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过春节真热闹
门外响起了鞭炮声,大家开始迎新春了。
新年到了,春节来了,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春节到了。
新的 一切又开始了!春天也来了!
春节到了,早上人们穿上新衣,开门迎接新年,欢度春节。
春节的早餐很讲究,川北人吃醪糟鸡蛋汤圆,象征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这也是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川北阆中是春节发源地。这还要从伏羲说起。伏羲的母亲就生于阆中,伏羲是春节、年神的主创者,所以在川北民间,仍然保留着尊伏羲为年神的传说。再说历法。西汉时期,巴郡阆中人落下闳编制了太初历,恒定了春节,中华民族才有了过春节的习俗,春节才成了中国人最古老的文化胎记、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因此,落下闳被誉为“春节老人”,阆中被称为中国春节发源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对节日的了解,也就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
吃完春节早餐,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文娱活动,怎么好耍就怎么玩。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春节期间有电影看了,从此结束了太平观过年没有电影院的历史。
公社电影院,就是公社大礼堂制造的。在主席台上的墙上粉了一块白墙,尺寸刚好与放映机投射的光影尺寸相吻合,因为礼堂的前后距离较长,所以电影的图象也很大,加上几个大音响,所以电影院里观影效果还是不错,画面感强声音逼真!但由于是大瓦房,隔音效果基本没有,里面的声音外面一样清晰,这倒好,反而给电影队做了免费广告,只听声音不见图像,这让观众只能买票入场。
礼堂外的广场上也站满了人,有卖甘蔗的,有卖汽球的,也有卖花生的,平时不多的四合院,现在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挤得水泄不通,那是第一次来电影院,大家好奇的感觉特别厉害,来感受一下看电影的气氛!从农机站到学校,到供销社,路上都是人,人很多。最多的就是卖甘蔗的,七八条甘蔗,支一个架子,一把小刀就可以开卖了,价钱也有两毛钱一条,甘蔗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先来的可以挑选,无论粗细,价格一样,先用小刀把外皮削掉,然后砍成一段一段的,方便食用。本地甘蔗香甜,脆爽,可口,水份足,解渴!深受大家喜欢。看电影吃甘蔗是当时电影院的的标配,场电影下来,地上到处都是果皮纸屑,的人也没有,现在的人素质高,也没有那么讲卫生,放映员自己清扫场地,当时也没有请什么清洁工,舍不得那个钱。一场电影收入200元,一天可以卖上800元, 在当时来说是已经很高的收入了,放映吴的工资一个月也就40块。在公社所有单位中,他们的工资最高,当时的香饽饽。影院放映也很准时,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每天上映五场,而且电影片提前五天预告,当时的人还真讲诚信,提前预告到到时候来看,一般不会有变化,不像现在的事情,很多没有准信,当时的人对诚信很是看重的。电影院的声音比较大,所以吸引了周边很多的人,只有电影院没电影的时候,附近才没有人,正因为公社礼堂有了电影,附近也就人气大增。小孩子们吃完饭就去电影院附近蹭电影,也不去别的地方,他们也成了电影队的小灵通,有什么电影,他们第一个知道。
春节假期,电影队初一到初十进行售票电影,过了大年15,又开始到各生产队轮流放映。
现在的春节,可以陪客人到电影院看电影,又多了一项文娱活动。减少了打扑克,下象棋的的活动。人们口中谈论最多的就是电影和电影讯息!在城里虽然平常,但在太平坝还是新鲜玩意儿,香饽饽,因为也没有其它娱乐活动,电影院是小地方的高级娱乐场所,人们也太需要精神食粮,有了电影院,学校每年春节的舞台表演也取消了。有了电影大家也就没有必要费那精力排练节目,电影属于高科技文娱节目,声光电更具有吸引力,观众也更愿意接受,所以学校每年的文娱汇演也就戛然而止。电影的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学校的一些文艺活动在各种节日还是有保留的,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很重要,但己经不是附近老百所关注的重点了。因为人们又多了一项选择。
正月初一到初六,电影院场场爆满,水泄不通,出现严重的人挤人的现象,最后采取念票进入制,秩序终于有所改变。
初四舅舅和二姨夫他们来大松家拜年,也去电影院看电影,那一场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人多念了两次票,二姨夫背着大松,舅舅背着大松弟弟,这是第一次购票进电影院看电影,小孩子免费,允许大人带小孩。这次电影放的是南征北战,电影院里吃甘蔗,花生,观众抽烟,吞云吐雾,是当时的一大奇观,当时也没有公共场所禁烟一说,乡下百姓自由惯了,也没那么多讲究,怎么高兴怎么来,大声喧哗,也是常态,当然现在人们的文明素质已大大提高,城乡基本没差别。今时不同往日。一场电影看下来,甘蔗芭芭遍地,烟头遍地,清洁卫生确实很糟糕。事物在发展,制度在完善,后来入场须知中提到,场内禁止零食,禁止吸烟,违者罚款5角,当然有个别不姓邪的真的被罚款,一张票一角钱,罚款5角,罚款直接由放映人员收走,不要涚他们有没有执法权,那时人们普遍没有法律常识,法制也不健全,工人管农民,上级管下级,高一级的就是法,这就是当时的现状,供销社卖化肥,其它单位卖化肥,供销社可以罚其它单位的款,这是事实,也很荒唐,人们也乐意接受。因为没有普法,人人都缺法律常识,中国立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在口中这种现象在当时极其普遍,翻译过来就是人制,那时离法制健全还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电影<南征北战>是战斗故事片,打仗的,大家都喜欢。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解放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解放军合围,企图与解放军展开决战。解放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解放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援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解放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幕后影片花絮
<南征北战>影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片。
片中的张军长影射的是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
本片的剧本创作曾得到指挥过华东战役的将领陈毅、粟裕等领导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
该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
由于电影是两个组同时拍摄,人员多,为了让每个人理解导演意图,汤晓丹发明了”开黑板会议“的方法,就是相当于现在用电脑做的tpp。导演把对每场戏的设想和拍摄要求画在黑板上,这样其他人便一目了然。
拍外景期间,装道具的车突然爆胎,翻进了水沟,几个押运人员都受了伤。除了道具员翁小平因受重伤住院治疗外,其他伤员包扎好伤口后又回到拍摄现场继续工作。
<南征北战>影片在山东青州拍外景,当地群众们看到一队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的“国民党军队”走来时,许多人气愤地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口中喊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军事组的参谋和工作人员忙提醒大家这是在拍电影。
该片民工支前的场面中启用的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所以导演担心他们能否准时到达现场。然而,异想不到的是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老乡们就来了,而且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旧衣物和老用具。
片中演“国民党军”的部队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战士们不愿演“国军”,都在闹情绪。部队的领导教育大家说这是政治任务,拍电影是要揭露控诉国民党的罪行。解放军战士们听了首长的话后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由于时间紧,当快到夏天时,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为了不穿帮,在外景地群众支持下,协助拍摄的战士们把摄影机取景框能拍到的树上的树叶全捋掉了。
该片副导演王炎后来与成荫合作执导了1974上映的重拍版《南征北战》。
穿帮台词
该片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
这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电影,拷贝无数,观众数以亿记,破多个电影记录之最。
一角钱,两小时,最低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食粮需求。其实快乐也就那么简单。
看完电影,围着罐包转一圈大家就回家吃午饭。几个小朋友一路又蹦又跳,跑在了道路的前边,高高兴兴,一路笑呵呵,当时没有乡村公路,全是田埂大道,沿着小溪而行。小孩子前面跑,大人在后面跟,生怕走丢。一家一边走,一边聊今天的观后感,正聊得起劲,走在前面的大松叫了起来,“快来人,有人掉进河里了,快来人啦,有人掉进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