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算盘
消息传回幽州,刘衷当场摔了杯子,一键清理了案桌。
他直觉自己身边出了奸细,王府内风声鹤唳,每日都有尸体被运出去。
接下来几日,张正延告病了,他年纪大,之前又熬夜喝得酩酊大醉,竟然夏日染了风寒,在家裹棉被休养。
刘衷查了个底朝天都没查到蛛丝马迹,只好暂时按下不表,让人再想办法搞一批兵器来。
氏族们又被薅了羊毛,就得想办法从别的地方赚钱来平账,粮食不准卖,那就卖丝绸、瓷器、茶叶......
而随着陇右往外倾销的商品越来越多,百姓买到的东西是好又多,氏族们也发现钱不如以前好赚了。
尤其是江南的丝绸商人们。
一开始差距并不明显,以往没什么水花的小商户们大肆收购生丝,势必要把机器都踩冒烟般织得越来越多,关键是请人两班倒也赶不上别人的速度!
卷吧!疯狂地卷起来吧!
这一卷,生丝价格不断上涨,小户手中的生丝也都被收购走了,丝绸点时间内多得遍地都是,原本预定好了的布商看这势头不对,都要求降价,否则违约。
那边是两月一茬的生丝,前面的丝绸还没卖完,新的生丝又可以织丝绸了。
这样一来,丝绸价格反而开始转跌,连带着生丝价格也开始暴跌,布商观望的时间越长,丝绸市场就越低迷。
最先顶不住的是大户们。
谁懂啊!好不容易花钱买田改稻为桑,结果今年丝绸价格跌到泥里了,还不如种水稻赚钱!
大户们心态稳不住了,纷纷背地里询问有没有愿意收购丝绸,罗聿明这几日为了协调丝绸一事跑得腿都要断了,这些布商还是不肯出手收购。
笑话!他们这群布商就是为了平账来的,要是没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谁愿意承担风险?
而商业嗅觉敏感的陆瑛却没有回去,她手上的丝绸早就被陆真安排完了,这段时间替陆真卖机子又赚了一笔,该不该再买一批丝绸回去呢?
她只犹豫了半日,午后便召来管事开始商议收购一事,几个合作商户听到风声后立刻上门拜访,一时间,客栈小院门庭若市。
一同前来的运输队邱管事想了想,建议道:“陆夫人,眼下生丝都跌到底了,种桑养蚕的农户今年没了收成,田里也长不出粮食了……”
只怕难活下去了。
大户们卖掉丝绸还有得赚,小户们卖生丝也大约能保本,农户们种桑养蚕,是真的只能被动承受风险。
就好像如今股市里的散户,想跟着机构和游资喝一口汤都难,只能成为地里的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若是直接买丝绸,只能暂时止住生丝价格的下跌,若是没有新的需求刺激,这下跌的颓势难以阻止,夫人三思。”
陆瑛没有说话,邱管事的话不无道理,就她这点资金,想闹出点大动静,还得找人帮忙。
巧在这时,崔夫人的信来了。
看完这封信,陆瑛没有再犹豫,当日,合作商户的丝绸被签下,扬州城内的布商们连夜打听到陆夫人的消息。
第二日,陆夫人受邀去参加罗知府的丝绸之宴,众人都以为是罗知府找他们来认购丝绸,结果陆夫人一个人就认购了大半,当场就付了定金。
布商们背了个违约金,但心里同时存疑,这陆夫人有什么底气吃下这么多货?难不成这丝绸还能再起来?
第四日,银号掌柜登门拜访陆夫人,回去连夜写了三封信催银子。
第五日,就在众人以为陆瑛撑不住要遭反噬的时候,朝中忽然下令不再限制商人使用丝绸,但不得使用官袍的颜色。
这下,签下了三十万匹丝绸的陆瑛一跃成为江南布商心中可怕的存在。
最恨陆瑛的,当属那些没扛住、在最低点抛售丝绸的人。
当时签交易文书,他们怕陆瑛反悔不买,特意设定了十倍的违约金,结果现在就是啪啪打脸。
当然,也在啪啪打算珠,得算一算是赔违约金亏得多,还是留着丝绸卖高价亏得多。
原本定好继续和安家合作的几个商户心里也在衡量,到底是继续和安家合作,还是和陆夫人合作。
显然,安家有自己的路子去销售丝绸,但是去年积压了一年的十万匹丝绸,陆夫人不到一个月就全卖完了,现在又购入三十万匹,这显然路子更广啊!
南边来的布商趁现在丝绸价格还不算太高,连忙递拜帖前来拜访陆瑛,希望可以从她手里买走一部分丝绸。
而现在陆瑛手里,只有不到三万匹现货,其他都是签了订单,但对方正在犹豫要不要交付给自己的大单。
几个布商合力以三两七百文每匹的价格买走了这三万匹丝绸,这个交易价格一出,手里有货的丝绸商恨得心都在滴血。
这个政令为什么不能早一些?
今年的丝绸产量又为什么这么多?
以往的生丝都是一年内织完的,结果现在被逼着无缝衔接,都在比量出货,丝绸一泛滥又没人买,别人买了又出政令......
北方的布商也在犹豫,他们犹豫着要如何低价买到丝绸运回去卖个高价。
可前头才赔偿了一笔违约金,丝绸价格又回到了三两银子以上,赚不到什么钱了啊!
他们顾不及吐槽,因为已经有丝绸生产商在罗知府的施压下,将自家的丝绸按照文书低价出货给了陆夫人。
陆夫人转手就卖给了南方布商,每匹丝绸净赚一两多,羡慕得人牙疼。
但已经等不了了,因为陆夫人放出话来,要与织造商签署长期合作文书,北边的布商咬咬牙,开始争相抢购市面上流动的丝绸,价格从三两多直接飙升至五两。
生丝价格也随之暴涨,原本不抱希望的养蚕户被这接二连三的起伏打击得信心全无,也恢复了点神志,决定明年将一部分田地改回种粮,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罗知府也被这个市场起伏变化教育了一顿,虽然他是知府,但这些商人在逐利的时候才不管你是谁,他们只想赚钱。
他复盘了几日,将这场丝绸之争的起因、过程、波折、结果写了一份奏本送入长安,同时在扬州江阴建了三个粮仓,通过收购其他县的粮食来预防临安、苏州、宁波等地的粮价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