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周柄文挥毫泼墨
第一十四章 周柄文挥毫泼墨
卫武全没有想到,熊正勇父子愿意留下来了,真是大喜过望。
卫武全从这次战事中也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光凭武功和勇气,没有枪、炮,只会造成无谓的牺牲。
熊正勇的一番回话,正说到了卫武全的心坎上。他连忙说道:“熊大哥和贤能够留下来,武全真是求之不得,咋个会有不便呢?又怎么会造成误会呢?说实话,武全今后还要仰仗熊大哥和贤侄,帮助训练教徒们学习射击,使用枪、炮呢!”
“既然‘大太保’觉得我父子俩有用武之地,我们恭敬不如从命,愿意留下效犬马之劳。”熊正勇坦然地回答。
卫武全苦留不住周柄文,虽然有些难过,但留下了熊正勇父子又使他高兴起来。他当下就让高疯子安排几个得力的教徒,连夜悄悄把周柄文护送到刘光汉家里去。
周柄文到了刘光汉的家里,俩人在商量如何取道回省城时,周柄文想起自己上次和谢传伟上次辗转来时的艰辛,就向刘先生建议,绕道汉中去省城。刘光汉却对他说用不着,他认识熊克武部队的一个刘团长,带兵驻扎在沙河铺,从那里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乌龙镇,经过江油县城去省城。
刘光汉是几年前游览“龙门阁”时,与刘团长不期而遇相识的,两人神交已久相见如故。
那天,他们从对当下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到工农商学,纵横捭阖无话不谈。刘光汉敬佩刘团长为人正直,具有军事天才;刘团长欣赏刘光汉能文能武,富有远见卓识。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说古论今,吟诗作赋。他们当天以“龙门阁”为题,互赠诗词,义结金兰。事后,刘光汉每每遇到政治上的难题,就请刘团长出谋划策;刘团长在军事上的大事,也要经常与刘光汉一起商讨。
刘光汉此次要去省城,自然想到了要找刘团长。他们到达沙河铺后,刘团长喜出望外,热情地与他们秉烛长话,共谈国事。
周柄文过去多次听到刘光汉提到刘团长时,都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久而久之,他对刘团长也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今天,他与刘团长初次相识,不便多言,便洗耳恭听。周柄文从他们的言谈中,对刘团长的经历略知了一、二,也对刘团长更加肃然起敬了。
刘团长早年曾就读于清朝川省新军“弁目队”和“高等学堂体育分校”,后在清朝新军部队任排长,曾与时下的川、滇、黔军中名将朱玉阶、杨森、田顺尧等人编入一个“棚”(相当于营)。1909年,刘团长与张澜各捐献二百个大洋,资助朱玉阶等人投考“云南讲武堂”,遂与张澜、吴玉印等人结交,投身革命。在“四川保路运动”时,刘团长任炮兵营长,率部进驻东较场,最先拥护蒲俊殿任四川总督、张澜任川北宣慰使,从而掀起了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进而推动了武昌起义。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说:“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同年12月18是,赵尔丰率领手下的“巡防军”叛乱,刘团长率部坚守皇城,使川督府未受洗劫而立功,被新任总督尹昌衡升为团长,奉命驻守“直隶总督府四川将军衙门”。
周柄文听着刘光汉叙说着刘团长往事的时候,只听见刘团长岔开他的话题,对刘光汉说道:“兄台,时下,川、渝两个军政府正在筹备合并事宜,你那个筹办‘四川省政府’的差事可能要停下来了,不知兄台有何打算?”
刘光汉因为不满意袁世凯的势力伸向四川,又不愿意与胡文澜等人为伍,以守孝为由,托词回家已经一年,对形势不甚了解,他听刘团长如此一说,就晓得刘团长对他有新的建议,连忙回答说:“愚兄久不闻政事,何去何从,还请贤弟指点迷津。”
刘团长笑着说道:“指点却是不敢当,不过目下,有一个好差事在等着兄台,不知是否愿意屈就?”
“哎呀!我一介书生,何德何能?”刘光汉谦逊地说道:“有贤弟帮衬,我求之不得!哪里谈得上屈就,不屈就哟!”
刘团长笑了,对他说道:“四川政务总理兼任民政、财政总长董修武居中调停两个军政府的合并,经常需要往返于成、渝两地,疲于奔命,曾托我推荐干才。我就想到了兄台和周先生,可是又怕委屈了你们……”
“好事呀!”刘光汉不待刘团长说完,就高兴地大叫一声,问道:“什么时候让我们赴命?”
“如果兄台和周先生没有别的事务羁绊,明日便可从这里经南充,直接到山城。”刘团长对他说道:“只是时间仓促了,兄台难免鞍马劳顿,我委实过意不去呀!”
“贤弟见外了哟!”刘光汉高兴地回答:“愚兄向往革命,如饥似渴,有了贤弟的指点,愚兄喜不自禁,哪里还有劳顿之说呀!好吧!明日我们就动身前往。”
周柄文与刘团长初次相识,深深地被他天才的智慧、独特的政治见解和平易近人的和蔼气度所折服。他情不自禁地对刘光汉说道:“刘团长雄才伟略,他日必定出将入相,是国家栋梁。”
临睡前,周柄文余兴未尽,挥毫泼墨,赋诗一首,赞誉刘团长,其诗曰:“刘君年少逞英豪,文韬武略安邦策。伯牙抚琴惊天地,管乐才智佑华夏。承先启后胜武候,周瑜不敢言赤壁。好人他年托乾坤,国幸民幸天下幸。”
第二天,周柄文跟着刘光汉走在去往山城的路上,看见沿途民生凋零饿殍遍野,更增添了他们的使命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