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到底是为了什么?
到了该去给县百货商店送鸡蛋的日子,上工的钟声敲响了,等家里没人后,王荣梅把钱都拿了出来,钱多了不知道放哪儿,闹心了好几天,才想到这个让自己放心的法子。
只留几张毛票和钢镚,她把其他的钱都隐秘地缝到了自己的内裤里,这才关上门放心大胆地往大队部走去。
大队部里很热闹,每天上午都有赶过来的外村人。仕途村收鸡蛋,价格还高,一下子成了周围几个村的香饽饽,使平静的仕途村一下子也热闹起来。
老支书正站在屋前的高台上,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深深的皱纹条条都舒展开来,显示着他的心情极好。
院里停着一辆牛车和两辆驴车,张老汉站在六斤身后说着什么,六斤一边点头,一边写着。
老支书看到王荣梅走进大院,立即朝她招手:“弟妹,这边。”
看到王荣梅走近,老支书笑的嘴都合不拢,指着人群说:“你看,你的法子真挺好,来交鸡蛋的人越来越多,我问了问,有的人竟然是距离咱村十几里外的赵村和阎村的。”说着指了指那辆牛车和驴车,低声说:“有套车来的,一下子拉来了几十号人。”
那些外村人和本村人没有任何区别,都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面色蜡黄,身体瘦弱,乱糟糟的头发,脏兮兮的衣服上补丁裸着补丁。
他们眼巴巴的看着六斤在那里写下自己的名字,捧着手里的纸条仿若珍宝一般小心的折起来放进破旧的衣服口袋,还用手压了压,再摸一下来让自己放心,甚至直接把手放在那里久久舍不得放下,还隔一会儿低头就看一下,看一下是否还在,是否安全。
王荣梅心里一酸,好像看到自己也站在那队伍里,眼巴巴的等着那几个鸡蛋变成家里唯一的几毛钱,好去买生活必需的5分钱一斤的盐。生病吃药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默默的等死。
王荣梅和老支书商量:“老黑哥,人家离着咱们太远,来回一次不容易,回去后再不小心把条子弄丢了,那可是要了人家的命了。”
老支书闻言心里暗道:“靠从鸡屁股里抠下来的这几毛钱可不就是命嘛。”
看了看老支书的脸色,王荣梅试探的说:“要不,咱们把这些远来的先提前付了?”见支书没动也不吭声,赶紧又说:“唉....这样其实也有好处,他们回去后会到处说咱们村给现钱,价格又高,远的人就不会嫌远,会更愿意主动地来咱们这里交鸡蛋。”
“并不是我不愿意给现钱,我主要是怕如果咱们的现钱不够了怎么办?开了这个头儿,我也怕离得近的在为这个吵吵,闹事,影响不好。”老支书拿着烟杆,把烟嘴放进嘴里狠狠地吸了几口,皱着眉看着王荣梅。
“按现在咱们卖鸡蛋的进项,我觉得应该够,如果不够,大不了我一天多跑几趟,或者在跑远一点争取把鸡蛋全部卖出去,钱也就回来了。
嗯......至于本村和隔壁村的,这些离得近的乡亲们,就先按您先前定的规矩办,争取下个月咱们实现全部现交现结。这样乡亲们大多数应该可以接受,如果真有人闹事,有那刺儿头、不讲道理的,我觉得老支书您还是可以镇得住的。
要不您现在让老张算算,估算一下这个月的进项看到底有多少?”王荣梅尽量把语气说的委婉和小心翼翼,生怕老支书一下子发火。
“那下来就需要你更辛苦,更多的付出,你为了村里这么尽心尽力到底是为了什么?”老支书浑浊的眼睛,透出看透世事的精明睿智,他紧紧盯着王荣梅。
王荣梅心里一惊:“难道支书发觉我挣差价了?绝不能承认!如果被发现,我会坐牢的。可为了挣钱,为了过好日子,我愿意去赌!我也赌老支书为了乡亲们过的更好不会拆穿我。”
王荣梅赶紧回答道“还不是为了乡亲们能吃上饭,吃饱饭,这个苦日子过的人心里憋屈,我想努力改变。”
“对呀,努力改变,努力了才知道对错。”老支书扭过头又看向人群。
人群中已经有人交完鸡蛋,拿着条子准备往外走。
老支书忽然大声说道:“大家等一等,交完鸡蛋先别走,我一会有话说。”说完对着张老汉招手:“张集生张会计,你过来一下。”说完转身进了会议室。
外面的老乡们开始怀疑的东看西看,低头议论起来。
“是不是嫌咱们交的鸡蛋多,不想收我们的了?”
“是不是嫌弃咱们是外村的?”
“是不是想低价收我们的鸡蛋,不想给1分钱了?”
“天啊,我就指望这点钱想给家里孩子买点药,没药孩子会死啊,呜呜呜”......
嘈杂声越来越大,里面夹杂着大人孩子的哭声,甚至有人开始愤怒起来,大声喊让支书出来把话说清楚。
王荣梅没有进屋,就站在外面耐心的等着,直觉告诉她,老支书一定会同意她的办法。
终于老支书和张老汉走了出来,支书站在台上,对着下面情绪激动的人群说:“大家静一下,听我说.....”
拍了拍手,提高声音,大声说:“听我说,经研究决定,凡是十里地以外的村民,交鸡蛋都是现款现结,不用拿着条子回家了。”
人群嘈杂的声音渐渐静下来。
老支书指着自己跟前继续说道,
“凡是写完条子的,现在大家到我这里排队,没交鸡蛋的,到那边去交鸡蛋领条子。”
“十里地以外的村民交鸡蛋现款现结”的消息一下惊喜了所有人。
“哗”.....人们一下子就炸开了,感谢的声音如潮水般充盈在大院里。
这可是省了他们好多事儿啊,这么远的路走着来回就要一上午的时间,要支钱的时候还得再跑一次,万一拿不到钱又得再来回跑,心里既有怕拿不到钱的担心,又有因路程远的累人的抱怨,村里就有很多人嫌远不愿来。
现在好了,来一次就能结清,拿着现钱回去顺路就能把想买的给买了,一举两得。
人们欣喜的纷纷去排队,刚才怒骂的人低头默默地排队去了,刚才哭泣的妇人赶紧抹干眼泪也去排队。
拿了钱回去时就可以给那个家添点东西了,拿了钱就可以马上给孩子拿药了,拿了钱就可以换点粮食吃了......
人们的脸上一改刚才局促不安的紧张心情,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
队上的钱目前都是由老支书代管,支书一边派人回自家去取钱,一边又从会议室搬出两张桌子和椅子,让人们在桌前排队。
阳光下,那边一队人在有序的排着队,小心的呵护着篮子里的鸡蛋。
六斤趴在桌子上,在认真的写着
村庄 赵庄 村民 赵大柱 鸡蛋数量 30个 价格 1分 金额 3毛
条子交给这个人后,下一个人就赶紧上前一步,恭敬地报上自己的村名,姓名,有多少个鸡蛋,六斤则耐心地继续写,不时地询问一下对方,自己写的名字对不对?
旁边的张大壮就拿会过赵大柱的篮子,一边数数核对数量,一边一个一个的捡拾到旁边的大木箱里,撒好麦麸,等待下一个。
简单却反复的工作,两个小伙子却干得一丝不苟。
另一边,一队人在等着用条子换现金。
张老汉和村支书坐在桌子后面,核对一张条子后,支书就把数好的钱交到这个人手里,只见这个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非常郑重的对着支书和张老汉深深的鞠了一躬,嘴里说声“谢谢你们”才会转身离去。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外村人离开才算结束。
老支书愣愣地坐在桌前,看着面前桌上那一摞纸条。里面最大的金额是8毛,80个鸡蛋,最少的是1毛,10个鸡蛋,就这小小的几毛钱,就能压垮一个贫寒交迫的家庭,就这小小的几毛钱,人们弯下了自己的脊梁,把自己最大的敬意和感激献上。
老支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的举手之劳,收获的确是满满的敬意和感激,他觉得自己不配,但他又觉得这是他自有生以来做的最正确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做为一名党员,他觉得自己升华了,为人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才是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老支书并不知道,就因为这件事,在他死后,周围十里八乡的村子几乎都空了。
他们都自发地来到老支书的家里来悼念他,在他的灵前诉说着对他的感恩、对他的怀念,哭声整个村子都能听到,延续了整整七天。
受到群众如此爱戴的一位基层共产党员,一度震惊了县里、市里,最后市里决定把老支书评为优秀党员,骨灰安置在烈士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纪念。老支书实现了他追求的人生价值。
一切收拾妥当,在老支书迫不及待的催促下,张老汉和王荣梅装了两箱鸡蛋,赶着驴车直奔安国,当他们赶到百货商店时,已经临近中午,商店已经下班了,他们需要在大街上等到下午两点商店开门。
没办法,老两口在店门口老老实实的等吧。王荣梅就半趴在木箱上,眯着眼睛,脑子里放电影一样回想着前世今生,努力去回想电视里看到过的和后世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她怕时间长了她都忘了。
张老汉就默默地坐在车辕上抽着他心爱的旱烟。当张老汉装第12锅烟、王荣梅第N次“打盹”时,百货的大门开了。
张老汉赶紧捅了下老伴,王荣梅睁开眼看到开了门,这才跳下车,向店里走去。
交接鸡蛋时很顺利,店里的售货员早就得到了领导的指示,见鸡蛋送来了,马上就写了条子让王荣梅去会计室支钱。
商店里出来两个小伙子把木箱抬进去,王荣梅就开始帮着捡拾鸡蛋,非常庆幸,鸡蛋一个不坏一个不少。等数量核对好后,这才拿着条子直奔经理的办公室。
经理不在,会计也一点不拖拉的给付清钱款,伍张十元大票到手。
王荣梅很是平静地从中拿出二十元装进兜里,把剩下的三十元递给老头子,让他回去交账记账。
张老汉也很平静地拿过钱来,装进上衣口,系上扣子,然后把箱子绑好,等老伴坐上车后,一甩鞭子,驴车轱辘开始咕噜咕噜的转动,向家奔去。
两人配合默契,也没有多余的话,一切都在不言中。
事情,都有一个开始陌生紧张,一个习惯平和的过程,没有了开始的悸动,没有了开始的激动,当一切习以为常时,也是一切真正开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