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姬轩的突访
大祭司正和袁一舟,冯书海聊着,他胸前挂着的水晶骷髅头忽然闪了一下。
随后大祭司将骷髅头贴到了眉心,双目微颌,骷髅头里的闪光再次闪动了起来。一会儿功夫,大祭司抬起头来,看着袁一舟说道,“袁先生,现在感觉如何?还乏力站不稳吗?”
“已经好多了,怎么了?”袁一舟觉得大祭司话里有话,但是水晶骷髅的意识覆盖太强,他没有办法读取大祭司的心声。
“我们有访客了,现在是清河小姐妖丝恢复的关键时刻,不能打扰河伯,”大祭司解释道,“这个访客您先见见应该也是可以的。”
“启炎纪的访客,我先见?”袁一舟有点不明所以,跟大祭司澄清道。
“是火星元老厅的人,你应该认识。”大祭司肯定的说道。”中立派的姬轩长老!“
听到这个名字,袁一舟心里咯噔了一下,从侏罗纪为了自己的紫色智慧,挟持石夷纪人质开始,元老厅便有一个泄密者在幕后翻云覆雨。三大元老按逻辑来说,最有可能的是侏罗纪的创始人阪泉长老。但是在侏罗纪中,龙耀天谈及自己抢夺紫色智慧的动机,就是彻底摆脱阪泉长老的大脑控制,所以阪泉长老也是第一个被排除的。
剩下的只有仓希长老和姬轩长老,而此时姬轩长老的突然到访,很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是,认识,但是不熟,如果能帮河伯应酬,大祭司尽管吩咐就是了。“袁一舟觉得不入虎穴,难得虎子,是敌是友,应该见一面就知道了。
”那就麻烦一舟先生了。“大祭司满意的说道,”姬轩长老的座驾停靠在了他最喜欢的第六瑶台,离文叶殿不算太近,但亦不远,我派人送您过去吧。“
“仁生,过来一下!”大祭司抬手招呼着,正在指挥着各位祭司人员收拾祭祀现场的,一位年轻的男子。他的着装与其他祭司并无不同,白色镶金边的披风袍,夸张的、用珍禽尾羽装饰的帽子下面,是一张俊美的面容,那平和虔诚的表情,更让这张脸看着格外舒服。
听大祭司喊他,这位叫仁生的年轻祭司,信步穿过了前厅,来到大祭司面前,“大祭司,您有何吩咐?”
“这位是袁一舟先生,我们河伯的好友,受河伯所托,前去会见刚刚到访的姬轩长老。”大祭司用起河伯的名号,毫不含糊。“麻烦你走一趟,送一舟先生去第六瑶台,有熊台主刚刚送来了消息,已经在轩辕殿,备好了接风宴等着袁先生了。”
“好,我这就去准备,一舟先生稍等,我去去就来。”说罢,仁生便出了文叶殿,为袁一舟的第六瑶台之旅做准备去了。
“有熊台主?在等我?!”袁一舟本以为自己只是临时帮忙应酬,没想到对方有备而来。
“不错,第六瑶台是姬轩长老的本家,有熊部落的大本营!这一代的瑶台台主,有熊峰,是黄帝与其元妃螺祖的嫡系血脉,对姬轩那是言听计从,”大祭司有点不忿的说,“所以第六瑶台,几乎就成了姬轩长老在启炎纪的行宫,每次他来访,为了减少事端,都是河伯过去见他,他很少来文叶殿!”
“减少事端?”袁一舟敏感的捕捉到了,大祭司话语中的信息点。
“我们河伯无所谓在哪里见他,反正黄帝本就算得上禹王的前辈,晚辈拜访也是应该的。”大祭司不怕事多的八卦道,“但是我们那位神尊,可不乐意为一个黄毛小儿,屈尊去第六瑶台!两位上古尊神,还是老死不相往来为好。”大祭司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地下无支祁所在的太阳宫说道。
“有熊峰为什么等我?他怎么知道我在这里?“袁一舟觉得大祭司的热情,都用在了八卦上古神明,对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回答,便更进一步的问道。
”这个我可不太清楚,他刚才发来的信息,是说姬轩长老邀请河伯,和一舟先生同去轩辕殿一叙。既然河伯现在还没有办法过去,一舟先生先过去,也不算拒绝他的邀请,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大祭司回答道。
‘这个有熊峰与我素未谋面,却指名道姓让我和文余泽同行,’袁一舟心里琢磨着,‘如果元老厅的泄密者真的是姬轩长老,那我和余泽所拥有的两个紫色智慧同时赴约,风险确实比较大,还是我单枪匹马探探虚实比较好。’心下有了主意,袁一舟便嘱咐大祭司道,”一会儿余泽问起,麻烦大祭司跟他说,为了安全起见,我先去探探路,他就别来轩辕殿了。“
大祭司没有料到袁一舟会这样说,”安全起见?!你是说这次宴请有危险?一舟先生是不是多虑了?之前每次姬轩长老来启炎纪,河伯都是单人赴约的,也没见出什么问题呀。“
”这次有可能不一样,麻烦大祭司一定原话转告,余泽应该明白我的意思。“袁一舟话音刚落,仁生便入了文叶殿,来到他的面前,”一舟先生,麦舟已经准备好了,比您来的时候的麦船稍微小一点,但是在瑶台之间,还是麦舟要方便快捷一些。“
”一舟,我和你一起去吧,如果真的有危险,至少我还能帮忙传递一下消息。”冯书海请愿道。
“你怎么传递消息?这里又没有电话手机。”袁一舟知道冯书海想帮忙,但是考虑他刚刚经历的一切,还是留在文叶殿休息比较稳妥。
“这个你们不用担心。”大祭司适时补充道,“传递信息有仁生陪一舟先生就可以了,我们启炎纪的祭司,都是至少开了心眼的。”说着,大祭司从怀里掏出一个水晶球,这个水晶球比刚才祭台上,叶清河胸前那颗水晶球稍微大一点。
只见仁生双手合十于额间,念念有词,然后大祭司的水晶球中,就渐渐浮出了一些画面。袁一舟仔细比对,这些画面正是仁生的视角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