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能给外人瞧见的画册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能给外人瞧见的画册

“永钰啊!”

“知道了。”

看着永钰嘴上说着知道,脸上一副下次还敢的表情。

七十多岁的沈从文苦笑着摇摇头,决定岔开这个话题:“最近在忙什么?”

小桌板上的几小盏颜料,早引起了他的注意。

“您最好还是别看了。”邵伯林友情提醒。

但,显然还是晚了一步。

桌上的一本画册,已经被沈从文拿在了手里。

再看江山和黄永钰,二人同时端起了咖啡杯。

雀巢的速溶,还剩一点杯底。

“永钰啊!”

噗~

江山和黄永钰同时笑出了声。

“你就不能给这位女同志添点笔墨?”沈从文偏过头狭了狭眼。

黄永钰不干:“她可不是我的同志。”

江山笑得直抖肩,和一旁的张路静静的瞧着。

“你这水浒都画了多少年了?”沈从文一语道破:“怎么还越画越……”

不行,改天找个没外人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跟永钰说道说道。

听到这江山才明白,原来黄永钰画水浒的年月还得往前推。

只不过随着年代和岁数的增长,艺术表现也跟着不断突破了。

“金莲窄窄,香裙微露不胜情,”江山就差晃着脑袋:

“玉笋纤纤,酥腿真似截肪……按说,黄老师这一幅也算是写实了!”

“听听,”黄永钰指着江山,道:“还是群众的眼睛亮。”

这当会,邵伯林已经往厢门口巡视了三、四趟了,生怕门外有埋伏。

“人施耐庵说得是酥凶,”沈从文摆摆手:“不是酥腿。”

“您还想让我画酥凶?”黄永钰也摆了摆手:“艺术虽说可以夸张,但也得先保护艺术家的安全。”

“永钰啊!”

沈从文决定岔开话题,于是也拿起了桌上的画笔。

就在老人家落笔的一瞬间,整个包厢都安静了下来。

库驰库驰,列车行进的动静愈发明显。

沈老起起落落的画笔,由画纸的一端向另一端缓缓延伸。

江山的目光紧随画笔的起落。

渐渐的,双瞳微颤、心跳咚咚。

在黄永钰露出笑脸,继续嘬烟的时候。

江山激动的道出了一句:“凤凰?”

画纸上的小镇,依山傍水间的两岸排楼坐落有致。

别说,和《边城》里的描写,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

虽说,后世的电影《边城》,是在凤凰取得景。

但江山知道,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指的的却是茶峒。

不过凤凰古城,也的的确确是沈从文和黄永钰的故乡。

“你去过湘西?”沈从文蘸了蘸墨。

“见过,”江山没正面回答:“是我见过最美的小镇。”

“这小子是个识货的,”黄永钰夸了一句:“找机会我领伱回去看看,保管比你在照片上见的还美。”

沈从文画就了最后一笔:“好久没画了,也好久没回去了。”

“您不写段款?”江山提醒了一句。

“随便画着玩的,不用太讲究。”

“我来,”黄永钰把短袖往上撸了撸。

沈老人随和,立刻递上了笔:“给。”

“江山的咖啡,表叔的画,”

黄永钰边写边念:“伯林的担心,永钰的话!”

一见到大侄子的这笔字,沈从文顿时就没话了。

看见了自己大名的邵伯林,也跟着摇了摇头:“得,这下好了,这本画册更不能给外人瞧见了。”

只有江山觉得此举甚好:这样组合的一本画册上哪找去?

简直千金难觅!

黄永钰一向口无遮拦。

即使过了八十,他也能说出:我最后一次进入的女人身体,是老美的自由女神!

听听,真是活得越久,玩得越大!

“那咱们就不给外人瞧,”黄永钰本来就是画着消遣的:“小江,拿去接着往后画。”

“您舍得?”江山当即就把画册抱在了怀里。

心口不一的模样,给黄永钰看笑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就这水浒,我家里都已经好几本了!”

这里面何止是水浒?

江山不露声色的平复着心跳,这趟真没白来。

看来回去后,还真得找机会给黄叔寻一烟斗了。

从衣食住行的安排上,能明显看出宣传部给专家们配置了高官的标准。

江山和张路总是时不时就对视一眼,都明白自己这次的便宜占大了。

白天的一番走动,让沈从文睡了个好觉。

同样,黄永钰和邵伯林也是如此。

车厢里已大亮的时候,二位才坐起了身。

“几点了?”黄永钰边问边拉开了墨绿色的窗帘。

之后,就愣住了。

“七点了。”

邵伯林说完,也不吭声了。

躺在下铺的两人对望了一眼,然后一起看向窗外。

车窗外,一排小动物扒在玻璃窗的下方。

龇着牙的兔子、笑眯眯的狐狸、憨憨的熊猫、翻白眼的猪……

头挨着头,脸贴着脸,各个伸出前爪扒在窗户框上。

最边上,还趴着一只驯鹿。

虽说只露出了半张脸,但夸张的鹿角上还停了一只小麻雀。

这一会,歪着脑袋的小麻雀,正和里面的二位看对眼呢。

“嘿,”黄永钰顿时就乐了:“这个好玩嗨!”

“不用猜,肯定是江山干得!”

玻璃窗上的玩意,顿时令邵伯林想起了初次见面时,江山的那幅猫头鹰。

停在横丫上的一排胖墩墩的猫头鹰,和眼前这排扒窗户根的动物,还真有些异曲同工。

“除了他,还有谁能干出这事。”

黄永钰立马踏在床上,给了上铺的江山一屁股:“该吃早饭了。”

“车窗上那玩意是你干得吧?”

“我也是画着玩的。”

黄永钰顿时来了精神:“走走走,外面还有不少窗户,咱们今天痛痛快快画一次。”

江山两眼一亮:“您想画什么?”

“无所谓,”黄永钰摆开了一桌的墨盏:“也不知道这趟列车有没有一百扇窗,如果有就画水浒。”

“永钰啊!”邵伯林赶紧抓了只笔,实在栏不住,他就画衣服。

“黄叔,”江山也怂:“咱们还是换个画题吧。”

“行。”

只半天的功夫,专家团所住的这些车厢窗户上,一扇都没幸免。

也正因此,临近终点的最后几小时,倒还成了专家们在列车上最轻松的时刻。

直到他们陆陆续续走下车前,还不忘回头多看几眼。

落了地的专家团,刚出站就又乘上了几辆面包车。

大约又颠簸了三个钟头,面包车们才开进了目的地。

这一会,天已经完全黑了。

走下车的江山,扶了把刚睡醒的黄永钰。

两人的目光,穿过黑夜向四周打量。

只隐约看清这家招待所,好像是由十来座小楼组合而成。

大多只有两层,顺着边分布。

中间围了个花园,种得花木多为果树。

走在身后的张路,闷闷的说了一句:“看门外!”

几位立刻齐齐转头。

夜色中,大门两边站着的解放军,仍然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什么地方?”江山轻声问了一句。

黄永钰也不清楚:“先进去再说!”

最后,进去一打听,原来这是家名叫“宁卧庄”的招待所。

两人住一屋,江山自然和张路分在了一块。

“我去,”江山进门就上床:“坐了两天的火车,都没刚才三小时的面包车累。”

“一个能睡能跑,一个蜷在车上,能比吗?”

“刚刚路上你看见了没?”江山靠在床上:“都有背枪的了。”

歪在沙发上的张路,点点头:“你也看见了,看来的确是发过大水了,街角还堆着厚厚的泥呢!”

二人正说着话,屋外传来了敲门声。

张路走过去打开一看,一位女服务员拿着两只暖水瓶走了进来:“领导们好,这是给你们准备的热水。”

江山和张路相视一笑,还真当上领导了。

“同志,”江山逮着机会就问:“你们这刚走过洪水?”

“是的,”服务员站的笔直:“上个月的事,不过现在城里还有些地方的水没完全退掉。”

1979年7月末,古城敦煌遭遇了一场特大水灾。

据当地的县志记载,这样的水灾在敦煌的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

几个月后,终于有新闻报导了这场水灾。

【凌晨一点,山洪漫过了党河水库,再往后就是水库决堤。

如脱缰野马般的洪水,立刻涌向了城区。】

“到处都能听见水来了,赶紧跑的呼喊声,”服务员越说越开:

“当天正好轮到我在这值夜班,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们所也淹了?”

“鞋都飘起来了,”服务员的普通话逐渐消失:

“大半夜的街上到处是驴车和骆驼,我们这院里也是巧了,油田勘探所刚买了几十辆福特小汽车,停在我们这好几辆,就靠它拉着我们逃了。”

“那还真是巧了,”江山特想见见这个年代的福特车:“车呢?还在你们院吗?”

“早开走了。”

“来的路上,怎么还见到有人背枪了?”

“据说房屋倒了上千间,商场也倒了半边,缝纫机、自行车就堆在空地上,可不就要人来站岗了。”

“原来是这样,”江干部点点头:“还真是辛苦你们了。”

“没事的,谢谢领导关心,”女服务员笑道:“幸亏有油田的同志,第二天他们就带着物资过来了。”

“很好,”江山看向张路:“张路同志,把这些都记下来,过阵子登报表扬一下。”

“好的,”张路一本正经:“电视台那边需要安排一下吗?”

“可以,”张路同志果然是个好搭档,江山点头道:“也把这位同志的名字记上。”

“我叫令狐梅,”女服务员站得更直了:“两位领导,赶了一天路累了吧?我再去给你们准备些点心。”

“不用麻烦了,令狐同志。”

“不麻烦,”服务员笑着往门外走:“厨房都是现成的。”

门轻轻合上了。

二位领导全身心的躺了下去。

“还是当领导好呀,”张路发自肺腑:“不然,你那些铁罐饼干今晚肯定保不住了。”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江山最护食:“一路都在打它们的注意吧?”

“吃一罐又能怎样?”

“你懂个屁,我江山是那小气的人吗?等回浦江后,我请你吃个够。”

“都回去了,还用你请?”张路看了门口一眼:“关键就是在这吃不上啊!”

“你知道就好,”江山细说:“知道这些都是给谁带得吗?”

“谁?”

“敦煌研究所的副所长。”

“嘶,”张路着实没想到:“你当真在这有熟人?”

“不熟,只知道她现在挺不容易的……”

后世,为了帮助宣传“数字敦煌全景漫游”的工作,江山与敦煌研究所的所长樊锦诗有过几面之缘。

没曾想,穿来之后也能续上前缘。

从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到一位垂暮老人,樊锦诗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敦煌。

江山还记得上辈子樊所长对自己提过的一段往事:

“1979年,所里的空缺一直没人补上。

放心不下的我带着5岁的小儿子,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

我即是一位研究人员,也是一位妈妈,不能再让孩子哭着跑出门了……”

在这之前,居住在亲戚家的小儿子,已经跑丢了两回。

“所里的条件一直不咋地,”江山继续道:

“她和孩子的营养都跟不上,全靠他爱人每半年挑着担子送些过来。”

“他爱人是农民?”

“正牌大学教师!”

“看来敦煌研究所的经费没给足啊。”

“关键在她们那,上哪买去?”

“我明白了,”张路点了点头:“你放心,我包里还有包防晕车的山楂片,到时候一起交给孩子。”

“啧啧啧,这么些天也没看你拿出来一片!”

“呵呵,幸亏没拿出来。”

两人正商量着山楂片,令狐梅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当房门再次合上后,茶几上多了一盘大漠风沙鸡和一盘点心。

“这个是……月饼?”张路没见过这么大个的。

“人令狐同志不是说了嘛,”江山看着没比盘子小多少的月饼:“这是当地的特色枣泥月饼,尝尝吧。”

“咱们别吃了,”张路同志是个有心的:“一块带给所长的儿子吧。”

“这是当地的土特产,”江山已经掰下了一块:“她们肯定不差这口。”

江山话音刚落,张路掰了块更大个的。

第二日上午,顶着一路星星点点的小雨,专家团的车队终于向莫高窟迈进了。

快要见到鸣沙山的时候,雨渐渐停了。

“快看那边,”

车上的江山忽然指着窗外喊了一句。

原本已经迷迷糊糊的黄永钰,赶紧睁开了眼睛:“那是什么……金山?”

远处的鸣沙山上,披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光,隐隐约约间还有一道彩虹架在山上。

“神了,”黄永钰感叹了一句:“赶紧拍下来。”

“正拍着呢。”

江山手里的莱卡相机,别提有多好使了。

据说,早在公元336年,乐尊和尚就是被鸣沙山上的金光异像所震撼。

之后,便遵照佛祖的提示,留下来开始凿洞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