进行耕种。
赵用平总镇辽东,边境的小打小闹,并没有牵制住赵用平,他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安定辽东之上。
赵用平虽戎马多年,但年轻时,也是一个书生,他的内心中,仍有着儒家文化中最高的信念,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对边边角角的藩邦部落,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但赵用平不同,他知道,想要辽东彻底安定,那就必须一视同仁,因此,在赵用平治辽东时,此风气大变。
赵用平深知,唯有打破旧习,方可赢得人心,他三令五申,严肃军纪,不得扰乱地方,又言治外必先治内。
对女真诸部,为了解其民俗风情,赵用平派遣使者赴各部,既是联络感情,又派人去教导各部种地田,教他们识字,甚至鼓励他们以后可以参加科举,也可入伍参军,只要立下战功,一样可以博取富贵,一切唯才是举。
而在部落有争执时,赵用平也会进行调解,或许仍有不公平之处,但赵用平仍尽力维持公正。
在时间的伟力下,女真诸部的面貌,风俗,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被改变了起来,赵用平相信,就这样下去,二十年,辽东,将大治。
……………………
昭武五年,三月初,京师城中,柳绿桃红,一派生机勃勃之象。
这一年,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怀揣着无限憧憬,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期盼一举成名而天下知。
京城本就人口密集,而各地的学子蜂拥而至,特别是考场附近的酒楼,通铺,早已是人满为患。
这些学子皆是各省中的乡试脱颖而出,他们或乘车,或徒步而来,家中富裕者,还会配备书童,小厮。
最近些年,科举陆续有人出仕,与前明时不同,如今的乾朝已经将各地的吏员纳入升迁的队列中,考中者,多为地方的小官小吏。
当初赵用平上疏,治官不如治吏,吏之害,甚于防川,孟浚深以为然,因此,孟浚定下制度,“主官者,宜历诸职,方谙民事。”
而在昭武三年时,孟浚又下诏:“凡充任中枢要员者,皆须历练地方,方准进阶。”
只是孟浚定下这个制度,诸多学子多有议论,特别是江南之地的学子,对考中却只能为吏一事,深感不满。
因为朝廷新制,举人和进士的起点竟然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只是在升迁的速度,以及上限有所差异。
特别是一些学子北上考试,但却没考上,回去之后,皆是满口怨言,什么北方学士,粗鄙无文,写的文章和圣贤之说都不同,却偏偏能被主考官所青睐。
一些人暗中讽刺天子,说天子虽然出身江南,但却是不读书的人,早年当个清廷的千总,也是花钱买的官,所以天子都不通圣人之书,也难怪选的人都是些蛇鼠一窝,臭味相投。
因此江南之地,有人暗中结社,相约拒绝出仕乾朝,只有等朝廷改弦更张后,再出仕,造福天下苍生。
这些人硬挺了一届科举不去考,但他们人数太少,对于乾朝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根本是半点浪花都没翻起来,所以,虽然对昭武五年的科举,这些人依旧表示不出仕,但是真到了时间,却有人暗中奔赴京师,去参加科举,便是从吏起也好,毕竟如今的吏员也升迁为官。
而这一次的科举主官是顾炎武,副主官有五人,熊汝霖,路振飞,陈子龙,吴台以及沈从文。
科举的题目在出来之后,主副考官都不能再离开宫中,只有等待批卷结束,公布榜单后才能离开,吃喝拉撒都有人随扈身侧。
三月,春雨连绵。
顾炎武站在屋檐下,看着烟雨迷蒙的天色,心绪飘渺,而这时,一旁的熊汝霖却轻轻的咳了一声。
顾炎武听闻声音,不再看雨,转过身来,笑问道:“熊学士,可是身体有恙?”
“呵呵,无妨,顾大人身为主考官,不知对陛下此次的命题,可有何心得?”
顾炎武笑道:“陛下命题,《定边》,其一目了然,熊学士难道会看不出来。”
熊汝霖摇摇头道:“不瞒顾大人,老夫确实有些不解,观题解疑,安定边疆,何以安定?抚慰诸藩也,可如今朝廷屡屡用兵边地,既用兵,又求定边,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顾炎武闻言,淡淡的说道:“陛下立意深远,定边,正如熊学士之言,就是安定边疆之意。”
熊汝霖见顾炎武顾左而言他,也就不再追问,而是转了个话题,问道:“顾大人,依你之见,若不读圣贤书,可治国乎?”
顾炎武随口回道:“自是可以!昔儒学未兴,秦以法治天下,汉初崇尚黄老,治理天下,又有何不可。”
“秦法严苛,以至二世而亡,顾大人,用此比喻,有些不妥啊!”
顾炎武哈哈一笑,道:“确实,世人皆读圣贤书,确实能稳定人心,正所谓,无礼无制,则天下纷乱,杀伐不止,可单单靠圣贤书,难道就能天下太平吗?前明以儒治国,以文御武,结果得到了什么?”
明朝的覆灭,其实也有很多士人在反思,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却不敌辽东之地建奴。
熊汝霖叹了口气,道:“若是天下皆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天下永远安宁,又岂会生出许多事端,唉!”
听到这,顾炎武好奇的问道:“若是让你的儿孙世世代代耕地,你可愿意?”
熊汝霖一愣,好一会,才叹息的回道:“是啊,老夫也不愿,人心不足,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