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 医馆针灸引风波 医师被杀案困惑上
医馆血案起风云
大唐盛世,长安城内呈现出一片繁华喧嚣的景象。
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各类商品摆满货架,琳琅满目。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井画卷。
在京城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医馆——“回春堂”。
回春堂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尽显精致。
木质门窗选用的全是上等木材,悠悠地散发着淡雅的木香。
门口的两座石狮子,虽然历经了岁月的风吹雨打,但依旧威风凛凛地矗立在那里,默默见证着医馆的兴衰变迁。
走进医馆,只见药柜整齐地排列着,一格格抽屉上清晰地贴着各类药材的名称。
这些药材,有的来自遥远的西域,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漫长的跋涉才辗转来到此地;有的则采自大唐各地的深山老林。
浓郁的药香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中医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后堂是针灸室,各类针灸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在唐朝,针灸之术极为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其疗效信赖有加。
回春堂的针灸师陈鹤年,年纪大约四十岁左右。
在长安城中,他凭借精湛的医术早已声名远扬,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找他针灸治病。
他针法娴熟精妙,对人体经络穴位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曾经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在患者当中口碑极佳。
医馆的东家周福生,为人精明能干,在商业繁荣的唐朝,把医馆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深知信誉对于医馆的重要性,始终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使得回春堂在长安城内稳稳地站住了脚跟,生意十分兴隆。
这一天,医馆和往常一样忙碌,前来抓药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伙计们在柜台前忙得不可开交。
突然,针灸室里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
众人听到声音后,急忙赶了过去,只见陈鹤年倒在血泊之中,早已没了气息。
他的身旁,是他平日里从不离身的针包,里面的银针散落一地,有些还沾染着鲜血,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诡异的光芒。
医馆瞬间乱成了一团,周福生强自镇定下来,一面迅速派人前往京兆府报官——在唐朝,京兆府负责管理京城的治安等诸多事务;一面让伙计们守住现场,严禁任何人随意进出。
没过多久,官府的人就赶到了。为首的是经验丰富的捕头王捕头。
王捕头身着唐朝捕快服饰,腰佩长刀,目光如炬,犀利无比。
他仔细地查看了现场,发现陈鹤年是被人用利器刺中要害致死。
那针包看起来颇为凌乱,显然经历过一番激烈的挣扎。
随后,王捕头开始询问医馆里的众人。
周福生满脸悲戚,说道:“陈针灸师在我这医馆已经多年,医术高超,为人又和善,实在想不出究竟有谁会对他下此毒手。”
王捕头微微点头,操着一口地道的长安方言问道:“今日可曾有啥异常之人来过医馆?”
周福生思索了片刻,摇头说道:“并无特别之处,来医馆的都是些寻常病人。”
这时,王捕头注意到一旁放着一本病历,翻开一看,是一位名叫李大山的病人的。
病历上详细记录了他的病情以及陈鹤年为他制定的针灸治疗方案。
在唐朝,医馆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病历记录制度。王捕头当即命人去找来李大山。
李大山是个憨厚老实的中年汉子,见到官府的人,吓得浑身瑟瑟发抖。
王捕头问道:“你今日来找陈针灸师看病,可曾发现啥不对劲的地方?”
李大山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今日来扎针,陈针灸师看起来和平常没啥两样。扎完针后,我就去外面候着了,没听到啥动静。”
王捕头皱了皱眉头,心中觉得此事颇为蹊跷。
从现场的情形来看,很有可能是陈鹤年在给病人针灸时,突然遭遇了袭击。
难道是医疗事故引发的仇杀?又或者背后隐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
王捕头再次将目光投向周福生,问道:“这陈鹤年可有啥仇家?或者医馆内部是否存在啥矛盾?”
周福生犹豫了一下,说道:“陈鹤年为人一向低调,并未听闻他有啥仇家。只是……”
“只是什么?”王捕头追问道。
“只是我们医馆最近在一些药材的采购上,与另一家医馆‘济仁堂’产生了一些竞争,不知道会不会与此事有关。”周福生缓缓说道。
这济仁堂在长安城内也小有名气,一直将回春堂视为生意场上的强劲对手,两家医馆在药材采购、病客源等方面竞争激烈。
王捕头陷入了沉思,医疗事故、家族纷争、同行竞争,这一切都有可能是导致陈鹤年被杀的原因。
但目前线索极为有限,真相依旧如同被重重迷雾所笼罩,扑朔迷离。
就在这时,一个伙计匆匆跑了进来,说道:“捕头大人,我们在医馆后面的小巷里发现了一把带血的匕首。”
王捕头闻言,立刻起身前往查看。
那匕首刀刃锋利无比,刀柄上还残留着些许血迹,在日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森冷而又诡异的光。
王捕头小心翼翼地将匕首装入证物袋,心中暗自思忖,这极有可能就是凶器,若能从上面找到指纹或其他关键线索,或许就能揭开案件的真相。
回到医馆,王捕头决定对医馆里的每一个人进行更为细致的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
他从伙计们的口中得知,陈鹤年虽然医术高明,但在对待医学问题上极为执着,有时甚至会因为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与其他医生产生分歧。
不过,这些分歧都属于学术范畴,似乎不至于引发如此凶残的杀人案件。
在对医馆的账目进行检查时,王捕头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最近几个月,医馆的资金流动出现了异常,有几笔大额款项的去向不明。
周福生解释称,这是为了拓展医馆业务,与一些药材供应商进行的提前预付款项,但却拿不出足够的凭证。
在唐朝,商业交易极为注重契约凭证,这让王捕头对周福生产生了更深的怀疑,难道是财务问题引发了内部矛盾,进而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王捕头的手下对李大山的背景进行了深入调查。
李大山一直声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病患,但调查结果却显示,他在来医馆之前,曾与济仁堂的人有过频繁的接触。
这一发现让案件变得愈发复杂,难道李大山是被竞争对手收买,故意来医馆制造混乱,甚至杀害陈鹤年?
王捕头决定再次提审李大山。
面对王捕头犀利如刀的目光和确凿的证据,李大山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
他哭着交代,自己确实受了济仁堂的指使,来医馆捣乱。
但他只是按照吩咐在药柜里偷偷掺了一些假药,并没有杀害陈鹤年。
就在王捕头准备继续追问时,又一条新的线索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