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两晋南北朝 > 第28章 一醉绝千古

第28章 一醉绝千古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7岁那年,父亲王旷跟刘聪干了一仗。仗打完了,人却失踪了,死活找不到人,王羲之只好投靠伯父王导。来了之后就痴迷书法,没别的爱好。

书法是东晋的特色,非常流行,遍地书法家,包括武将。流行程度远超唐诗宋词,王羲之也赶时髦,从小就热衷书法。练了一手好字,也练了一个好性格:比我差的善待你,比我强的鄙视你。所以高官厚禄,攀附权贵一概不会,也不屑一顾。

12岁的时候跟家人去赴宴,年龄小,辈分低,坐桌尾。设宴的是周顗,当时的品鉴专家,专门品人。他若品评谁,必成传奇人,品人很准,但常年不品。

这次宴会,周顗却罕见出手。开宴之前,人手一份特色菜,由主人亲呈。依次由近及远,由尊到卑。呈送顺序没错,可偏偏在顺序之前插了一位。

周顗无视众人,第一份端给了远在桌尾的王羲之,这一举动,让王羲之名声暴涨,麻雀变凤凰。可惜王羲之不爱虚名,就爱书法,此后更是深居浅出,谢绝应酬。

要论生活,一堆烂泥,要论书法,天下无敌。就这么个人,被郗鉴慧眼识中,招了女婿。

这个女婿,在官场上不求多出色,只求不出错。开始靠举荐,后来靠资历,竟然升到了武将,还是平生最高职位,右军将军,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活,王羲之自知干不了,没多久就辞掉了。但名号却留下了,时人尊称王右军。

王羲之不参与政治博弈,交往的又都是权贵,所以世事乱不乱,他都能逍遥自在,随遇而安。

五十岁的时候,一群好友搞聚会,地点选在风景美不胜收的会稽山上。几十个人围坐山溪两边饮酒作诗,画中取乐。等到酒过三巡,诗集成册,王羲之半摇半醉,在旁边的兰亭为诗集写序。一边是手握乾坤笔,一边是酣畅淋漓字,边涂边改,边思边书,一气呵成。一不小心竟成了天下第一字帖,此后再无人能够超越,包括王羲之自己。

等到回家醒酒之后,再看此贴,王羲之觉得涂抹太多,就想重抄一遍,可惜抄了数次,都达不到此贴的境界,无奈只好作罢。

几年之后,王羲之厌倦了官场,坚决辞职,再不入官场。再几年之后,醉心山水之间的王羲之在山水间辞世。

王羲之能成为书法一哥,除了书法火爆的时代,走火入魔的兴趣,还有一段相对平静的环境。当时的北方,也是一个乱局,没精力跟东晋狠掐。东晋内部虽然有几次闹心的暴乱,但终究没改变大方向,要说最闹心的,就是皇帝换的太勤。王羲之一生竟然熬过了东晋五个皇帝,加上西晋的两个,总共七个皇帝。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没干几年就换了司马绍,很快又换了司马衍。司马衍还算不错,干了十几年,可什么都没干。5岁当皇帝,见识都没长全,还怎么去决策,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在苏峻的手里没怯场,当时只有6岁。

小皇帝不拿事,王导也不敢乱动,当时的口号是稳定压倒一切,所以王导尽量放宽政策,避免生事,无为而治。可偏偏碰到精力旺盛的国舅爷庾亮,啥事都爱管,越管事越多。

为了稳定,王导尽力周旋,可终究没庾亮精力旺盛,被活活累死了。庾亮还算仗义,后脚也跟着走了。按说两人走后,司马衍也成年了,该扛事了,可偏偏司马衍一甩手,也跟着走了。

公元342年,司马衍病逝,时年22岁。司马衍倒是有个儿子,2岁,这年龄干8小时的工作,也没法干,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司马岳。

公元342年,司马岳登基,在位3年就驾崩了,比老爸司马绍还少干了一年,当然活也比司马绍干的少。司马绍灭掉王敦,稳定政局,缓和士族矛盾,干了不少事。司马岳啥也没干,最大的功劳就是给后世留了不少字帖。

公元344年,司马岳病逝,传位给2岁的儿子司马聃。

司马聃登基,就2岁,站着都没龙案高,看不见大臣,大臣也看不见他。没办法,还得母亲抱着上朝。皇太后倒是个成年人,能按时上朝,可不懂朝政,也没有吕后的野心,大小事还得大臣们拿主意。

可大臣也不给力,有主意的都躲了,就剩几个没主意的陪着玩。皇上太小,刚会说话,也没学几个字,如果只学会一个“杀”字,那大殿上这些人还不得被砍光了。所以,没几个人愿意陪小皇帝聊天,都跑去清谈了,这时的东晋,书法已经过时了,开始流行清谈,比如大名鼎鼎的谢安,就死活不愿意做官,陪着比自己大17岁的王羲之到处旅游,搞清谈。

所谓清谈,说白了就是嘴上乾坤,一张嘴,可家,可国,可天下。人生哲理、奋斗目标全在嘴上,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口吐龙珠那种快感。

清谈把有能耐的人都框走了,龙庭里就只能凑活了,不求能耐有多大,只要都是明白人就行。幸运的是大殿上都是明白人,比如皇太后的老爹,知道自己能耐不行,就死活不愿意待在朝廷,要去出镇,这一点比以前的庾亮可强多了,当然,更比越老越贪的杨骏强。

老爹不愿意干,娘家又实在没别人,于是辅政大臣里就少了皇亲国戚这一项。皇亲不来,其他人再不来就有点过分了,所以东拼西凑的拽上来三个人辅政。

司马昱代表皇族,尽心尽职,就是没啥能耐。蔡谟有多大能耐不清楚,反正三天两头请病假,就挂个名,不掺合。何充是唯一有能耐、没私心、又肯干事的人,可惜没干多久,累死了。

何充是王导的姨亲表弟,当初王导很喜欢,皇帝也很喜欢。王导私下给皇帝说:“将来我死了,可以让他接替我的位置辅政。”所以何充辅政,也沿用了王导的风格,皇帝太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萧规曹随”,面上过得去就行,不太注重细节。

所以,何充辅政那两年也没啥大事,就干了一件有份量的事,还集体反对。何充认为,庾家世代镇守荆州,容易坐大,对朝廷形成威胁,就推荐恒温去替代。就这事,集体反对,理由是恒温能耐太大,朝廷驾驭不了,有了反心怎么办。

这想法也是整个晋朝的通病,从司马炎开始,就采用“唯亲是用”的策略,国家这么弱了,毛病还没改。何充也没大刀阔斧的“唯才是用”,就用一个能人,都这么难。

幸好何充是首辅,别人反对无效。无效就出难题:“荆州兵强马壮,不让位怎么办?”何充很自信:“这不用朝廷操心,恒温自己能解决。”

国家要强大,就得用人才,何充这事也没办错。只可惜世事难料,对错须夷间,当年庾亮一阵瞎折腾,国家还在,这次何充认真办事,国家却丢了,这天底下的道理,谁能说的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