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战略态势
宋都淮京,正阳殿中。
宽大的龙书案,还散发着清新的木料香气,大宋皇帝赵匡胤似乎还不习惯身份的转换,穿惯了戎装盔甲的他,此刻穿着宽大舒适的龙袍,手里把玩着一个玉斧,看似悠闲,眉头却慢慢地拧成了一个疙瘩。
相比北面守淮、西边联络,他更关心东边的滁州,此时此地,对于新生的大宋政权来说,滁州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不仅是攻占扬州的必经之路,也能对淮京形成直接威胁。
桌案上的奏折,他已经看了很多次,又忍不住拿了起来。
这是郭崇威临行之前,提出的战策建议,一共三条——
其一,兵力对比,我强敌弱,不要再滁州战场磨磨蹭蹭,整体上分兵两路,一路牵制滁州,一路东进六合,呼应皖东战场。
其二,滁州之战,如今占据滁州的郭守文,乃是军中悍将,历任都指挥、护卫军铜陵、左雄殿直、梧州团练使等,指挥万人、游刃有余,更兼有“郭家军”骁勇异常,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其三,攻取扬州,是最根本的战略目标,应委派大将,沿淮河东进楚州,占据大运河之后,不惜一切代价南下。臣大胆预测,只要京杭运河半程被占,整个淮南战事也就接近结束,我朝胜利在望!
放下奏折,用玉斧压在上面,赵匡胤再度陷入沉思。
老郭啊老郭,你说的,朕能不知道吗?
可眼下,除了支持你在滁州方面的战策建议之外,其他两点,很难在短时间达成。
尤其是沿着淮河一线,以楚州为中点,再转南占据大运河,直扑扬州——就像是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直角——水路战线绵延数千里,就算大军出发,一路畅通无阻,走到地方也过年了。
“佳节不举兵,家穷莫行善,唉!”
感叹一句,赵匡胤拿起笔,草草写了一封信,喊来侍从:“快马加鞭,送到滁州去。”
侍从刚下殿,赵普就急匆匆地走进来——
“参见陛下,吾皇万万岁!”
“则平,起来,何事?”
“陛下,好消息,沈侍郎(沈义伦)征集大批粮草,已经启程赶回淮京!”
“真的?”
赵匡胤兴奋之下,从龙椅上跳了起来,还是不熟悉皇帝的架子,跳的太高了,差点跳到书案上。
“哪里征集的?有多少?”
“主要是南阳、汝南两地,共征集粮食十五万石、草料七千车。”
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乎?真不少!
“粮草”这两个字,最能刺激赵匡胤的神经了,其实,他本可以在淮左之地,征集更多,可这里是自己的基本盘,正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把淮南老百姓给搞急了,要么逃荒,要么拿起家伙跟自己干。
赵普补充:“陛下,顺淮攻扬,只需要五万人,这些粮草省着点用,足够了。”
赵匡胤说道:“也是杯水车薪、有胜于无,关键还在于,战船修建,则平,木料问题解决得如何?”
“优质木料获取困难,当下,主要用松木、榆木两种,若以攻取扬州为目的,仅在淮河、洪泽、运河上航行及水战,问题倒是不大。”
赵匡胤眉头稍微松开一些,说道:“攻下扬州,诸多难题,迎刃而解!”
战船,一次性的就好,事实上,赵匡胤也没打算搞水战,而是为了水运,运兵、运马、运粮、运武器……只要形成“包围之势”,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达成了。
摊开地图,整个战略态势之宏大,也能看出赵匡胤的能耐有多大。
以淮京为起点,向南到庐州,以及到巢湖最南边,一条线段。
以淮京为起点,沿淮河一路向东,到楚州(淮安市),再画一条线段。
以楚州为起点,沿大运河一路向南,到扬州,又画一条线段。
以庐州为起点,一路向东南,经过滁州、六合、真州,再到扬州,再画一条线段。
【作者有话说:附图】
四条直线,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圈住的不仅仅是郭宗训,还有“扬州政权”的全部武装力量。
李重进,在谋略之狠方面,比起赵匡胤还是差很多,赵官家一出手,就打算斩草除根!
见自家皇帝心情好一些,赵普大着胆子,谏言说道:“陛下,臣有一言,希望圣上考虑。”
“唉,则平,你我多年情谊,不必顾忌。”
赵普拱手:“既与唐国达成协议,陛下,何不向李煜……寻一些帮扶?”
其实,赵普的意思,是让赵匡胤放下身段,装一回孙子,去求李煜。
赵匡胤听了,脸色微阴,却只是说道:“唉,谈何容易,两国之间,能不兵戈相见,已经是好事了。”
“陛下,唐国所恨,在于周、不在宋,某种意义上,宋唐两国也算是同仇敌忾了。”
“话虽如此,淮南大部分地区,却在我朝统治之下,我问你——”赵匡胤严肃起来,“若李煜狮子大开口,让我等让出淮京,又该如何?”
“陛下许诺吴越取代之,还不行吗?”
“哼,李煜就算能想得通,恐怕举朝上下的大臣、武将,也不会同意的。”
赵普摇头,说道:“陶谷回来之后,话说的很清楚,李煜确实更急于攻占吴越。”
“就凭他?李六郎?哈哈!”
赵匡胤轻蔑一笑,坐在龙椅上,说道:“李煜能攻取苏州,控制湖州,就已经是极限!再说,对吴越用兵,唐国必然提防大宋,粮草、战船、辎重什么的,不会支援的。”
赵普也皱起了眉头,说道:“舒州、和州两地,双方已经脱离接触,希望能维持久一些吧。”
“唐国、吴越皆为富庶之地,只要扬州攻克,大宋的危机就会彻底解决。至于李煜,哼,历代唐国皇帝都是软骨头,他侥幸占了荆南、武平,就以为天下无敌?到头来,不过是个小田舍翁!”
赵普不解,赵官家为何一提起李煜,就如此激动?尽说一些贬低的话?难道,已经忘了“汴梁沦陷”的始作俑者,就是唐国?
“陛下,李煜年轻有为,比起李璟更胜一筹,还是要提防一些。”
赵匡胤虽不情愿,也点点头:“这个小田舍翁,正是奋发图强的时候,朕定然好好安抚他。”
“不知如今,唐国正在做什么。”
赵匡胤冷笑:“做什么?朕若猜的不错,李煜正在召开对吴越作战的会议!”
不得不说,猜得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