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书肆大采购
“哦!”安宁虽然不解,但是她还是很听洛二哥的话。
文轩视线瞥到一旁看着他们的小二,眼神闪过一抹深思。
旁边洛三哥忽然一阵欢呼,“二哥,这边有蒲蓝先生的最新连载唉!”
“哪里哪里,我要看!”洛天程叫道。
蒲蓝先生的话本可是非常火的,特别是他非常擅长写武侠小说,他笔下的人物生动立体,既有当大侠的侠骨柔情,又有坚持国家大义的忠君良将,当然也有狡猾奸诈的奸佞小人。
“这本我就没看过!”洛天程翻着手中的书本,激动之情言于意表。
“二哥,这几本你先帮我拿着,我再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洛三哥将手中的书本塞到洛二哥手中,开始继续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旁边的小二,听到他们的对话,走过去介绍到,“原来几位也喜欢蒲蓝先生的话本啊!你们运气真好,刚好遇到连载更新,这可是今天刚刚赶出来的,还新鲜热乎着呢!”
“小二,前几期的有没有?”洛三哥问道,镇上的书铺的还是很早之前的,当时他也问过掌柜,掌柜很无奈的告诉他,蒲蓝先生的书太受欢迎了,他们那种小书铺,根本抢不到新的。
“架子上没有就是没有了!”小二摇摇头,“如果你想要前几期的话,可以等等,过几天应该会有一批新的出来!”
洛三哥原本已经失望的眼神瞬间又恢复了光彩,“什么时候?不知道可不可以预订?”
小二还是摇头,蒲蓝先生的话本没法预订,因为他的书不是固定日期出的,要不然今天一早书肆门口就该排长龙了,哪轮得到这几位买。
“客官,你可以时不时的来我们书肆逛逛,一般蒲蓝先生的书都在这个架子上!”多来逛逛,才会多买书!
“好吧!”洛三哥闷闷的道,他决定了,他在府城这段时间要每天都来,一定要蹲到前几期的。
“三弟,你还有其他的要看看吗?”洛二哥问道。
洛三哥小心翼翼的拿着手中的最新版,虽然可惜中间有几期没有,但是他有最新一期也是一个大惊喜了。
“四弟,我们要走了!”洛二哥好笑的看着一旁拿着书已经津津有味看起来的洛天程,喊道。
“啊?”洛天程听到洛二哥的喊声,抬起头还有一瞬间的迷茫,二哥刚刚说啥?
“四哥,我们要走了!”安宁重复道。
“哦,好!”洛天程拿着手中的两三本话本,打算去结账。
看到文轩手中那厚厚的一叠书,眼角抽了抽,“文轩,你买这么多啊?”
“嗯!”
几人拿着书去柜台结账,听着掌柜的报出的价格,安宁咋舌,好家伙,古代的书真的不是一般的贵啊,幸好她的银两是随身携带的。
结完账,几人的荷包都差不多空了,只能打到回府了。
洛夫人听到几个孩子买书又是十几两银子后,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是不是该把孩子们手上的钱归拢归拢,来府城才几天,这银子花的比流水都快了。
别当她看不到,除了征儿手中的那几本,其他的书杂的不要再杂了,什么话本子,曲谱,秀样……各种各样的。
当然只是想想而已,毕竟当初说好了,孩子们挣得钱归孩子们,他们夫妻俩不能干涉。
洛夫人想到此,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看来等事情办完后,他们还是早早的回村里去,要不然她该缩衣节食了,自从搬到大樟树村后她从来没觉得养孩子费钱。
乡试结束后,洛家就请了府城有名的梁媒婆,据说这个梁媒婆在府城可是媒婆行业的第一人,没有她说不成的媒,她说媒要先看过男女双方,如果她认为不合适的,那她就不会同意当这个媒人。说来也奇怪,梁媒婆不同意的新人,即使找了其他媒人,成亲后的日子也是没一对是幸福的。
梁媒婆也挑了个事宜的日子备足了礼数就上杜家去了,因为洛杜两家都商量好了,请媒婆上门也是走个礼数,所以一切都很顺利。梁媒婆取了杜涵月的生辰八字,便笑着和洛家高辞了。
合了八字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顺利了。
洛家和杜家交换了婚书后,洛大哥和杜涵月的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至于成亲的事就要等明年了,至于是春闱之前还是之后,等两家商量之后再决定。
在府城的这几天,洛三哥和洛天程几乎每天都跑书肆,终于在他们回大樟树村之前,把那少了的五话买齐了。
期间,安宁也跟着去了几次书肆,在把书肆逛了个遍,角角落落都没放过后,她不但自己的分红花完了,还问洛夫人支了不少,所以她现在又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人了。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大肆扫荡,她在藏书屋的书币已经超过八百了,可以说是很富有了。
书币富裕了,安宁也变得大方了,不再是抠抠搜搜的,很大方的在书屋里复印了好几本有关四书五经的相关注解。
兑换这种文言文相关的书籍,相对来说耗费的书币比较少,因为页数少。
“唉!”安宁坐在亭子里,看着自己空空如也的小布包,深深的谈了口气,她怎么就这么穷呢!
“小姐,你怎么了?”九月看着自家小姐皱着一张小脸,说道。
“九月,你家小姐好穷!”安宁一脸哀怨的看着九月道,不论在哪个时代,要想日子过的好,还得钱多才是。虽然说穷有穷的过法,但是毕竟不如有钱来的舒服。
懂了,她家小姐最近花费确实有些大了!
“不行,我得想办法赚钱去,要不太拮据了!”安宁站起身,往书房走去。
赚钱这种事还是找二哥商量比较有用,她爹就不是个做生意的料,就连做个小地主都不是个合格的,之所以能发展成现在这个规模,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刚巧她爹手头又有些银子,趁着土地便宜大部分都买了地,然后就慢慢的变成了如今的小地主,在县城和镇上各开了一个米铺,卖卖自个地里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