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婶子侄女对山歌
第一一二章 婶子侄女对山歌
天还没有放亮,翠莲就起床了。
今天,住在她家附近的几个姐妹、妯娌和大婶,吵着要到她家来跟着她学刺绣。翠莲从前在马家当丫头时,被马仁全的老婆逼着学习刺绣,为学这门手艺,她挨过不少的手扳,也不知哭过二了多少回。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吃过不少苦头学到的手艺,到了李家山却派上了用场。她出嫁的时候,时间赶得急,李家山人又在服丧期间,不能置办光鲜的嫁衣。
她那时想着自己亏欠李崇奎很多,不能让他当回新郎也是灰蒙蒙的。
她在结婚的前几天,把李崇奎准备结婚时穿的蓝布大褂,用蓝线在胸前绣了一只雄鹰,给自己衣服的领口、袖口和衣襟上也绣了一些与衣服同颜色的花边。
第二天,俩人把衣服穿出去,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俩和前来吃“喜酒”的李家山人,同是穿着一样的蓝布大褂,他们的衣服却是与众不同。
第三天,特别是李崇奎衣服上的那只雄鹰,盘旋而上的翅膀腾空而起,张开着利喙似引颈长鸣,一双犀利的眼睛充满着复仇的光芒,给人以力量和信心。昭示着他即使是结婚以后,也不会忘记家仇而沉湎于温柔之乡。既显示出了血性男儿的阳刚之美和远大抱负,又巧妙地把当时李家山人正在服丧的悲愤心情抒发了出来。
从那以后,李家山的姑娘、媳妇就纷纷跟着她学起了刺绣。
过去,李家山人用的都是自己织的土布,最多是用树叶做的染料染成蓝色、黑色就行了。
自从女人们跟着翠莲学会了刺绣以后,男女老少的衣服、头巾、围腰、手帕和铺盖等日用生活品上,就有了各种与布料同颜色的好看图案,也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绣品。
翠莲感念大家对她的好,见大家喜欢,就一心一意地认真教大家。
她经常把她们请到自家房前的那棵麻柳树下学刺绣,女人们上了瘾,一有空闲,就三五成群的吆喝着,“走哦!到麻柳树下学刺绣啰!”久而久之,大家习惯了,就把这种绣品,叫作“麻柳刺绣”。
翠莲教大家的这种刺绣,方法简单又不费事。
所用的线与布料同颜色,绣法上也没有特别的讲究,只是把她们平时做针线活的缝、挑、织等手法用上去就行了。
绣的时候还不需专门请人画底样,她们根据布料的大小,把布面上的底线纹路数清楚了,就可以凭着她们自由的想象空间,绣出心中的美好的愿望。
女人们坐在麻柳树下,把她们对生活的体验和强烈追求,全部倾泻在了刺绣上。她们绣出的植物弯曲摇曳,动物憨态可掬,一切都是鲜活明亮,没有一点僵死和烦恼。她们那双灵巧的手,只要一拿起针线,就把她们女人家的心思,交织在图案上,一个个其乐融融趣味无穷。
翠莲想着大家今天又要来学刺绣,就在头天晚上泡了一升黄豆,她打算趁着清晨凉快,把黄豆推出来,煮上一锅“酸菜豆花包谷珍稀饭”,请大家尝个鲜,顺便也把自己新摸索出来的这门煮饭手艺传授给大家。
翠莲悄悄地穿起衣服,蹑手蹑脚地起了床,她还没有来得及梳洗,已经六岁的二儿子文壮就醒了,她怕文壮吵闹惊醒了睡得正酣的大儿子强娃子和住在隔壁的奶奶和公婆,连忙睡回到床前,轻轻地哼着催眠曲,拍打着文壮,看着文壮睡着了,才轻手轻脚地走进磨房,在腰磨子上推起了豆浆。
天放亮了,翠莲把一升黄豆也推完了,她来到灶屋先煮早饭。一家人吃过早饭后,李崇奎的妈和二婶在院子旁边的菜地里“打整”(拾掇的意思)蔬菜,奶奶走进翠莲的歇房屋,哄着二曾孙文壮,帮他穿衣服。
翠莲在灶屋里,一边洗碗筷,一边熬豆浆。她刚刚把一切料理停当。
就听见从门外传来甜甜的山歌声:“奎二婶,烧馍馍。客来了,捂住盖。客走了,咧开嘴,悄悄吃,偷偷笑。”
翠莲晓得这是菊英带着十三岁的女儿玉儿过来了。
她急忙把灶膛里燃着的柴火捂熄了,走出门外,挥舞着手中还没有来得及放下的火钳,佯装生气地样子,冲她俩娘母大声武气地吼道:“是哪个‘背时’的小坏蛋,在骂我哟!”
玉儿听了,不但不害怕,还拍着小手,有板有眼地唱起来:“花鸟鸟,跳石岩,问我玉儿哪里来?我从山上串门来。二婶站在院坝里,脸儿黑得像锅底,叉开手,舞火钳,把我挡在院坝里,倒杯茶水冷冰冰,煮根红苕光筋筋。”
“是不是还要骂呀?我也要唱了哟!”翠莲笑着问过玉儿后,就接着唱起来:“箩面箩,过山河,山上下来一对鹅;鹅下蛋,不吃饭,摔起就是一‘仰绊’(摔的四脚朝天的意思)”
菊英见了,笑着数落她们说道:“看你俩个,当婶子的不像婶子,当侄女的不像侄女,见面就对山歌子,她现在一点儿也不怕你了,我看你以后又咋办?”
翠莲还没有来得及回话,玉儿叫了一声“二婶”,就张开双手,扑到翠莲怀里去了。
翠莲搂着她,高高兴兴地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抚摸着她的头,又对菊英说道:“大嫂,坐嘛!”
这时候,其他的姑娘、妯娌和婶子都陆续到了,菊英连忙从小板凳上站起来,帮着翠莲招呼着这些叽叽喳喳的女人。
菊英回过头来,看见玉儿还是扑在翠莲怀中,就冲玉儿吼起来:“你看人都来了,还把你二婶抱着干啥子?”
玉儿听了,也不理睬她,继续扑在翠莲的身上,还把她的小脑袋不断地在翠莲的怀中摩挲着。
菊英见了,又好气,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