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金色华年 > 第20章 欢天喜地出嫁

第20章 欢天喜地出嫁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家具己制好,马灯,手电,大瓷盆,毛巾,镜子,洗衣盆(木盆),搓衣板,都有准备,川北嫁女这是必备,样都不能少。计划有十来抬,两人一件算一台。属于中等水平,锅碗瓢盆,样样都有,相当于置办了一新家的设备。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着。

秋季蚕茧开始收购了,蚕茧站也开始照常运转了,大松爸爸依旧去日兴蚕茧站上班,大约工作10天左右,又是收稻子的季节,又是蚕宝宝上簇的时节,队里都很忙,蚕宝宝快要上簇了,吃桑叶食量特别大,沙沙沙吃桑叶的声音就象天下小雨一样,一个轮回喂完紧接着又喂,这样才能提高蚕茧的产量,蚕茧子个大体重,增加收入,养蚕人员把握得很到位,消毒工作是第一位,养蚕室就是无菌工作室,蚕宝宝一生都喜欢干净,这样才能吐出优质的蚕丝,漂白粉,石灰水这些消毒用品必须保证供应,养蚕用的蚕网全是棉线织成,没有用塑料制品。集体生产,生产队有专门的蚕房,有一间普通教室那么大。里面可以一次性养4张纸的蚕,大约50个竹簸,蚕架是用木架和竹杆组合而成,便于拆解消毒,安装简单,一般人都可以轻松搬动。

4张蚕种可收茧300多斤,生产队卖蚕照例派七八个小伙子挑运至日兴茧站,以前是一人一挑,今年为了让大家轻松一些,就两人一挑,每一公里换一次人,这样就倍感轻松,一换人速度马上就上来了,就不用在中途歇息,争取早到早卖,各生产队都有人卖蚕茧,茧站门口自然要排长队,好在大松爸爸在里面上班,与领导熟悉,提前打了招呼,相当于预约,不算违规,所以就走了绿色通道,从另一门口直接进入,不用排队,而且价位还高,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走后门,一季一次,只是优先而以,三生不如一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卖完蚕茧,拿好现金收据,大家在龙柏山上闲逛,龙柏山是石垭场的地标,山上长有百年古柏,山体为红石骨(页岩),山体连着丝姑岭,但山顶酷似一官帽,丘陵地带干旱少雨,龙柏山上也不例外,上面的柏树成活率虽然很高,但缺水份,又少养份,所以长势也就一般,不象水量充是之地长出的树木高大挺拨,龙柏山上的树由于缺水,树型不直弯弯曲曲,象传说中的龙型一样,所以大家给这山就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龙柏山。

龙柏山顶是整个街道的至高点,站在山顶可以腑瞰整个日兴的全貌,东边的牛呛石,南面的金子山,西边的金城山,北面的星火坝尽收眼底。

山顶古柏冲天,凉风习习。天空深兰,天边有几朵白云在游走,秋,爽,秋,美,秋,酷,秋,炫,秋,富,秋是最美的季节,它把黄金送给了大地,自己一点也不留。

小伙子们在街上打了个幺台(临时补餐),买了点小零碎,火机,打火石,火柴,钱夹,就往家里走,当时的钱夹很流行,腰里背钱夹,是时髦的象征,准确的说就是一装饰品,虽然有装钱的功能,但是谁又把钱装在那里,小偷的目标就是钱包,所以也是一安全引患。小伙子们大步流星高高兴兴的往回走,回来一身轻,挑着空箩筐,走路身轻如燕,脚下生风,你追我赶,一路打闹嬉戏,好不快乐。差不多两个月了才上一次街,平时在地里呆久了,石头都能分出公母来,能有机会上一次街就相当于过年,心情大好。不上街,不花钱,挣钱也没机会,其实就是把年轻人困在生产队,固定在一个一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信息闭塞,只能从电影或广播中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在生产队干就没有口粮,想外出又不了解情况,人们就在这尴尬的状态下坚守着,让时光流失,让青春未发出应有的生机,但有一些信息慢慢传回来,那些木工在外务工,当时俗称搞副业,农业生产是主业,去搞副业每天得给生产队交钱,每天八角,到过年时有储备粮分,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陕西汉中,也不是搞什么工业革命,一句话就是贩卖劳力。

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陕西地多人少,山高路远,一个生产队就好几公里,那里需要劳动力,特别是男劳力,川北地处丘陵,爬坡上坎很在行,去那里劳动一点问题没有,也算是对口。木工师傅有技术,走到哪里都能就业,但其他很多人都没技术,除了一身健子肉,就是一身力气,一双手,走出去是必须的,这些没技术了到了陕西,给当地老百姓种地,给庄稼除草,那里的土特产也不少,特别盛产木耳,质好,价高,也需要有人帮忙操作。队里有几个思想开放一点的跟着木匠师傅去了陕西,头一次出远门,没什么经念,带上一床棉被,几套换洗衣服,做了十几个火烧(馍馍),带了一点零钱就出发了,有馍馍可以省一些盘缠,头一天来到县城住2毛角的旅馆,旅馆虽小但还是很干净,一间六个床位,也有贵一点的双人间,2毛5一个床位,反正出门能省一分是一分,选最便宜的就是了,头天买好票,买票时就有附近小旅馆店主就过来拉客,帮你提行李,为了多赚一二毛角,甚是热情,在旅店洗漱完了,睡上一觉,天不亮时旅店老板就来叫醒大家,别耽误了赶车。坐上大客车,当时外出的人不多,38人的位置能坐20多个人,从县城汽车站出发,目的地广元,从金城(当时叫城关镇)到广元的班车是本县的编号1次班车,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大客车还在人们的睡梦中就出发了,走过西寺湾,穿过百堂嘴,过下八庙走恩阳河,再经过巴中回风亭,经旺苍,继续向广元火车站方向进发。县城出去首选火车站就是广元,广元在宝成铁路中部,四川北部,是川北门户,重要的交通枢纽。

广元在夏代为胤国治地,周代为苴国治地。当时苴国与四川境内的巴国(治地川东一带)、蜀国(治地川西一带)成“三足鼎立”之势。

周慎靓王六年(前316年),秦国灭蜀吞苴,改蜀地置蜀郡。苴都吐费城废,置葭萌县(县治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隶属秦国蜀郡。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县名未变。

两汉(前206年—220年),县名沿袭未变。

蜀汉(221年—263年),刘备改为汉寿县。

西晋(266年—316年),改为晋寿县。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析县境北置兴安县(治今利州区),又置晋寿郡,改晋寿县为益昌县,郡、县同治今昭化镇。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

隋(581年—618年),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

唐代(618年—907年),复改义城郡为利州。辖利、龙、始、蓬、静、沙六州;继升为都督府,辖利、隆、始、静、西、龙六州。

五代(907年—960年),基本沿袭唐制。今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治地。

宋代(960年—1279年),绵谷县治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治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

元代(1271年—1368年),初在绵谷县置都元帅府,继从京兆(今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

明代(1368年—1644年),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

清代(1644年—1912年)、民国(1912年—1949年),皆沿明制。

民国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四川督军熊克武任颜为靖国军第七师师长,驻防达县(达州)。其时辖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城口、开县、云阳、奉节、巫溪、渠县、营山、仪陇、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苍溪、南部、盐亭、昭化、广元、剑阁、梓橦二十四县。

1949年12月14日、15日,广元、昭化解放。

广元市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川北要塞。在广元汽车站又转车经过勉县再到略阳。当时也没柏油马路,说是省道,全是泥巴石子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就是当时的现状,陕西境内,高山峡谷,与丘陵地带是两重天,准确的说是两个世界,让初来乍到的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是的秋天真凉爽,植被茂盛,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各种野生动物层出不穷,猛兽也数量不少。经过三天四夜终于到了略阳一个一事先找好的生产队,由队长安排在那里落脚,这一行人除了木匠,有银国,允民,大强等人,这也是本生产队第一次出远门的人员,生产队开介绍信,※※同志,28岁,到贵地搞副业(现在叫打工),请给予接待,革命的敬礼。※※生产队,盖章!1976年9月20日。

大松家里这段时间也比较忙,由于幺姑要出嫁,所以家里也有所准备,当时准备东西与现在不一样,准确的说是一天一天积累,不象现在拿钱办事,一天可以搞定,当时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东西就是东拼西凑。到酒席(婚期)前夕,东西终于买全合了。幺姑大喜的日子就是九月初五初六日,初四开始,幺姑就开始哭嫁了,先哭哥嫂,父母,如有邻居到来,也得哭一哭,哭嫁是川北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特有文化,哭谁就表示对谁有留恋感谢之意,有些词是现成的,有些词是现编的,这个也考念新娘子的情商和应变能力。幺姑出嫁,二姑提前回娘家,陪着幺姑在娘家的最后几日。家里豆腐,豆芽都己备好,还杀了一条肥猪,这次酒席的饮食还是挺丰盛的。九月的天气不冷不热,所以办宴席这个时节很好!初五那天,所有的正亲都来了,爸爸的舅舅,舅母,还有表兄表妹,大姑,大姑父,二姑父都来了,反正客人不少,摆了七八桌席,晚上正式开席,本院子邻居,本生产的社员,还有其他人员,一共坐了七八桌,确实不少客人。这个季节办洒席,对客人来说也是一种褔利,大半年没进油水了,这有机会正好解解馋。劳心刮肠好几个月了,必须好好品尝吕尝。请了本村最好的两个厨师,也是本家的,杀猪办厨很专业,无论红白喜事,很多人都叫这两位厨师来做,成了本村的大厨。初六早饭后,幺姑正事出阁,男方请了二十个精壮小伙子过来过礼(抬嫁妆),当时全靠人力,没有汽车。(很多年后幺姑家门口也通汽车了。)早上八点吃过早饭,出亲了,大红柜子走前面,预示早生贵子,紧接着,八仙桌,洗脸架,梳妆台,大澡盆,里面装有米,一些梳洗用品,板凳,大椅子一对(太师椅),小椅子4把,木床一架,大大小小十来台,家具走前面,送亲的人走后面,送亲的人有十来个,幺姑的两个姐姐,幺姑的舅母,两个姨娘,还有本院子的几个伯娘,还有大松和大松妈妈,人员不少,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因为两家人相距较近,不到三华里,走了一段路,拐了一个弯,抬行李的就开始上演了拦路要烟的传统戏法,主要是给现场增加热闹的气氛,幺姑也挺大方,拿出早己准备好的香烟给大家分发,并帮他们一一点上,这些小伙子们也很高兴,“这新嫂子果然大方,很合众,不错不错”,他们一边抽烟,一边讲笑话,给整个迎亲队伍带来了欢声笑语,抽完烟,大家又继续前行,本来不长的一段距离,硬是让他们走出了新长征的味道。到了黄家桥,新郎家门口的一条大河,队伍又在桥上停下了,这是百年古桥,见证过不少过往行人,也见证过历史的兴衷,以及后面快速的发展。黄家桥静静的躺在河床上,水面映着桥的倒影,还有桥上穿流的行人。拦桥要烟也开始了,幺姑准备了好几包烟,就怕半路尴尬,火柴也自带了两盒,因为有些人太会开玩笑,你刚一划着火柴,他就有意给你吹灭,让你重点,这些都在幺姑的意料之中,因为其他的过来人给她讲过,所以她有思想准备和具体行动。你吹就吹吧,我给你点上就是,再吹我就给别人点了,一般人听到这话也不好再吹,一边拦桥抽烟一边聊天,大家在这桥上逗留了半个小时,河岸两边不少的人驻足观看,“这家人办酒好热闹啊,”“送亲客不少,女方娘家也有不少人”,“女方娘家一大姓,本村几个生产队都有新娘子的叔伯兄弟,是人不少,”“解放前新娘子的爷爷就是本村的头儿,虽说是旧社会,人家也没得罪过乡邻,口碑很好,后人个个能干干,反正说什么的都有,新郎家就在上面,离桥100多米,观察着下面一行人的情况,快到十二点了,队伍加快前行,新郎家燃放了大量鞭炮欢迎送亲的队伍,家具让小伙子们很快抬回了家,送亲队伍在离家50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新娘子打着伞,等待新郎的迎接,新郎家看着送亲队伍停下来了,就亲自出来迎接,新郎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一身笔把的中山装,毕叽毛呢裤,脚穿一双崭新的布鞋,头留寸发,英俊潇洒,剑眉星目十分有神,他微笑的走到新娘身边,拿出红包递给新娘,新娘将红包顺手装进衣袋里,“咱们回家吧,”新娘子还站在原处没动静,新郎好象也明白什么,马上又从身上摸出两个红包塞给新娘子,“吉时到了,咱们快进屋吧,你也走累了”,新郎到是一个爽快人,直接给了两红包,以免耽误良辰,幺姑当然也懂事,撑着伞与新郎款款前行走进家门,鞭炮声又响起来了,紧接着是拜堂仪式,围观的人不少,他们生产队的都来了,吃酒的,贺喜的,看热闹的,整个黄家院子异常热闹,打破了多年的寂静,这次婚礼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好运。

男方的咨客师忙完拜堂仪式,马上备上一桌酒菜,亲自到外边迎接送亲的队伍,川北有习俗,送亲的要等新郎新娘拜完堂才进家门,这是多年的传统规矩,约定俗成。送亲队伍落坐后,男方家有女客一起陪坐,一边吃饭,一边聊家常,因为是生客,大家都是说的一些客套话,因为是正酒中午的客人特别多,这婚礼的午宴也就在这欢声笑语中进行着,一个新的家庭从现在开始,一切美好从此刻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