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没头脑和不高兴
赵匡胤向来不给弟弟假半分好颜色。
一句话噎回去之后,眼看着光幕上纷纷扬扬的文字,他倒是跟着念叨了一句:
“可惜宋皇非汉武”。
不过这般感叹对赵匡胤来说并不算多惆怅:
“朕当使郭进杨业,灭北汉而扬名,征契丹而颂功,使燕云复归而不分南北,使万里车书一混同。”
赵普欲言又止,很想说那杨业现在还是北汉武将呢,官家是不是想的太远了一点?
不过赵匡胤丝毫不给他辩驳的机会,叹完之后便忽然好似想起来了什么有趣的事一般,拽着赵普兜头就问:
“则平以为,今时武侯,相比曹孙,如何?”
在旁人听来这话问得无稽,但赵普自是明白其中意思。
诸葛武侯早时赠后世之字帖曾有时间落款,大略也能推算出所处之时间,更有登临长安图彰功绩,据而推之,恐怕曹操孙权远非敌手。
当然实际上也不需这么多分析,刘关张俱在,武侯正壮时,又有光幕这千年兵略匠法做参考,炎汉三兴恐怕并非难事。
所以赵普也据实所说:
“曹孙即便联手,亦难挡武侯兴汉。”
赵匡胤点点头,随即摸着下巴上的胡须饶有兴趣道:
“既如此,那等曹孙知身后事,当作何感想。”
那曹孙若是能得见,多半是被绑起来的,还能有什么感想?赵普腹诽。
而且,怎么感觉官家多少是有点想看那曹孟德和孙仲谋而幸灾乐祸。
赵匡胤倒是没想那么多,想到就做,干脆上前伸出手指就在石桌上写写画画。
〖赵匡胤:武侯何日缚孙曹?〗
洛阳的小别院当中,气氛还算得上融洽。
毕竟取笑归取笑,早年间这位大舅哥的无论手腕心志都算上上,更有赤壁败曹之功,因此也多唏嘘感叹几句。
张飞在为北地百姓遭遇而愤愤不平。
刘备在思考若是自己当怎样弥合平衡南北之诉求。
鲁肃在轻叹,孔明在低头写写画画,完善从光幕的零碎言语中整理出来的千年兴亡事。
随后几人就看到了光幕上赵匡胤的发问。
“这宋皇……怎地比我等还要着急。”
张飞搔了搔下巴,满脸不解。
但随即就自告奋勇拿了纸笔,然后扭头看着兄长:
“大哥,俺如何说?“
刘备抬头看着那宋皇如那唐皇一般也是找孔明问询,隐隐觉得心中的猜想恐怕是真的。
刘备琢磨了一下:
“就说……”
〖张飞:比你快。〗
简简单单三个字,但赵匡胤能从其中读出来一种硬邦邦的味道。
他有得罪过这位桓侯吗?赵匡胤记不起来。
苦思无果之下,也只能将其归结为桓侯家乡是涿郡,还在介怀两宋北地遭受的苦难,以及对北人的蔑视。
“若能平了北汉将涿郡纳入宋治,想来桓侯能缓和一些颜色?”
赵匡胤猜测,但自没人能回答他的想法。
……
应天府坤宁宫,马皇后眼见着这光幕上孤零零飘过的赵匡胤和张飞两个名字,眉头也越皱越紧。
【1162年,这一年因为完颜亮的战败,主战之议不绝,当时被宋孝宗特赐进士出身的枢密院编修官陆游很是忧心,于是上了个折子,希望宋孝宗能先整顿吏治,好好经营两淮,徐图中原。
在当时,主战派的诉求是从速出兵,北伐。
主和派的诉求是恢复绍兴和议继续给钱,修好。
陆游的这个建议比较中肯,但属于是既不赞同北伐,也不赞同修好。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陆游跟李白一样,天赋全点文采。
只不过如果说李白政治天赋是零,那陆游就是负数。
陆游的这個折子宋孝宗当时没在意,毕竟刚登基,我还不能享受享受了?
但陆游着急啊,托了当时的名臣张焘去问孝宗:陛下你觉得我的意见怎么样?
宋孝宗觉得不怎样,并下旨罢了陆游的官职,让他去镇江做通判冷静一下。
而不过一年之后,宋金就正式开片了,这也就是咱们刚才说过的,失败的隆兴北伐。
陆游被贬职的次年,南宋小朝廷的鹰派和鸽派也分出了胜负。
在宋孝宗的支持下,鹰派占据上风,张浚出任枢密使,督江淮军事。
而在上任之初,宋金双方就朝着开战一路狂奔,金国施压想要南宋继续履行绍兴议和给钱,宋孝宗据理力争要求重议边界,平等对话。
金国施压,作势欲要南下,而这次张浚和宋孝宗商量之后选择抢先出手。
隆兴北伐比较虎头蛇尾,前期宋军一路连捷打的金军节节败退,但很快宋军自己就出了大问题。
北伐的两个主帅,李显忠吝啬,率军攻克宿州之后,每卒赏钱仅三百。
邵宏渊妒忌心重,觉得自己猛的不行,凭啥是招讨副使,还要听李显忠这个废物节制?
简而言之,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能打赢才有鬼了。
反应过来的金国调重兵攻宿州,邵宏渊坐视李显忠苦战不援,于是李显忠惨败,还没捂热的宿州又丢了。
随后金军追击,在符离把李显忠和邵宏渊一锅端了,隆兴北伐就此结束。
此战之后宋金双方重新议和,宋割唐、邓、海、泗、商、秦六州,并与金国叔侄相称。
唯一能算成果的就是把绍兴和议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减了五万,省了点钱。
此战唯一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符离之战宋军伤亡人数问题。
金国史料称此战金军杀骑一万五,杀步兵三万,后续追杀又斩首四千,宋军赴水死者不可计数,获甲三万,战果非常夸张。
而同期的南宋史料《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和《齐东野语》则非常笼统的描述“死亡莫知其数”“不可胜计”。
看起来像是宋金实力悬殊的一场战斗。
但根据《宝真斋法书赞》收集的一封《李子至禀议帖》称“大军所损,不及二分,丧马虽多,亦不多半”。
根据李子至的落款称,他的这封禀议帖是对上官李若水劄子的答复,因此反而可信度是最高的。
而南宋文人夸大战败的想法也不难猜。
要么是如李靖批评史官“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一般,不知兵。
要么是想要压制主战派的话语权,于是配合金国对败绩人为的进行了夸大。
简单来说,不是蠢,就是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