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限将至
成婚之后,刘备这小日子可是过的很美。
现在可以说是家庭事业双丰收,放在后世的话,那也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五年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一八九年四月。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天下的黄巾军依旧是没有得到清除,
并且各地的山匪马贼纷纷举起了黄巾军的旗号,盘踞一方称王称霸。
大汉的天下越发的风雨飘摇,百姓的日子越发的难过。
可经过五年的治理,刘备治下的幽州却是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
百姓们安居乐业,幽州百业兴旺,前来此地的商贾络绎不绝。
刘备对于幽州的统治,犹如铁桶一般。
幽州民心军心经过五年时间,更是坚固无比。
他们只知道有刘备,不知道有天子。
放在别的皇帝的面前,手下出了这样的臣子,必定要狠狠打压才行。
可汉灵帝对于刘备的表现十分满意,非但没有半分的为难,
反而在洛阳朝堂之上,对刘备大加赞赏,责备那些官员无事生非,纷纷处置了。
这下朝堂上的大小官员都看出来了,刘备这么做是有皇帝支持,再没有人找刘备的麻烦了。
朝政日益腐败,洛阳的有识之士纷纷想尽办法离开洛阳。
位居宗正的刘焉,管理了三年皇亲国戚的事务,已经没有耐心。
他找了个机会面奏汉灵帝,说现在的刺史、太守都是行贿买官。
得到官位之后,想方设法盘剥百姓,招致百姓不满,朝廷已经失去了天下的民心。
要挽回民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些清廉有能力的官员到地方州郡担任要职,
用这个办法来镇守天下各州,安定天下百姓。
而他自己更是请命前往交州,担任交州牧为皇帝安抚百姓。
汉灵帝觉得刘焉的提议很不错,立刻批准了刘焉的建议。
之前卖官的时候,汉灵帝光想着搂钱了,根本不在乎买官人的德行,是否忠于朝廷。
官位发出去之后,尤其是地方的刺史和太守权力太大,已经不听朝廷的招呼了。
刘焉这个时候主动站出来为他分忧,自告奋勇的前去最偏远的地方,实在是让汉灵帝感到感动。
于是汉灵帝批准了刘焉的建议,将各地的刺史废除,设立州牧一职来制衡各地的太守。
刘焉提出建议有功,汉灵帝让他出任益州牧,前往益州平叛。
汉灵帝又在朝堂上看了一圈,选中了一些汉室宗亲。
他十分信任的刘备直接从幽州刺史改任幽州牧,继续治理幽州和并州边地。
风评不错的仁人君子刘虞则被汉灵帝安排到了冀州,以冀州牧的名义治理。
刘表荆州牧、刘岱兖州牧,刘繇扬州牧,他们纷纷离开洛阳前往各州。
在汉灵帝的一同安排之后,此时大汉十三州之中,就已经有了五州州牧为汉室宗亲。
或许在汉灵帝的内心之中,就算是大汉的天下破裂了,天下重现陷入到混乱之中,
依旧可以像两百年前,有一位汉室宗亲可以站出来,收拾大汉的天下。
安排好这一切,汉灵帝更是荒淫无度,原本虚弱的身体立刻垮了。
刚刚进入夏天的四月,汉灵帝便一病不起,经过御医的诊治也是无效,眼看着就要到了大限之日。
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原本还处于对峙阶段的何家和董家立刻矛盾尖锐。
董太后看着病床上的汉灵帝,心里也是着急。
倒不是着急汉灵帝的身体,她本身就不是灵帝的生母,只不过是养母而已。
两人之间没有那么多的感情,各种提防和算计也是不少。
每一次董太后去看望病中的汉灵帝,都会在他的耳边劝说他立皇子协为太子来继承皇位。
汉灵帝每一次要被说动的时候,何皇后都会及时出现在门口。
用一半哀求一半威胁的语气,提醒汉灵帝他们何家不会做事不顾。
已经病入膏肓的汉灵帝,脑子都已经不够用了。
这改立太子的事情,就一直这么拖着,直到拖到了四月十一日。
近来汉灵帝的病情极度危险,都是御医尽力挽回,才维持到今天。
董太后心里也是着急,她清楚再不让汉灵帝下决心改立太子的话,这汉灵帝恐怕说了就不算了。
她立刻招来了中常侍蹇硕,让他去劝说皇帝。
蹇硕也看出了皇帝活不了几天了,现在盘算着投靠何家董家一门。
现在董太后找到自己,要是自己把这个事情办成了,未来一定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蹇硕进到南宫嘉德殿,来到汉灵帝的床榻前。
“陛下醒来!”蹇硕轻轻唤醒汉灵帝。
病重的汉灵帝,用力睁开自己的眼睛。
“蹇硕,何·事啊?”
“陛下,何进等人图谋不轨,想要抢先推举皇子辩登上皇位!”
“什么!”这个消息让汉灵帝大吃一惊。
他一直不该立太子,忌惮的就是何家手里的兵权,不想刺激他们做出出轨的事情,自己好有一个安稳的善终。
现在自己信任的蹇硕,告诉自己何进要谋反,这让他气的浑身颤抖。
“陛下,若是要改立皇子协,就一定要除掉何进,以除后患!”
汉灵帝已经认定何进是个逆贼,心中就是要他去死。
“蹇硕,你有什么办法?”
“陛下,您可以宣何进进攻,我领兵埋伏在宫中必经之地,革杀何进!”
“去吧!”汉灵帝同意了蹇硕的建议。
在大将军府上的何进,很快就接到了召他入宫的旨意。
毫不知情的何进,大大咧咧一个人就要进宫面圣,都已经到了宫门口。
被司马潘隐拦住了,“大将军,现在不可进宫。”
何进被阻拦很不满,“为何?陛下着急见我!”
“大将军,这都是蹇硕的诡计,他要杀害大将军啊!”
何进听到这里,哪里还敢进宫,立刻命人掉头回转自己的府邸。
将自己身边的大臣都召集在一起商议对策。
“诸位,宦官意图谋杀本将军,本将军决议尽诛宦官,你们觉得怎么样?”
多数人等都是同意附和,只有一人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