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兵临晋阳
翠峰山北边几里外,有一条静升河。是灵石县的主要河流。
当天夜里,郝昭领兵五千,到了静升河边,搭建浮桥。
凌晨四点的时候,吕布军团,全部过河。
静升河边,吕布对张辽说:“文远。你为孤王左膀右臂,不能有失。一定要保全自己性命。”
“大王放心。”
张辽的想法,坚守原来的阵地,兵力太少。很有可能,唐军一波冲锋,就把自己灭团。所以,准备沿静升河而守。
唐军这边,杨林本来准备白天攻山的。如今,只能强渡静升河咯。还好河道不宽。分十个位置,架设浮桥。想必,吕布的断后部队不多。
张辽得知情况后,只能把一万大军分成十队,每队一千人。他还有五百骑兵,可以机动支援。另外,准备大量引火之物,若是守不住,就用火阻敌。
下午一点时,唐军的浮桥建好。
两军在静升河边,打起了攻防战。一开战,张辽的兵力,就暴露出来。
杨林调整方案,强攻两个位置。在十个渡河点中,选取最东与最西的两个点。
张辽也发现异常,他无法支援两点个。于是下令,让最东边士卒,放大火。以火阻敌。
杨林看着大火,让唐军主攻其它的点。
张辽还是兵少。只能继续用放火的策略。
唐军攻打两个小时,都没有建功,因为,十个渡河口,都燃起了大火。
烧火之物,是木柴与燃油。但是,张辽军中的燃油不多。十个点全部燃大火,只能烧两个小时。这怎么办,趁着大火后撤。
有唐军骑兵在。跑不远,就会被追上。所有,只能找一个险地,坚守到天黑。
北边十公里外,有一地方叫枣岭,其地形易守难攻。张辽大军,全部撤往枣岭。
此时,已经下午五点。大火熄灭。唐军有序过河,花了一个小时左右。
已经是下午六点,杨林得知张辽跑入山里,没有入山攻击,选择就地修整。
而吕布军团的主力,急行军三十多公里。到达介休县城。
有传令兵来报:“唐军已经渡过静升河。张将军退入枣岭。”
吕布下令,主力大军,连夜撤退。又让郝昭领兵五千,守介休城,以接应张辽大军。
枣岭这边,张辽大军,趁夜行军。向介休靠拢。距离二十公里左右。清晨时分到达。
而唐军呢。没有任何动作。因为对地形不熟。夜晚出击,不靠谱。
第二天,张辽大军,利用介休县的龙凤河,以同样的方法,拖延唐军一日。
而吕布军团,已经拉开与唐军的距离,到达祁县。北边有昌源河,是大河,就算不阻挡。也能拖延唐军几个小时。而祁县,离晋阳只有六十公里。唐军已经无法追上咯。
不过,张辽大军与唐军离的近。必须另寻出路。
张辽略微思索,想到汾河,这可是并州大河。若是渡过去。唐军追个毛啊。
不久后,张辽大军渡过汾河。他们多次阻挡唐军,战死七千,还剩三千士卒。
追逐战,就此结束。
值得一提是,唐军的推进速度,每日有三十多公里。这其中,还得是张辽大军,一直在卡点。掌握主动权。而唐军只是跟进。
棋盘山战场,张飞收到吕布的撤退军令。
当夜,燕军就撤退。棋盘山到晋阳,四十多公里。途中有潇河,可以稍位阻挡唐军。
薛仁贵大军,追击一波,没有起到作用。张飞大军,从容退入晋阳。
晋阳城兵力汇总:
一、吕布军团,三万八千士卒。
二,张飞军团,三万士卒。
三、晋阳守军,三万士卒。
合计,九万八千士卒。
不久后,两路唐军在晋阳城下会师。
总力汇总:一、杨林军团,可用之兵五万。解释一下:最初,杨林手下十万大军。其中两万士卒,留守河东;另外八万士卒,经过多次战事,战死三万。
二、薛仁贵军团,分兵七万北上。战死两万。还剩五万。
两军合在一起,总共十万大军。
升帐议事,薛仁贵定下基调:“两军合师后,一切都听本将军令。”
众将没有异议。
“晋阳城高。且守军准备数月。不是一天、两天,能打得来的。”
“先说说南边的情报。黄河边上。南边的五路联军,由曹操为盟主。准备在六月初,与我大唐水军,打一场黄河水战。若是联军北上,我军就不能强攻晋阳,还是支援上党。”
如今,才五月二十八。
杨林提出不同想法:“夺取晋阳。机不可失。只要将士用命,我军可以在联军北上之前,拿下晋阳。建立灭国之功。”
薛仁贵反驳一句:“得上党可望得中原。若强取晋阳,必定兵力大损。上党之战,又如何应对。”
“不然。上党是以后的战事。夺取晋阳后。咱们直接北上。攻打宁武关、或雁门关,接应常遇春大军南下。共抗八国联军。”
“如此做为。上党必失。我军再想拿下,就千难万难。”
“薛仁贵。你如此看重上党之战。老夫不敢苟同。若我军与联军,在上党大战,必定两败俱伤。届时,上党与晋阳,我军一个都占据不了。” 杨林来了脾气。直接喊名字了。
薛仁贵面色不悦,冷哼一声:“有本将在。上党之战,必胜。就这样决定了。散帐吧。”
“薛仁贵。你刚愎自用。”
“杨林,你还不退下。”
两人吵成这样,有点离谱。李存孝出面,把杨林拉走。这场吵闹,才告一段落。
吵吵是没用的,薛仁贵是主将,还得听他的。
唐王宫中。
李贰得知这事,哭笑不得。两人考虑的重点不一样,才有这样的局面。
杨林的主意,有点激进,很有风险,且战损大。但若能成功,可快速灭国。
薛仁贵的想法,晋国已经瓮中之鳖,早晚可以灭。而上党,关乎末来战事。必须重视起来。
唐军阴馆大营。
常遇春大军,一直没有动静,在等待机会。
南边的军情,锦衣卫都会汇报过来。
常遇春没有急着下决定,他认为:黄河水战, 是此战的分水领。若联军北上,他必须分兵入上党,打败联军;若联军不能北上,燕军可能会撤,那么,唐军可以轻松接收攻雁门关、宁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