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书写方案
长孙无忌惊呆了,许久不曾有人这样对他说话,当面指责他不称职,不作为。
他指着张穆,手有些颤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而更让长孙无忌觉得丢脸的是,在这大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他被人给指责了,还是一个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
“你是何身份,凭什么指责于我?”长孙无忌气得不轻,若这不是大殿之上,他恐怕会不顾脸面揍张穆一顿。
张穆并没有回答长孙无忌的话,他懒得回答他。
经此一事,两个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张穆其实并不想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长孙无忌,也没有想过在大殿之上指责他。
他知道长孙无忌算是开国功臣,最后也是被人陷害致死,总的来说,他不算是什么太差的人。
只是在面对蝗灾这件事情上,张穆觉得他的态度有些问题,加上他总是想惩罚他,他才会这样对待长孙无忌。
张穆的话说的太快,李世民来不及阻止,再加上他的心里也有些烦躁,便看着事态的发展却没有说什么。
直到现在看着情况似乎有些失控,他赶紧开口转移话题。
“朕觉得以工代赈确实可行,张穆,你可否说说更具体的方案,朕想听听。”
虽然说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法,并且说出如何操作,只是李世民觉得还不够具体详细,于是让张穆再详细的说说。
这件事情真的要细细说来就相当的繁杂,在这大殿上不仅要说很长时间,恐怕过程中还会有人提出一些疑问。
更何况,这大殿上可没有茶水给他喝,不等他说完就渴的受不了了,难道他还能在这大殿上找李世民要水喝吗?
所以张穆可不考虑在这大殿上将具体的方案给说出来。
“陛下,具体的方案臣有,可这个方案太过繁杂,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李世民倒是没有想过这个具体的方案会很繁杂,让张穆不说了?可他又很想知道,怎么办呢?
沉吟了一会后,李世民开口说道:“既然方案太过繁杂,你可当众在这大殿上将方案写下来,朕与诸位大臣正好可以看看。”
李世民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张穆在这大殿之上将方法给写下来。
同时这也算是对张穆的考验,试试他是真的考虑过这个方案,还是临时想出来的。
将方案给写下来对于张穆来说倒没什么问题,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写而已。
相对于直接说出来,写下来在一些语言表达上会更准确,也能够更好的组织语言。
更何况这个方法他之前就已经在考虑了,现在让他写下来他完全不惧。
“臣领旨。”张穆恭敬的领旨准备在这大殿上直接写下来。
“笔墨伺候。”李世民吩咐太监送上笔墨纸砚,让张穆书写。
为了让张穆顺利的书写,李世民特意赐座让张穆坐下书写。
待太监们准备好桌椅,笔墨纸砚后,张穆就坐下开始书写。
“你们觉得以工代赈该怎么做?”
“这…我心中暂时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你呢?”
“我也没有,这事情没有做过,到底该怎么做,现在还没有太好的想法。”
就在张穆书写的时候,一旁有大臣继续低声讨论以工代赈。
在张穆方面指责了长孙无忌后,就算是长孙无忌一方的官员,也没人再站出来提出质疑。
毕竟长孙无忌这个前车之鉴,其他人可不会再撞上去当众丢脸。
看张穆书写的非常顺畅,并没有多思考,可见心中本就有底稿。
这让大殿中的文武百官们都非常的好奇,张穆写出来的以工代赈的方案到底是什么样的。
只是这是李世民让张穆写的,在他还没有看过之前,大臣们也不好擅自走到张穆身边去围观。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臣都不敢向前围观,有人就敢,许敬宗在没有请示李世民的情况下,就上前观看。
许敬宗此时是着作郎,兼修国史,他上前观看李世民并未阻止。
他并没有打扰到张穆,他首先观看的并不是张穆写下的内容,而是张穆的字迹。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的字就代表了这个人,如果字写的不好,在科举的时候会被扣分,甚至被刷下来。
而且也没有朋友愿意同他交往,所以写的一手好字很重要。
张穆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可是好好地练了一番字,当众书写他并不惧,他的字他自认为还是可以拿出手的。
许敬宗观看张穆的字,他发现张穆的书法十分的工整,已经初见自己的风骨,字写的不错。
因为觉得张穆的书法不错,他忍不住夸赞:“这字迹工整,初见风骨,着实是一幅好字。”
听到他的夸赞之后,其他的大臣更是心里痒痒,想要过来观看张穆的字迹和他写下的方案。
李世民也很好奇,不过他并没有从上面走下来,这张穆现在还没有写完,他即使看了也不完整,不如等张穆写完之后再看不迟。
他看出众大臣都想过去看张穆写的方案,有的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
于是他开口说道:“想看的都可以过去看看,只是注意被打扰他书写。”
有了李世民的允许,众人也不矜持了,纷纷上前观看张穆书写的方案。
他们看到张穆的字迹确实写得不错,让他们都露出了欣赏的目光。
一个人欣赏不算什么,所有人都欣赏,那就证明张穆的字确实不错。
李世民只是看着众人的态度,就能够得出张穆的字确实不错的结果。
欣赏了张穆的字迹之后,诸位大臣开始看张穆书写的内容。
“我怎么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这样做确实不错…”
“事情还可以这么办,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呢?”
“这种方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原来还能这样,真是没有想到…”
“嗯,这个不错,可以实施,此种方法以前怎么没有人想到?”
“这种方案应该不是今日一时兴起想出来的,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看清的张穆书写的内容之后,大臣们都觉得耳目一新,让他们都思路也有了一些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