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转机
“那怎么样?他最近有没有联系你?”林纾眯着眼睛笑着问她。
“有,我们每天都在聊天软件上说一些话。虽然说的都不多……”于文文说着亢奋的心情也低落了几分。
“我总感觉对方是博学多才的,我怕多说了几句了,漏了怯,再透露出自己不学无术的底子。”
“那就实在是太丢人了……”
林纾听着,安慰她道:“没事儿,说不准对方就是喜欢你这种笨蛋美人呢。”
于文文:“谢谢,并没有被安慰到。”
不过被林纾一打岔,她内心那么一丁点儿的自卑也都烟消云散。
可不是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高智商配高智商固然好,但是也不一定是最有趣,最合适的。
林纾又和于文文煲了一会儿电话粥,才结束了这一天。
等她洗漱完正要睡觉的时候,手机忽然传来了短信提示音。
林纾因为又是什么垃圾广告短信也就没仔细看,直接将手机扔到一边充电,自己躺在床上睡着了。
因为第二天就是周末,林纾不用起那么早。所以也没有定闹铃,直到自然醒了之后,她习惯性的摸到手机,看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却意外看到了陌生号码给她发的短信。
“林老师,听说你需要发能出庭的证人。我愿意出庭作证,证明赵一希一直在学校霸凌同学。”
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可是终于有个人愿意为她作证了,林纾的心里还是十分的高兴。
不管这里头有没有诈,但至少这件事也算是一个突破口。
林纾立马回复了消息:“不好意思,昨天睡着了,没有看到信息。现在还能帮我出庭作证吗?”
短信很快又回了过来:
“可以的。”
林纾想了想,又敲下一段话发了过去。
“想问一下您是哪位学生的家长?”
“我是李晓琪家长。”
李小琪,林书对这个学生有点儿印象。
这位叫李晓琪的女生天天话不多,基本上也很少见她和同班同学聊天或说笑。
她每天似乎只坐在班级的角落里静静的看着书,或者是望着窗外发呆,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动作。
她似乎一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林纾也有些担心,找过她一两次,问她的情况。可是李晓琪都说自己有朋友,一切都正常。
可是再隐瞒林纾也是能看出来,大家似乎都有意无意的在躲着她。偏偏就李晓琪一个人似乎感觉不到似的,还挺享受着独来独往的生活。
林纾有想过李晓琪是被大家排挤了,有可能是因为她孤僻的性格,也有可能是得罪了一些人,又有可能是她自己的性格导致,就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
可是他她万没想到。李晓琪被大家孤立是有人授意的,这个人就是带着父母让他赔偿精神损失费的赵一希。
关于李晓琪是怎么得罪赵一希的呢?好像就是有一次赵一希考试想作弊,而李晓琪正巧坐在他前面找一些,就想让她帮忙作弊,给他传一些答案,纸条什么的。
可是李晓琪根本鸟都不鸟他,就当他的话是耳旁风,
在后来考试过程当中赵一希甚至猖狂的用脚踢着他的凳子。如李晓琪不给他答案,他就一直踹,根本就没法让人继续考试。
李晓琪不堪其扰,最后还是给他写了答案,只不过那些答案都是乱写一通的,根本就不是她认真做出来的习题答案。
这件事情根本纸包不住火,等出了成绩,赵一希一看傻眼了,就知道这中间绝对是李晓琪给了他错误答案的事情。
后来赵一希就待在一群欢欢堵住了李晓琪回家的路,并且说要让她付出代价。
但是李晓琪当这件事情原封不动地告诉了自己的父亲。李晓琪的父亲对她也很重视,天天虽然工作繁忙,不能来接她的,都有让有人来接她的习惯。
赵一希堵了李晓琪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破绽,也就放弃了放学路上要收拾他一顿的想法。到后来,赵一希直接是在学校扬言,说谁都不许靠近她,如果靠近她就跟她一样被孤立,被排挤。
就是他似乎没有想到李晓琪是一个喜欢孤独的姑娘,他这一声令下,没有人过来烦他了,反倒给了李晓琪更多的个人空间。
之后赵一希没什么事,就给李晓琪使绊子,但是李晓琪都一比了过去。似乎都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这回怎么李晓琪的父亲会突然主动联系她,还说要给林纾出庭作证呢?
林纾心里感觉不靠谱,可是不愿意辜负了家长的好意,所以与这个家长跟他那是去的一间咖啡馆谈事情。
“您好,您是林老师吧?”一个约么三十多的男子上前伸出手来。
林纾也伸手和他握了手。
“是的,你就是李晓琪的父亲?”林纾问。
“对,是我。”李晓琪父亲说。
“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愿意帮我去法院做证人呢?”林纾好奇道,“毕竟我已经找了很多孩子被欺负过的家长说话了,可是他们根本就不会去作证。”
要么就是害怕自己亲爱的事业受到影响,要么就是怕自己的声誉受到抹黑。
像这个家长主动送上门来的,还真没有。
“其实我早就想要在我家李晓琪像林老师您道谢的。”李晓琪父亲说道。
“其实李晓琪从小就不算太爱和人打交道,所以也没有几个朋友,而学校的同学因为她孤僻的个性也不愿意再靠近她。”
“可是到了初中之后,我竟然发现小琪身上有了伤痕,这是之前从来不曾存在过的。”
“小琪这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在肚子里憋着,从来都不和我说,我只能偷偷自己调查。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学校有人带头欺负她,而其他人也都排挤她。”
“为此我可是找了好几次孩子的班主任,甚至还找了学校的领导,可是他们总是说小孩子是在笑打小闹,根本就没法对他们进行处罚。”
“我以为这初中三年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待在这种情况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