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人民
《青山下的花环》作为一部以赞颂英雄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将\\\英雄\\\这一形象片面化,使其疏离于人民,而是将英雄放置于人民之中,化身为人民本身,无论是农民出身的梁三喜,还是高干子弟出身的赵蒙生,其本质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在保家卫国的至高使命上并无思想高度的差异。
赵蒙生心中只有希望过上安逸富足日子的愿望,这个愿望朴素而真实,是正常人的正常追求。赵蒙生一开始的贪生怕死,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思维,可是作为军人,你就要改变这种思维,梁三喜对于现实不公的隐忍以及靳开来的口无遮拦都使得这三个被公认的英雄并不显得过于高大伟岸,反而多了几分性情中人的真实朴素。
战争的悲剧意识来源于战争本身的残酷。战争给人的考验是生存与死亡的较量,是血与火的洗礼,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性的巨大毁灭。《花环》中雷军长的儿子在执行任务中因火箭筒连续两发哑弹的事故导致被敌军发现,不幸阵亡。与以往\\\伟光正\\\的电影不同,《花环》对哑弹的生产背景给予了说明——哑弹是在\\\文革\\\时期被生产出来的。影片从侧面展现了国内混乱局势对于战争的间接影响才是导致\\\燕京\\\牺牲的主要原因,而敌人的炮火不过是加速揭开这一事实的催化剂而已。
战争能使本来就悲惨的人物变得更加悲惨。《花环》中的连长梁三喜在英勇牺牲后,其生前因为为父治病欠下同志们的 620 元钱没了着落。他母亲与妻子为了帮其还账,省下部队给其家属的路费,甚至要用抚恤金来将这欠款还清。此情此景令军长都不忍并感叹国家对待英雄的不公。
而韩玉秀这样的女人,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已经极其罕见了,一个女人辛苦劳作维持一个家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为在前线的男人担忧,害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也只好让白天的自己更加忙碌,而不再去胡思乱想。
《青山下的花环》的悲剧,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它真实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反映了一定社会现实的本质。因此,它的悲剧形式是崇高而壮丽的。
《青山下的花环》对关键细节的布置和处理相当巧妙,这些细节在烘托人物精神境界、表现人物复杂心态等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梁三喜阵亡之前把血染的欠账单交给赵蒙生;梁大娘婆媳为节省开支步行160多里山路来到九连,吃饭时解开用做蚊帐的纱布缝制的包袱,把里面包着的些微黑乎乎的煎饼碎片儿放进面条碗里等等细节,强烈地渲染了梁三喜、梁大娘等人近乎纯净的人格境界与道德情操,具有极深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它表明英雄主义精神绝非空洞高玄之物,而是常常见诸琐碎行事,或者说,自然流露、毫不做作、真诚朴素的行为才能彰显真正的英雄本色,而现实当中就是因为有这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祖国才能够繁荣昌盛。
电影里正面写雷军长的地方不多,但雷军长在矛盾冲突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不仅支持自己的独生儿子凯华从燕京调到前线,而且让他到担任尖刀任务的九连参战。他治军严谨,在党性问题上决不退让。他仿佛一团火,令战士欢呼,叫伪君子胆寒。他不仅在电话上痛斥曾经救过他命的吴爽,而且在全师干部大会上甩帽呵责吴爽的可耻行为。雷军长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制止了赵蒙生的调动,使人心大快,鼓舞了部队的斗志,这个正面形象虎虎生风,不同凡响,形成了一股镇压歪风的浩然正气。他身上使人看到了真正的党员的高风亮节,看到了党的力量。
吴爽千方百计要把儿子调离参战部队,雷军长却千里迢迢把儿子送上前线。大敌当前,干部中两种思想的尖锐矛盾冲突,同时也揭示批判了军内某些领导的官僚主义与不正之风。
靳开来是个有楞角、斗争性强、思想作风与军事技术都过得硬的好同志,因为敢说敢为,好提意见,爱发议论而被认为是思想境界不高的\\\牢骚大王\\\,虽然连里多次打报告要提升靳开来,但都未被批准,直到部队开赴前线才批准提拔为副连长。靳开来在战场上带领尖刀排劈荆开路,为部队打开胜利的通道,扛着火箭筒横扫敌堡,最后为解决连队战友们难忍的饥渴而不顾个人得失,去砍甘蔗,表现是十分突出的。然而他牺牲之后,某些领导人不顾九连的强烈要求,坚持不给靳开来记功,并认为他为一捆甘蔗而死,破坏了所谓的纪律。这些始终未正式露面的人物代表着一种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只凭一己之好恶看人的错误思想。他们对爱憎分明、敢于斗争、为了胜利勇于献身的靳开来不仅不能按功行赏,反而嗤以鼻,认为他死得不值。
靳开来是正直坦率的好同志、是大义凛然的英雄。通过靳开来生前死后的表现及某些领导和群众对他截然不同的评价,《花环》揭示了官僚主义作风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矛盾。而某些领导人对赵蒙生的曲线调动大开绿灯,赵蒙生母亲吴爽四处活动却并没有人阻止,说明有那么一些人在迎合她,和她一起搞不正之风。
《花环》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军队内部的矛盾,而且通过吴爽母子与梁三喜一家的生活状况和政治表现,反映了某些高级干部与普通群众在生活水平上的悬殊,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对待革命事业的不同态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党群关系的问题:党的高级干部应当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
梁、赵两家都是革命家庭,两家的历史瓜葛体现了战争年代军民的鱼水深情。梁大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妇救会长、支前模范,她用乳汁养育了赵蒙生们,用小车支援了革命。她的亲人一个个为革命献身,她把这一切看作是对国家、对革命应尽的职责,不指望领导来表彰功 ,也不想有人来给他们报恩答谢。她不仅拒绝战士们为三喜还债,如数地退回了赵蒙生的汇款,还帮儿子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这一切在梁大娘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并不是什么壮举。
然而这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梁大娘一家克己负重、顾大体识大局,表现了华夏老区农民的纯朴善良和老区人民的觉悟,把蕴藏在劳动人民中的可贵精神通过靳开来及梁三喜、梁大娘的表现展示出来,与那位高级干部吴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爽是坐着部队特派的小轿车来到连部,梁大娘则是下了火车后步行四天才到达连队;梁大娘穿的是土布衣裳,在路上吃的是煎饼和咸萝卜,她与吴爽相比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可是更悬殊的是两人的思想:一个仍是宽厚朴实,对革命忠心耿耿,保持着华夏劳动妇女的本色和觉悟;另一个却成了高高在上的\\\贵妇\\\,为了把儿子调离参战部队,不仅四处活动,还把走后门的电话打到前沿指挥所。
电影毫不掩饰某些曾出生入死的高级干部在地位改变之后思想的变化落伍,也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当时农村的极端贫困,这些矛盾是尖锐的,也是严重的。
有了地位后,吴爽考虑个人利益太多,与梁大娘相比,思想境界之高下何等悬殊! 《花环》真实地反映生活,提出问题,牢牢握住党的先进与光明这个主导向,在揭露问题、引人思考的同时,使观众看到党和人民的力量,使观众们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花环》中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位卑英雄和大义凛然的雷军长始终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他们在电影中形成一股浩然正气,令歪风望而生畏。是他们的献身精神和身教言传使思想落伍的吴爽开始转变,也使赵蒙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电影《青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靳开来等同志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亲人,不向国家多索取一分一毫。我流着泪想,如果仅是期盼着军功章和丰厚的奖金,他们会那么勇敢地、那么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吗?如果没有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们是绝对不会扛枪上战场的!
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我并不是第一次看这部影片,但每次都感触颇深,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要求,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华夏的脊梁。”像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战士,不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脊梁吗?我们华夏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