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乾武二十年?”
李承乾眉头紧蹙,他直直看向下方的吝大福,语气不自觉带上催促:“吝胖子,需要这么久吗?”
回想起第一台蒸汽机在工业部成功运转时,李承乾仿佛看到,大唐凭借机械之力纵横四海,先进器械走进千家万户,国力如日中天。
怀着这般壮志,他凭借超越时代的智慧,提出了电的使用构想。
无数个夜晚,他在两仪殿中对着图纸,反复推演那个被电力点亮的大唐盛世,一心盼着能引领大唐跨越千年时光,步入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可现实却横亘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如今看来,迈向新时代的进程,被诸多难题绊住了脚步,实在是太过缓慢。
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局势下,大唐唯有不断奋进、开拓创新,才有资格屹立于世界巅峰,成为真正天朝上国。
但对于怎样快速踏入电气时代,他虽有高瞻远瞩的方向,却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只能寄望于大唐那些身怀绝技的工匠们,盼他们能早日攻克难关。
“陛下,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吝大福微微欠身,神色间很是无奈。
“海上行船与陆地全然不同,汹涌的风浪、诡谲的洋流,都是难以逾越的阻碍。”
“乾武二十年,还是在如今有了些思路的前提下,否则还不知要拖到何时。”
李承乾听完,缓缓点了点头,眼神里既有理解,更多的却是忧虑。
短暂思索后,他沉声道:“今年给工匠们翻倍加薪。”
在他心中,工匠是大唐走向未来的希望火种,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丰厚回报,或许这翻倍的薪资,能够给到他们一些帮助。
“是,陛下!”
李承乾虽然有些焦急,却也明白急躁解决不了问题。
外面还有一片崭新的大陆,那里,丰富的矿产、广袤的沃土,都在等待着被开发利用。
可大唐当下最大的难题,始终是人口。
没有足够的人力,即便占领了大片土地,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不过是徒有其表。
正因如此,李承乾虽对西进扩张有着想法,却也只能按捺住冲动,等待时机。
他暗自估算,人口的显著增长或许还需二十年,等这一批孩子长大成人,融入社会,到那时,乾武之治才会迎来真正的鼎盛。
“对了,”李承乾突然开口,“明日会议,先把废除奴籍一事告知百姓。”
“此外,大唐未来的发展规划,让百姓投票决定。百姓期望大唐成为什么模样,我们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朕只需牢牢把握天下为公这个核心宗旨。”
民心所向,便是大唐前行的方向。唯有让百姓真正参与到国家发展中,大唐才能汇聚起无穷力量,稳步迈向巅峰。
“今日就到此为止,诸位都劳累一天了,回去好好休息,明日还要早起。”
李承乾挥了挥手。
“是,陛下!”众人纷纷起身,恭敬行礼后,鱼贯而出。
此时,唯有秦如召仍静静地站在原地,身形一动不动。
李承乾刚要起身,目光扫到秦如召,微微一怔,随即又重新坐了下来。
“如召,你还有何事?”
李承乾的声音温和,带着几分长辈对晚辈的关切。
秦如召双手抱拳,上前一步,神色间带着一丝犹豫:“陛下,臣心中有些不解。”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温和的看着他:“但说无妨。”
“陛下,使团队伍已经确定,陛下却又添一人,臣担心届时难以周全照应。”
秦如召微微皱眉,一脸担忧地说道。
李承乾闻言,眉头轻皱,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如召,你可是对朕安排一个农家孩子进使团队伍心存不满?”
“况且你也知道,那孩子有高句丽血脉。”
“你长期带兵镇压高句丽地区,心底对他们有所偏见,对这事不满,朕能理解。”
李承乾轻轻叹了口气。
“但如召,时代不同了,如今大唐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
李承乾看着眼前的秦如召,像多年前一样,耐心的解释着,“如今的大唐,应以包容之姿接纳四方百姓,不论出身何处都是大唐子民,都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来,搬个小凳,坐到朕身旁。”
李承乾拍了拍身边空位,示意秦如召坐下。
秦如召依言搬来小凳,乖乖坐到李承乾身旁。李承乾下意识抬起手,想如从前那般摸摸秦如召的头,可看着眼前已然长大成人的秦如召,他的手悬在半空,停顿许久,最终缓缓放下。
时光匆匆,曾经跟在身后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朝廷栋梁。
秦如召看着李承乾放下的手,他拿起李承乾的手放到了自己的头上。
“陛下,如召还是那个如召,从未变过。”
他看着李承乾一脸坦然的笑着。
看着这样子的秦如召,李承乾轻轻的摸了摸他的头。
一如当年。
“如召啊,你啊,从小就是这个倔驴脾气,看不惯的事情,怎么看都看不惯,人也是如此。”
“按理说,你这个性格是不堪大用的,也当不了我大唐的神武卫大将军,按照道理来说,显怀比你要好得多。”
“可是呢,如召,你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听话,听朕的话,有什么事情不懂呢,虽然不明白,但你还是会按照朕的话去做。”
“所以呢,朕也喜欢和你讲道理。”
“现在是现在了;如召,你的想法,也要改了,以前,我大唐亡国灭种,那都是常事,因为,那些人不是我大唐人。”
“可现在,朕推动王化,用百家学说,推行我唐文化,让唐文化传播天下,走的是多民族融合。”
“不管是什么高句丽人,还是什么西域诸国人,亦或是那些吐蕃人,从今往后,都不复存在了。”
“今后啊,他们都是大唐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他们哪里还会记得他们到底出自何处。”
“不管是什么国家的百姓,本质上,那都是淳朴的。”
“也特别是我大唐周边的那些小国,你看看,他们除了语言上与我大唐有不同之外,外貌上的差别大吗?”
“其实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与他们,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