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真情和忽悠
李龙飞点了烟,边抽边道。
“是啊,就拿着死工资,没啥钱,抠抠搜搜的,买件衣裳都要考虑半天,不然咱们换个记者呗?”
陈泽压低声音,凑过来,手指头搓了搓,“只要有这个,再找找关系,应该能成。”
“谢总,您可别盯着一个篮子呀!要是不认识人,不然我们三儿帮你找找?总比找一个不靠谱儿的强!”
……
三人劝说着。
谢昭只是笑,却并没有吭声。
见对面江城日报又有几个人三三两两出来,谢昭扬了扬下巴,道:“又来人了,是吗?”
三人这才齐齐闭了嘴,没吭声了,抬头看去,结果就看见了张金海走在最后,低着头,一脸丧的跟着走出来。
“呐!那个就是!”
李龙飞道:“瞧见没?最后那个,低着头,眉头拧在一块儿的就是他,他啊,常年愁眉苦脸,最好认了。”
陈泽和王意友听见这话,都哈哈笑出了声。
的确。
张金海只要在夜市里头买东西,都是这样一张苦瓜脸和人讲价。
怯怯缩缩的。
一点儿都不像是一个公职人员。
谢昭没搭理三人,扭头笑了笑,又寒暄了几句,和三人道了谢,而后朝着对面走去。
张金海是出来吃碗馄饨的。
早上出门匆忙,没吃早饭,这会儿脑袋里乱糟糟,感觉一团塞在脑子里,疼得厉害。
“刘姐,一碗馄饨。”
张金海道:“老样子,多放点葱花。”
“你呀,次次来都要吃小份的,也对自己好一点,好歹是个铁饭碗,怎么比咱们这些个小老百姓还手紧?”
刘姐边下馄饨边道。
张金海有些不好意思,面皮一热。
“我,我早上吃过,不饿。”
他讪讪笑着。
刘姐也没戳穿他,只是叹了口气,给他端了一碗小碗馄饨上来。
厚厚的一层葱花。
她给他多加了一个。
张金海家里条件不好,贫苦孩子念上来的,爹妈是知识分子,早些年年纪大了下乡,回来之后就坏了身子。
媳妇儿最近怀孕,家里头第一个孩子,胎像不稳,在保胎。
上上下下都指望他一个。
不节约才怪。
张金海吃着馄饨,心里更加沉重了几分。
再过几个月,媳妇儿临盆,他要是还写不出好文章,拿到奖金,到时候拿什么去生孩子?
唉!
他长叹一口气,不再去想,低头吃馄饨。
“来一碗鲜肉大馄饨。”
青年的声音温润清朗。
他对着刘姐道,“我和张哥坐一桌。”
张哥?
张金海愣了一下,旋即没多想,毕竟自己没听过这个声音,想来不是指的自己。
只是。
念头不过刚刚一落定,一个青年就笑眯眯的坐在了自己的面前。
他五官清俊,碎发利落,眼睛里虽然带着笑意,但是作为记者的本能,张金海看见了锋芒。
这个青年不简单。
他心里掠过念头。
“我们认识?”
他眉头皱起来,盯着谢昭,“你找我?”
谢昭点头。
他盯着张金海,一脸平静道:“张哥,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
张金海一脸疑惑。
“我看过你写的文章,之前工业产业园区里的消防,还有上个月的古迹,我很喜欢。”
谢昭当然是做过功课的。
他态度诚恳,看着张金海,很快让后者卸下了防备。
而在听见谢昭是自己的笔迷后,张金海神色显然兴奋了不少。
他搓了搓手,下意识想要请谢昭吃一碗馄饨。
然而。
囊中羞涩,他话生生憋了回来!
“刘姐,再给我张哥上一碗馄饨,鲜肉的,我请客!”
谢昭扭头喊道。
张金海吓了一跳,赶紧想要拒绝,然而谢昭却看着他,极其认真道:“我难得遇见您,请您吃一碗馄饨怎么了?还请您千万不要拒绝,不然我可真的要后悔!”
张金海闻言,终于勉强接受。
他内心雀跃,却并不是因为谢昭请客自己一碗馄饨。
而是,他居然见到了真的喜欢自己文章的人!
“你真的喜欢我的文章吗?”
张金海忍不住问道。
“我只是一个小记者,甚至在江城日报上也不是能够天天刊登我的文章的,你,你怎么会喜欢我呢?我真是……”
他有些语无伦次。
而这模样,落在谢昭的眼睛里,却有些愕然。
不为别的。
因为反差太大了。
上辈子,谢昭见过他好几次,不过不是见面,而是在电视上和报纸上都见过专访。
那时候的张金海,比现在要大上十岁左右。
已经是江城日报的金笔杆了。
访谈之中,侃侃而谈,说话的时候更是松弛有度,淡定从容。
哪儿会像现在这样因为一个小笔迷的喜欢,而手足无措呢?
都说娱乐圈内红气养人,照谢昭看,应该是名气和钱双丰收,人想不漂亮从容都难。
收回思绪。
谢昭笑着和张金海攀谈起来。
他是看过张金海的专访的。
很多过往经历,内容,还有他的脾气秉性,和偏好喜欢的书籍,谢昭都在“不经意”间说起。
引得张金海震惊连连。
太懂他了!
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他怎么会这么懂得自己?
自己的怀才不遇,痛苦迷茫,喜好和偏爱。
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金海眼眶发烫,他擦了一把眼泪,又低头吃起了馄饨,掩饰自己的失态。
“张记者,您有没有想过,换一个专刊写?”
谢昭想了想,补充道:“或者说,专注于经济专栏,但是将专栏的目标,放到民生?”
“我认为,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经济专栏如果一直报道的都是一些国家大动向,或者咱们江城的大经济举动,不是说不好,而是会审美疲劳。”
“有种不踏实感。”
“可如果将视线放低一些呢?”
谢昭轻声道。
而对面,张金海已经怔怔然抬起头,脸上迷茫,和脑海里的混乱,好像在这一刻,在迷雾之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迎来曙光。
“对,放低一些,放低一些!”
张金海喃喃,“咱们报道的基本,就是从民生出发,想要更多人关注这个板块,如果贴近现实,从百姓当中取材,那么将会获得更好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