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投降真假难分辨 忍痛割爱离旧都
“是,大人!”郭权拱手施礼说道。
吃过午饭,郭权和石生等人告辞,率领一千人马,去洛阳北门找地方安营扎寨去了。石生和其他部将在金墉城各处巡视,士兵们已经开始操练。回到帅帐坐下,等待尹安等人送来花名册。左等右等,等了大概一个时辰了,还是不见四个人送来花名册。
“是不是这四个人反悔了?”石生说道,其他将领还没有说话,门外进来一个跟随郭权的亲兵。这个亲兵来到帅帐给石生施礼,然后说道:“大人,大事不好,尹安等人原来是诈降!”
看着这个士兵紧张的样子,石生说道:“慢慢说,不要着急。”
“大人,尹安等人已经和李矩联络,请求归降。李矩已经派遣郭默率领五百步军,先期从南门进入洛阳。李矩的大队人马随后就到,请大人定夺!”这个士兵气喘吁吁地说道。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喝水休息吧!”石生说道。这个士兵给石生施礼,下去了。石生感到事态严重,站起来对其他部将说道:“众位将军,看来事情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如果尹安等人和李矩联合起来,人马比我们还要多。当下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北门的宋始。蒋英将军,你马上率领一千人马,前去帮助郭权!”
“遵令!”蒋英答应一声,率领一千人马赶往洛阳北门。等蒋英来到北门,郭权的一千骑兵,正在和宋始的八百人马剑拔弩张。郭权一看蒋英来了,大喜过望。两个人点头会意,两千骑兵就把宋始的八百人马围在了核心。里面的骑兵都是弓箭在手,后面的手拿战刀、长矛,一场冲突随时可能发生。郭权和蒋英来到包围圈里面,郭权对宋始说道:“宋将军,消灭你这七八百人,易如反掌。不过我们俩有好生之德,不愿意大开杀戒。让你的士卒放下武器,待我请示过刺史大人,也许会给你们一条生路!”
宋始看了看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又看了看自己的士兵,无奈地说道:“好吧!希望你们说话算数,我们放下武器投降!”
宋始第一个放下了自己的佩剑。手下的士兵一看,一个个也放下了手里的弓箭和刀枪。郭权对蒋英说道:“蒋将军,我先押送这些人去金墉城,你随后把这些刀枪和辎重,也拉到金墉城。”
“好的郭将军!你押着俘虏先走吧!”蒋英说道。
洛阳北门通往金墉城的道路上,宋始和他的士兵被押解着,后面是几百匹宋始士兵的马。几十辆马车上,还拉着粮食、刀枪、盔甲等。两旁和后面负责押送的骑兵,都是箭在弦上。
快到金墉城的时候,郭权手下几十个骑兵冲到最前面。守卫开阳门的几个士兵,见大队人马从洛阳回来了,赶紧站立一旁。郭权和手下士兵看押着这些俘虏,来到帅帐外面。蒋英和宋始来到帅帐,蒋英说道:“大人,我和郭将军,宋将军回来了!”
宋始赶紧上前一步,跪下说道:“我愿意归顺大人,望大人不要嫌弃。其实我是愿意归顺赵王的,只是受了尹安的蛊惑。”
“好了,宋将军起来吧,但愿你是真心实意归顺赵王!”石生站起来说道。蒋英问道:“大人,下一步我们怎么办?”
“马上率领你的一千骑兵,快马加鞭赶到黄河南岸。南岸有我来时的大小船只一百二十艘,三百士兵看守着。到了南岸,你再拘捕一些民船。船只数量要足够六千人马北渡黄河!”石生说道。蒋英站起来说道:“好的大人,我马上准备去黄河南岸!”
石生和蒋英等将领从帅帐出来,宋始跟在后面。石生和宋始来到郭权跟前,蒋英来到士兵们面前说道:“弟兄们,请带好你们的弓箭、刀剑和水囊,随我一路往北执行任务!”
“遵令!”一千骑兵齐声说道。一个亲兵牵过蒋英的马,蒋英接过马缰绳,翻身上马。蒋英大喊一声:“弟兄们,随我来!”
蒋英高举佩剑,一马当先往金墉城的北门奔去,后面的骑兵紧紧追赶。石生对郭权等将领说道:“金墉城不宜久留,所有能够带上船的都拉到黄河南岸,不能带走的,全部砸毁烧掉!”
石生又对宋始说道:“宋将军,我们马上北渡黄河前往襄国,你是留下呢?还是一起前往襄国拜见赵王?”
“这个?这个?我还以为大人会留在洛阳呢!”宋始有些迟疑地说道。石生看出宋始不愿意北渡,说道:“各位将军,把宋将军的八百人,分散到你们的队列里。宋将军和我一起北上!”
一个石生的亲兵给宋始牵过来一匹马,宋始上马。石生随后上马,五个手拿战刀的骑兵,跟在宋始身后。每个宋始的士兵身边,也有三四个士兵簇拥着。郭权率领手下骑兵在前,石生和宋始随后。大队人马的中间是几十辆马车,其他将领和骑兵跟在后面,出了金墉城北面的大夏门,往黄河南岸奔去……
石生率领近六千人马刚离开金墉城,李矩、郭默、郭诵、尹安、宋恕、赵慎等人,率领六千人马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了金墉城。进入金墉城,看着还在冒烟的辎重,被砸毁的车辆,一些折断的刀剑,李矩对其他人说道:“看起来石生老奸巨猾,害怕和我们在这里打一仗,胁迫着宋始渡河北上了!”
“舅舅,您和石生都是司州刺史。不过您是陛下封的司州刺史,在洛阳周围。而石生是石勒封的司州刺史,在襄国和朝歌一带。” 郭诵笑着说道。李矩也笑了,说道:“还真是你说的那样!”
“大人,石生跑了,我们待在金墉城也没有什么用了。那我们进洛阳城吧,进了城再做计较。”郭默说道。李矩说道:“好的。”
郭默的人马在前,尹安等三人在中间,李矩断后,浩浩荡荡向洛阳北门走去。刚到洛阳北门还没有进城,就见很多百姓来到李矩等人面前跪倒。一个为头儿的百姓说道:“李大人,我们是洛阳一带黄河南岸的百姓,都是前些年战乱大难不死的。有的躲到了大山里,有的跑到了其他地方。听说您治理的荥阳百姓有吃有穿,郭大人治理的颍川也不错,就从各地赶到了这里。两位大人驻守洛阳,我们就在洛阳生活。两位大人去哪里,我们去哪里!”
李矩等人赶紧下马,李矩说道:“乡亲们快快请起!”
“前些年的战乱,洛阳早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鬼城。洛阳城里,几乎找不到完好可以居住的房子。再一个说了,说不定什么时候石勒的人马又打过来,乡亲们还要提心吊胆。”李矩说道。
看着面前的百姓还跪在地上,李矩又说道:“我看要不这样,乡亲们分成两部分,我和郭大人各派一些士兵,把大家送到荥阳和颍川。到了以后,给大家安排好住的地方,还可以种田。”
“谢谢李大人!谢谢郭大人!”百姓们一阵欢呼。李矩对郭默说道:“我和郭大人各派二百骑兵,护送他们到荥阳和颍川。”
百姓们千恩万谢,一部分跟着李矩的士兵去了荥阳,一部分跟着郭默的士兵去了颍川。看着这么好的百姓,李矩说道:“如果我们能够像这些百姓一样,善良、团结、互助,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