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包拯与狄青

第一百六十九章 包拯与狄青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

包拯28岁考取进士,他为人品行端正,愿意为老百姓发声,深受老百姓喜欢,许多人沉冤得雪。包拯第一次成亲,娶了李家的女儿。李氏长得漂亮,性情却不怎么好,喜欢无事生非找他吵闹,折腾得包拯烦躁不已。

后来李氏生病去世,包拯又娶了一个姓董的女人做继室,董氏温柔贤淑,包拯极其满意。

董氏过门后生了两个女儿,可是没能生出儿子。包拯有些心急。董氏劝包拯从外面买一个丫鬟做妾,包拯犹豫了一会儿就答应了。

于是包拯就买了个丫鬟,连续两年她的肚子都没有动静,董氏却又怀孕了,这回生了个儿子,取名包繶。小妾嫉妒董氏出言不逊,被包拯赶了出去。包拯精心培养这个儿子,包繶也很争气,长大以后做了太常寺太祝。

包拯为包繶娶了崔氏做媳妇,但是包繶结婚6年后就去世了。包拯悲痛欲绝,自己已经老了,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宋仁宗问包拯该立谁做太子时,包拯说:“我自己60多岁了,也没有儿子,怎么会考虑您的事呢!”

就这样包拯天天长吁短叹,为自己没有儿子发愁。63岁那年,包拯生了一场大病,他把守寡的儿媳崔氏叫过来,吩咐她好好料理家中的事。没想到儿媳偷偷告诉他一个消息:其实您有儿子。

包拯一听不肯相信,儿媳却牵了一个孩子过来,果然与包拯长得很像。原来那个丫鬟被赶出去时已经怀孕,生下了这个孩子偷偷抚养。崔氏知道把他接了回来,包拯为儿子取名包诞。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这样的大人物也怕自己无后,这与当时的封建文化和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却说包拯上任后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有一农人至县衙,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走了,请求捉拿罪犯。割牛舌并无财利可图,包拯推断此事肯定是仇家所为,于是叫农人回家把牛杀掉卖肉。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疑案遂破。

天长县有个富翁姓张,妻房已丧,没有孩儿,止生一女,招得个女婿。那张老年纪已过六十,因此把田产都交给女婿,并做一家赖其奉养。女儿女婿开始还也假意奉承,承颜顺旨,不想以后渐渐疏懒,老大不堪。张老自想道:“‘女儿落地便是人家的人,我年纪虽老,精力未衰,何不娶个偏房?倘或生得一个男儿,也是张门后代。”于是又央媒娶了个鲁氏之女,年方二八。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张老十分欢喜,亲威之间都来庆贺。惟有女儿女婿暗暗烦恼。张老随将儿子取名一飞,众人皆称他为张一郎。

又过了二年,张老患病沉重不起,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道:“我只为女婿女儿不孝,故娶你做个偏房。天可怜见生得此子,本待把家私都给你们,争奈他年纪幼小,你又是个女人,不能支持门户,不得不与女婿管理。我若明说他年要归我儿,又怕他暗生毒计加害你们。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待我儿成人之日再去告理。倘遇着廉明官府自有主张。”鲁氏依言收藏过了。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来,嘱咐了儿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一看,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就交付浑家收讫。张老数日之后病重而死,那女婿殡葬丈人已毕,道是家财尽是他的,夫妻两口洋洋得意。鲁氏母子另外赁间房子居住。

却说鲁氏抚养儿子,渐渐长成。因忆张老遗言,带了遗书当官告诉。包拯问她有何凭据。鲁氏掏出遗书,只见上面写着: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包拯问孩子到底叫张一还是叫张一飞。鲁氏和女婿都说叫张一飞。包拯于是对女婿说:家财都是你舅子的。你道你岳父怎么把‘飞’字写做‘非’字?只恐你舅子年幼被你谋害,故此用这机关。如今被我识破,再有何说?”当下举笔把家财都判还张一飞,众人拱服而散。后人有时赞曰:

异姓如何拥厚资?

应归亲子不须疑。

书中哑谜谁能识?

包公神明果足奇。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大都敛取无数砚台赠送给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端州有一耕夫,不记姓名。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他出言不逊,邻人就把他打死了。家人把邻人告官。问成死罪。不久右首邻家生了一子,口里才能说话,便把前生事体都说了。他说:“我就是耕者,被邻人打死。死后见阴司,阴司怜我无罪,命我复生。我说尸首已坏,阴司就把我托生为右邻之子。历历述说无一不记。看见他的人及他的父母都叹为异事。此话传到狱中,那个抵罪的邻人便道:“吾杀了耕者,问成死罪。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该放条活路。若不然,死者得生了,生者到要死了,我这一死还是抵谁的?”包公断道:“一死自抵前生,岂以再世幸免?”不准其诉。

有一个寺僧和妇人通奸,被一个小孩撞见,僧人就杀掉了小孩。后来事情败露,僧人知道自己肯定会判死刑,就胡乱招供说他和三十多个女子都有奸情,其中包刮寺庙附近的曹氏。包公把这些妇人都抓起来准备审问。这天开堂之后,曹氏忽然站出来,神色自若地说愿意和僧人对质。州官就带和尚来指认。和尚指着曹氏说:”你不是曹家的女儿吗?我和你最为亲近了!“曹氏女说:”既然如此,我身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你应该知道呀。“和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曹氏当场请女官检查,原来她的小肚子上有个很大一块痣。包公这才知道僧人胡说,就好言安慰曹氏回家。曹氏长叹一声说:”我是冤枉的,其她人可能也是冤枉的呀!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我也是一个废人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说完就自刎在大堂上。包公后来把其她女子都放了。

包公首次响亮地喊出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八个大字,流传至今。要做到这八个字,只能先从自身做起。他平时办案执法没有私人请托条子,没有亲朋好友因私事打扰,为秉公执法而“六亲不认”。

他调任庐州(含合肥)知州时,家乡亲友个人笑逐颜开,以为可以大沾其光,纷纷跑去拜望,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他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总会得点照顾,但包公照例开庭审讯,按律责打七十大板。从此以后亲戚朋友都格外小心,谁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亲友们有的骂包公六亲不认,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钓誉。包公坦然自若,挥毫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末两句意思是:史书中记载着圣贤的教诲,我要身体力行,决不违背,免得给后人留下耻辱。这是包公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包拯七十大寿之际,吩咐家人拒收贺礼。令其为难的是,第一位来送礼的竟然是当今圣上。太监在送来的礼品盒上题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过挥笔回敬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言辞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赵祯赞叹不已。

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廷对于这种威胁自然要讨伐,事起仓促之际临时起兵,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此时调防边境,真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构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和训练,积贫积弱造成的状况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因此也就不敢轻易出兵再战,只能暂时稳定下来,徐图后计。

就在这段时间,范仲淹写下那首着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阳)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当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僚。

欧阳修自己也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到了晚年还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一篇篇拿出来,仔细推敲修改。他的夫人劝阻说:“为什么要这样吃苦呢?你又不是学生,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笑着回答说:“我虽然不怕先生责怪,但是怕后生讥笑。”

他的夫人听了,也就不再劝阻了。

北宋由于始终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时代还有一些大将之才外,其余时代,根本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间,才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就是北宋着名的“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是仁宗最为欣赏和信任的一员武将。后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除宋朝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们一同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还在脸上刺上象征罪犯身份的纹身。因为这个原因,狄青冲锋陷阵时都会带上独特的面具。

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任命狄青为延州指挥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屡次立下卓越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很欣赏他,就把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也认为狄青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仁宗劝他敷药除掉,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以臣有微功,屡加迁擢,并非论及门第。臣有今日,正为此涅,臣愿留示军中,可作劝勉。”仁宗道:“卿言有理,随卿所欲。”旋命狄青为彰化军节度使,复擢为枢密副使。

皇佑初年,广源州知州侬全福被交趾人杀死。全福妻阿侬改嫁商人,生子侬智高,智高年方十三,恨有二父,复将商人杀害,与母占据傥悮州。

广源州地近交趾,并有此州。交趾人兴兵进攻,执住智高母子,见智高状貌雄伟,把他赦宥,且令他任广源知州。但侬智高仍怨恨交人,潜集部曲袭据安德州。侬智高僭称南天国,改元景瑞。侬智高入贡中国自愿内附。但宋廷不愿收纳智高结怨交人,遂拒绝贡使。侬智高又奉金函书力请投诚,仍不见报。侬智高恼羞成怒入窥中国,欲与宋朝争衡。广州进士黄师宓郁郁不得志,投入智高愿为谋主。他劝智高用敝衣等物与边民换取粟米。知州陈珙差人诘问,智高说:“洞中饥馑,所以易粟赈饥”陈珙信以为真毫不防备。智高复用师宓计,率众五千进攻邕州,将陈珙缚住。智高遂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内,改元启历。

广南一带久不被兵,智高麾众四出连陷八州,接着进围广州。仁宗接得警报,即调广东钤辖陈曙发兵西征。

这时狄青打报告请战,第二天入见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来送回京城。”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便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负责处理广南叛乱,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要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最后溃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将领到堂上,将陈曙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众将领都吓得两腿颤栗。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于是心生一计,只见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料,若能制敌,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要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

狄青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叛军认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智高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遁往大理,后来死在那里。

黎明时狄青带着部队开进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叛军的人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说是侬智高,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么知道是假是真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啊。”

狄青平定邕州后带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恍然大悟,对狄青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到京师后,仁宗赏给他一套宅第,并拜狄青为枢密使,朝野舆论立即大哗。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道,曹彬战功卓着,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担任枢密使后,自恃功劳很大,十分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觉得是个问题。当时文彦博执政,说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宋仁宗让他出任节度使。狄青上书自己无罪却遭外放,很是委屈。

宋仁宗就向文彦博提及此事,说狄青是忠臣,不应该如此待他。文彦博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因为得到军心,所以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宋仁宗默然。

狄青还不知道此事,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正面看着他说:“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吓得后退好几步。

不久后狄青出判陈州,临走前,他对自己的一位亲信说:“我此去必死“。

狄青到藩镇去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要派使者去慰问看望。这是明显的不信任,对狄青来说更是一种变相的羞辱。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一整天都惊吓疑虑。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