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神奇的古栈道
第一三四章 神奇的古栈道
周柄文认为,两河口就是天然的革命中心,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两河口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居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绚丽的风光。
发源于秦岭山脉的乌龙江和美丽的金溪河,弯弯曲曲浩浩荡荡,穿过高山峡谷,日夜不停地把山里的宝藏搬运过来,把深山河谷冲积成了一块肥得流油的风水宝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两河口,北面是苍翠的青山,层层叠叠,绵延千里,直抵关中;南面江水奔腾,流向天府之国。
时下,正是秋收时节,一风吹来,万顷良田,谷浪翻滚稻米飘香。两河口在“太平大醮”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田间劳作的人们,一边满怀喜悦地收割稻谷,一边扯起喉咙唱着川北民歌。
歌声,欢笑声,在“拌桶”(打谷子用的一种长方形的木桶)上拍打谷穗的节奏声中,此起彼伏,真是一幅太平盛世的丰收画卷。
谢传伟见周柄文兴趣盎然,就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向导,领着他和熊正勇父子沿着乌龙江逆流而上。
秋日的天空格外洁净,火红的太阳高挂在蓝天白云之上,照耀着满目苍翠的青山和波光粼粼的绿水。江边一条先秦古道蜿蜒曲折,一直伸向视野之外。
出了场口,他们远远望见半山腰上有一个怪石怜峋,灌木众生的石穴,大家拾级而上,一条曲径把他们引到洞口。
他们见到一块被藤蔓缠绕着的石碑,大家七手八脚地刨开,看见上面赫然地记载着此洞的出处:“龙洞背,又名龙洞阁,石穴高十丈许,其状如门,潜水奔流其中,声甚厉,穿山腹而出,注入乌龙江……”
在石碑的北背面还镌刻着修建洞口庙宇的铭文。
周柄文读过碑文,举目一望,碑文上记载的“龙门阁”已经不复存在,民间在遗址上修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玉皇观”,香火还旺。可是那万年不倒的石穴确如碑文所记,洞口如门,潜水似龙,举目一观,洞口真像一条巨龙张开大嘴,吞云吐雾般地喷出一股白花花的流水。此时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洞口却是细雨菲菲,迷雾氤氲,给人一片朦胧,一串遐想。
周柄文连连称奇。谢传伟告诉他说:“这个洞流出去的水,还更是奇呢!”
周柄文心急,连忙催促他说:“愿闻其详!”
谢传伟指着水流处下面说道:“这洞口的水,初流下时,清澈甘甜。流到下面深潭后,却是剧毒无比。南宋时,金人来犯,宋守将元帅刘子羽屯兵于此,施巧计让金人喝了潭中水,结果金人中毒身亡无数,大败而逃。”
“果真如此?”周柄文不相信地问他。
谢传伟回答他说:“先生如果不相信,可以随我下潭去,那里有一个石壁,上面刻有许多名人骚客的诗词,可以作证。”
周柄文连忙和熊正勇父子扶着谢传伟攀缘而下,果真有一个水潭,深不见底。潭边一处石壁,上面镌刻有许多诗词。
周柄文粗略地浏览了一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水潭,竟然有杜甫、陆游、岑参、王士贞、李调元等大文豪留下的脍炙人口的绝妙诗词。
周柄文最欣赏陆游的那首诗,他摇头晃脑地在石壁前吟颂了起来:“山光轩上几闲游,潭毒关前又小留。麦垅雪苖寒剡剡,柘林枫叶暮飕飕。马行剑阁从今始,门泊吴船亦已谋。醒眼每嫌天地窄,尽将万里着吾愁。”
他们从水潭返回到山下,沿着河边的小路,走到一处山势状如老虎嘴的地方,谢传伟告诉他们,这就是着名的“老虎口”。
过了这里,他们进入了“明月峡”。陡峭的山势,高千仞耸云端,黑蓊蓊地压过来。两岸的山峰,就像是不好意思依偎在一起的情侣,若即若离地盼顾着对方。山崖上的古树藤蔓,似少女飘逸的长发,挑逗着痴情的少年。一条如练的瀑布飞流直下,头顶上的天空,就象是被山峰打造成了一弯碧波荡漾的湖水,又象是月牙儿高挂在树梢。周柄文来了兴致,执意要爬上去登高远望。
他们攀着岩壁上用铁钎凿出来的小石梯,艰难地往上爬行。在临近顶峰之处,有条一尺多宽的缝隙,下面是看不见底的深渊。
多亏了熊正勇经验丰富,自己和儿子先跳过去,在对岸接住了他俩,大家才平安到达了顶峰。
周柄文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白云缥缈霞光四射,关山万里逶迤腾浪,真个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此时,周柄文从心里升腾起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也”的豪迈气慨。
周柄文想起绵州革命失败后的经历,暗自下决心要在此地东山再起,说服卫武全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从山顶下来,他们看见路边耸立着一块峭壁,岩石白如凝脂,层叠起伏的石崖,形似群羊奔跑下山。不用谢传伟介绍,周柄文就晓得,他们已经来到了先秦古道上的白羊驿道。
再向前不远,他们就可以踏上久负盛名的古栈道了。
周柄文简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他们脚下土路的尽头,一座悬挂在河岸绝壁上的木制阁楼凌空飞架,一直蜿蜒到大山深处。周柄文似童孩般地欢呼跳跃,踏上古栈道,桥面结实得令他难以置信,历经千年不朽的木制栈道,居然还是如此的结实。
一辆马车载着沉重的货物飞驰而过,除了车轮磨擦桥面的声音,桥架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异常的摇动和响声。
周柄文不明白,眼前宏伟浩大的工程,古人是如何构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