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拖拉机厂区第一天的攻防战
10月14日,星期一。德“艾莉卡”战斗群正式展开了对拖拉机厂区的全面进攻,红军在此处的防御部署面临严峻考验。
德军的第一波进攻,仍然是标准的俯冲轰炸机定点轰炸。由地面传来的一枚又一枚炸弹爆炸引起的震动,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消逝。
红军没有制空权,这是卡图科夫心中永远的痛。
不一会儿,天空传来了双发轰炸机的轰鸣声,这是JU-88轰炸机到来的标志。红军战斗机这个时候应该在天空翱翔才对,可天空却不见任何一颗红星。
炸弹呼啸坠落,地面传来的震动更加的剧烈。红军花费时间精力用心部署的防御工事,在轰炸机三个波次的轰炸和持续半小时的炮击之后荡然无存。
两军还未正式交锋,红军便已经伤亡数千人。
就连崔可夫本人的前线司令部都被炸塌,他本人也被埋在下面,幸好有警卫营帮助才安全脱困。
在拖拉机厂区的战斗中,红军战士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和意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德军的坦克装甲车。
拖拉机厂区的工人也都自发的报名,组成了拖拉机工人营,在当天就投入到了前线的战斗中。
卡图科夫也不再保存实力,将自己手下新组建的第84独立装甲旅投入到了前线战斗之中。作战经验最丰富,组织度装备完整度最高的近卫第一装甲旅也被卡图科夫派去掩护侧翼,避免拖拉机厂区被包围。
经典的坦克大会战开始了。
德军,以利亚?施瓦茨将军将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歼击车部署在了最前面,配合步兵攻坚。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被作为步兵支援火力的移动炮台,跟随在步兵后方。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被部署在了主攻部队的两翼进行重点突破的战略,这是一个标准的钳型攻势。
红军,米哈伊尔?卡图科夫将军做出了完全相反但又有些类似的配置。相对灵活的各型号t-34用作第一线的装甲交锋;SU-76,ISU-122等自行火炮被部署在了后方高处,用以炮火支援。最强大的IS-2重型坦克被卡图科夫安排在了两翼,随时准备好支援友军。
无休止的枪炮声中,t-34和四号坦克歼击车的交锋开始了。这两种坦克在中近距离都有击穿对方的实力,t-34相对更加灵活,但人机功效差;但.四号坦克歼击车是固定炮塔且车身低矮,但乘员战斗素质和作战经验更加丰富
在远距离的对射中,四号坦克歼击车占据了绝对优势,很快打出了0:8的战绩。但随着距离逐渐拉近,t-34坦克也取得了第一个战果。
85mm穿甲弹命中四号坦克歼击车的左肩,将驾驶员和炮手当场炸死。但在被命中之前,一发75mm穿甲弹已经出膛。
就在这一瞬间,t-34坦克起火爆炸,炮塔被冲飞到两层楼的高度。
或许有人会吐槽这些满弹勇士,不过现实的战斗中,炮弹只会不够用,而不会嫌多。战斗人员恨不得给坦克外面都挂上油箱,弹药箱。
另一边,虎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的交锋也在居民区外展开。虎王坦克对IS-2坦克是有决定性的优势的,可城市环境的复杂程度还是给战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当虎王坦克用了八发炮弹连续击毁了两辆IS-2坦克之后,她又被隐藏在街角的另一辆IS-2坦克从侧面击毁,剧烈的爆炸又一次冲飞了虎王坦克的炮塔。
步兵交锋从未停止,且越来越离谱。一栋楼接着一栋楼的攻防战显然已经不被这座地狱之城满足,双方将争斗的区域已经从地面延展到了地下。红军战士们将自己和迫击炮隐藏在狭窄的下水道里,等待时机一鸣惊人。
很快,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了,卡图科夫也得到了第一份前线战报:
拖拉机厂区南部居民区还在争斗过程中,侧翼防线被突破,近卫第37步兵师和第112步兵师已经被德军切割开来,互相失去了联系。
卡图科夫看着战报说:
“敌人再一次用出了定点突击战术,他们深入我军后方,如果不能清除这个突出部,那么这两个师都有可能被包围。”
这时叶卡捷琳娜提议说:
“卡图科夫同志,我们把剩下的坦克全部压上去怎么样?我看前线战报中双方的坦克战损比都很接近,要是全压上去,应该就能获胜了吧?”
“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卡图科夫带着叶卡捷琳娜来到了城区地图旁边,指着地图解释说,“你看,战报上敌我双方战损比差不多,但战线却被整个的压制并且被突破,这说明了什么?”
“这......”
“很简单,叶卡捷琳娜同志,战报是虚的。如果我们看战报指挥战斗,那么就一定会失败。”
卡图科夫是从未来来的,他知道战报里掺水是某些部队的家常便饭。因此,卡图科夫绝对不会单纯的相信战报这种东西。
很快,第二份战报来了。卡图科夫还在给叶卡捷琳娜解释战斗指挥的要务,崔可夫便替他拆阅了文件。
文件中说,第112步兵师被三面包围,并询问是否需要继续坚守。
崔可夫将战报拿给卡图科夫,卡图科夫只是扫了一眼便说:
“当然要允许撤退,现在物资供应本就不充足,要是友军被包围那就真的无计可施了。”
崔可夫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卡图科夫同志,请仔细看地图。第112步兵师扼守的区域正好在拖拉机厂区的东南侧,如果允许第112师撤退,那么战线上的这个空缺将会让拖拉机厂区直接受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威胁,这样的代价我们是不能承受的。”
“没有什么地盘的损失是不能承受的代价,崔可夫同志。人力资源库的枯竭,才是真正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