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没谁是傻子
虽然朱祁钰打算加强内阁,但是这个计划目前还只是存在于他自己的构思之中,未来肯定是要与眼前这些朝廷大员们商议的,或许还要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些勋贵们。
这之中不仅仅是权力平衡的问题,还有人选的问题,尤其是内阁首辅,更是重中之重,到现在他还没有想好用什么人,只能先观察着。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和眼下的事情无关。
朱祁钰很是感谢吏部尚书王直的插手,于是连忙起身虚扶,道:“王老大人这是干什么?朕又没说你错了,起来,快快请起。”
边说还边向兴安示意。
兴安也是机灵,几步迈过去去扶王直。
王直毕竟年龄不小了,起身起得颇为费劲,看得朱祁钰有些着急,却发现他的眼神瞟向一旁的胡濙,顿时明白了过来,吩咐道:“诸位爱卿也都起来吧,朕没有怪罪你们的意思。”
王直这才被兴安扶起来,不过起来之后还是道:“多谢陛下厚爱。”
众人也是异口同声:“多谢陛下厚爱。”
众人落座之后,朱祁钰才道:“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只是希望高爱卿能够多思多想,多为朕分担政务。”
高谷见朱祁钰没有了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忙道:“臣遵旨。”
朱祁钰点点头,对着所有人说道:“其实这次赈灾,朕自己也是有所思考的,这就和你们说说吧。”
“我大明救灾,以往都是以放粮赈济为主,地方救助为辅,基本上都是纯粹的付出,没有什么收益。”
“这次旱灾涉及京畿、山东、河南三省,规模并不大,灾民人数不算多,所以朕打算试行一下新的救灾方法。”
“首先,地方上需要让灾民登记造册,了解清楚灾民原籍何地,家中有多少人,有多少地,以所造之册来进行赈灾,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所依据,朝廷方便对赈灾进行管控,一方面也可以收集百姓信息,以便日后与地方黄册进行对比。”
“这件事与赈灾钱粮有关,就交由户部来做。”
“其次,工部派人考察一下当地的情况,水渠、河流、城墙之类的,凡是需要修缮挖掘的,都要记录下来,然后选择一部分工程来作为这次以工代赈的项目来完成,费用嘛......”
朱祁钰顿了一下,道:“户部出一部分,以赈灾钱粮为主,工部出一部分,以银钱为主,地方府库出剩下的,具体比例你们自己商议,回头报给朕。”
工部尚书高谷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还有兵部。”朱祁钰又道:“之前土木堡一战,我大明军力损失颇大,又从各个卫所抽调人手入京重组三大营,那么地方卫所也需要补充人手,就从这次的灾民中选取吧,户籍转为军户,按照军户分配土地,相信灾民也可以接受。”
“至于人数嘛,就以各卫所缺额的数量补齐就好。”
“对了,朕听说地方卫所有人吃空饷,你们兵部也可以顺便去查一查,但是不作为主要目的,之前吃空饷朕可以不管,但是之后卫所指挥不允许再吃空饷,这次也算是给他们提个醒,大灾之年,地方上要稳,不能出乱子。”
兵部尚书于谦点点头,吃空饷的事儿他早就想查了,不过军方和勋贵联系密切,查起来阻力颇大,这次有机会去查一查,让那群指挥使们收一收手也是好的。
朱祁钰又转向左都御史王文,道:“你们都察院也要出力,派出得力人手去三省巡察,监督地方赈灾事务,朕给你们一个特权,低于自身品级四级的,只要是查出贪腐实证,御史可以先斩后奏,果断处置,同时接手赈灾事务,以安民心。”
想了想,又补充道:“记住,必须要有实证,人证物证都要有,回头朕会亲自过问,如果谁敢乱来,那就以欺君论处。”
王文听了朱祁钰的前半段话,原本还很高兴,但是又被朱祁钰补充的后半句话吓到,连忙点头称是,心里琢磨着回去要和院里的那群御史好好叮嘱一番,别光惦记着立功。
朱祁钰对吏部尚书王直吩咐道:“王老大人,朕估计这次赈灾必然有人会被处置,你们吏部文选司要暗地里准备一份名单,以便可以随时替换。”
吏部尚书王直出声道:“文选司原本就有待选官员的名单,明日便可以草拟出一份上呈陛下。”
这次轮到朱祁钰点头了,王直果然是老臣,这份心思的转圜的确很快,他交代的事情吏部明天就可以办妥,那其他衙门的事情就不能太慢,不然就会显得自己无能,事情早一日办完,救灾就可以早一日开始,百姓也可以早一日得救了。
众人自然也能听懂,虽然心里暗骂王直这个老家伙,但是面上却没有露出一丝不满,而是纷纷表示会尽早完成,最晚不过两日。
会开完了,众人纷纷告退,朱祁钰却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和刚刚接任东厂督公的兴安,安排厂卫秘密派人监督赈灾事宜,并要做到每日一报。
这种事儿对于锦衣卫和东厂不是什么难事,东厂在王振掌权的时候已经是实力强大,锦衣卫的耳目更是遍布天下,打听点消息完全不是问题。
卢忠和兴安这两位都是新朝臣子,自然会努力办好差事,尤其是兴安,宦官势力本就在土木堡之后被打压,东厂更是被压制得不敢惊起一丝波澜,如果皇帝能用自己,就说明自己还有用,办起事来自然会全力以赴,免得事情办砸了被朱祁钰抛弃。
朱祁钰同时召两人过来也是希望锦衣卫和东厂能够互相攀比,对于这一点卢忠和兴安当然心知肚明,想来办事会更加努力一点。
“如果有什么突发的紧急事宜,我锦衣卫该如何处置?”卢忠和朱祁钰打交道多一些,大概知道一些朱祁钰做事的习惯,便把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朱祁钰倒是没什么感觉,但是把一旁的兴安吓了一跳。
朱祁钰思索了一下,回答道:“突发事情有都察院的御史处置,你们两个只是朕的耳目,传递消息即可,出了什么事情也与厂卫无关。”
“遵旨。”二人心领神会,转身告退。
话说回来,随着参加朝后小会的诸位堂官回到衙门,消息便不可避免地传播开来,对于以工代赈,大家都没有说什么,反正这种事很早以前也有过,尤其是有范仲淹的例子摆在那里,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兵部奉命将一些民户转为军户也没啥,当年赵宋就经常这么玩,无非就是朝廷花钱养着灾民而已,再转回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工部趁机修河筑城也属正常,至于都察院的巡察御史监督,这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朝廷啥时候都是这么干的,没啥好说的。
朝臣的关注点其实在户部,关注的重点不是户部的赈灾钱粮,而是户部要趁机给灾民登记造册。
老实说,贪墨点赈灾钱粮,这其实属于风险大收获小的买卖,尤其是这大半年时间朝廷正在逐步清算王振余党,罪名之一就是贪腐,如果因为这点小钱把自己折进去,真心不划算。
但是,朝廷要给灾民登记造册,这就是需要抵制一番的了。
众所周知,自己家里要兼并土地,最好的就是灾年,因为灾年地价大跌,比平时便宜不少,灾民还需要在自己这里买粮,而且还是高价粮,里外里几乎可以没什么成本,所以,自己家里要想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不趁这种时候兼并土地扩大家资,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天下大丰么?别开玩笑了。
不过兼并土地是需要地方上户房协助的,没有户房书吏办理买卖文契,土地是不算的,只是现在旱灾还没到时候,地价还不到最低点,许多人都还没有着急出手。
谁又有前后眼,能知道朝廷会冻结土地交易呢?还是立刻冻结,自己都没有时间去通知家里人。
而且灾民登记造册,就意味着要记录他们的田地,自己还怎么把这些人的土地变成无主田地,这是妥妥地在侵害自己的利益啊。
所以,给灾民登记造册这件事几乎一夜之间便传遍了整个朝廷,只是,没人敢出头说什么。
原因很简单,这次赈灾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太多了,看看这主管衙门,以往赈灾,都是都察院派出个御史或者六部找个主事就行,大灾的话级别就提高到侍郎或者副都御使,但是这次赈灾完全不同,朝廷六部居然有四个参与了进去,只有礼部和刑部没有参与,这在朝臣们看来,赈灾力度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六部的大佬们明显已经达成一致,和他们对抗,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据宫里传出来的消息,以工代赈这事儿还是皇帝提出的,据说六部尚书还因为此事遭到训斥,这足以说明皇帝对此事的关注必然是高度集中,听说久久不敢有所动作的锦衣卫和东厂都已经动起来,为皇帝打探消息,还特地让吏部准备了选官的名单,就等着哪个地方官员犯错及时替补呢,自己要是敢动,那大概率会丢官去职,这不就是给别人让位置么?
大家都是文人,没谁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