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10章 宣德五年2王振

第10章 宣德五年2王振

来来来,聚光灯再亮起来,不是为了方便在座各位扔臭鸡蛋。而是为了隆重的介绍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大明权阉的鼻祖,战神的授业恩师,狠到能够切自己丁丁的猛人—王振。

说王振之前,有必要把他们那个比正常人少一点东西的群体说一下。

众所周知,宦官这个群体,在华夏文明的历朝历代中,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有些时代他们的名气大一点,有些时代他们杳无音信。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东汉、唐朝、明朝,都是这些宦官名扬四海的时代。其实东汉时期,最大的权利拥有者是士族与外戚,虽然最后有个十常侍来镇场子,那也是 “党锢之祸”下,皇权与士族、外戚争权的代言人而已。所以袁绍诛杀宫中宦官的时候,宦官集团没有丝毫能力反抗。

真正宦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那是在唐朝。其关键原因就是,唐朝的太监有兵权。神策府、殿前司都是宦官掌权,那当然想废皇帝都是可以的。

到了明朝,估计是离唐朝太过久远,老朱家的子孙们早已忘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寂寞了几百年的太监们又一次站上了舞台。

虽然是又上了台,但并不代表你的舞台你做主。作为中央集权快要达到巅峰的明朝,这些在台前表演的太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按照幕后老板的要求来。稍有不慎,一张小纸条递了出来,拉下去就是3357刀。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的压制是非常彻底的,对于朱老大来说,这些六根不全的人,只配刷马桶、倒尿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真的朱元璋制定的那些所谓的祖制,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毁的荡然无存。

明朝祖制,皇后只能找普通民家的女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

明朝祖制,太监不能干政。太祖高皇帝为此专门立有“内臣不允干政,违令者斩”铁牌。

朱元璋天真的认为,以自己一己之力就能消灭,华夏历史上存在时间最悠久的两大政治势力:外戚、宦官。

真的就这么容易消灭吗?

“存在即合理”,况且还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从这可以看出老朱是不懂哲学的。

皇上拥有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话说如果这些大爷们实在不听话,就把这些人都干掉不就完了。那接下来呢?全国公务你自己来干吗?皇上拥有绝对的权利,但是要维持住这样的权利,他就必须分权给这些士大夫们。

那么如何做到权利的平衡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话题了。朱元璋把皇帝这个职业,从物理意义上变成了寡人。

那么作为 “孤勇者”,皇上一个人就要单挑外朝九卿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的所有官员。朱元璋、朱老四这两位猛人当然不在话下。问题是子孙后代谁敢保证各个都是堪比二人的猛士呢?

不得不说朱家皇帝都有给儿子挖坑的好习惯。到了仁宗朱高炽的时代,老好人遇到一群从永乐年间的血雨腥风中存活下来的老狐狸,后果可想而知,那是相当的悲惨。

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个聪明人,我打不赢你们,难道就不能摇人吗?环顾左右,谁最听话?宦官。谁最好控制?宦官。谁忠诚度高?还是宦官。那么兄弟,下场吧。反正你们的黑历史已经够多了,也不在乎在本朝多增加一点了。

干活你来,背黑锅你也去,这就是人见人爱的白手套。至于干活途中你要嚣张一下,要跋扈一下,要一点钱和虚名,都没问题。但是一旦觉得自己混壮了,想要把羞涩的小手伸向老板的权利,那就是3357刀伺候。

这就是明朝大部分太监的一生,除了那两位:“立皇帝”和“九千岁”。

王振,本是一个落第秀才。说是自己动的手,在永乐末年入宫,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此人为何能脱颖而出受到朱瞻基的赏识呢?难道宣德皇帝被他自己割丁丁的勇气所征服了吗?

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孤独的皇帝需要帮手来制衡外朝的大臣们。而在一群文盲太监中,突然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略通经书的太监,显得是多么的出类拔萃。

要知道皇上要他们去抗衡的可是那些,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并且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残酷选拔出来的精英士大夫。如果让一群文盲去和博士生导师辩论?但凡这个博导看他们一眼都算自己输。

所以宣德初年,朱瞻基创立内书房让宦官们读书,并不是什么希望工程之类的项目,只是因为他实在是扛不住了,他需要帮手来和那些士大夫们极限拉扯。

作为宦官翘楚,王振深受皇帝重用。不第秀才,摇身一变,成了宫中的王先生。

宣德五年,重生之后的朱祁镇,被父亲牵到了王振身边。年轻的王振跪在内书房的地上,双手扶地,等待着皇上的差遣。

“儿子,这就是我任命的东宫局郎,今后你的起居学习就由他来照顾。”

王振抬头看了看爷俩,赶紧磕了一个头说道:“老奴见过皇上、见过太子殿下。”

再一次见到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王伴伴,心中顿时五味杂陈。“哎~我那时太年轻,不懂得节制你的权利,才使得你我都落得如此下场啊。”

朱瞻基摸了摸儿子的头,说道:“你以后就跟着王公公读书识字,知道吗?”

“知道了,爹爹。”

朱瞻基拍了怕王振的肩膀说了句:“起来吧。太子天资聪慧,你一定要尽心辅佐。”

王振赶紧站了起来,躬身作揖:“请陛下放心,老奴必然会殚精竭虑的辅佐照顾太子殿下。”

朱瞻基松开牵着儿子的手,轻轻的推了他一下,“儿子,跟着王公公去。”

一旁的王振赶紧躬身牵起朱祁镇的手,说道:“太子殿下,以后有什么要求就告诉我,我一定会满足殿下的。”

朱祁镇抬头望着一脸和蔼的王振说:“王伴伴,好久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