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穿越魏晋南北朝,之乱世求生记 > 第十五章 宏渠

第十五章 宏渠

“大兄,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文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自从嘉陵江上岸以来,她感觉自己的骨头都快发霉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骑马。

文曜也认为他们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地盘,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于是便答应了文淑的要求。

起初,文曜只是把这件事当作文淑打发无聊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心想等她尝过苦头后,自然会知难而退。

他万万没想到,文淑竟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骑上马背,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根本无法下马。

刚开始时,她还摇摇晃晃,但好在文曜一直在旁边保护着,周围还有众多护卫严密注视,并未发生任何意外。

如今,文淑已经完全适应了骑马,甚至可以和文曜并肩骑行。

她好奇问道:“大兄,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

文曜不再隐瞒,笑着回答道:“再赶上半天的路程,我们就能到达宕渠!”

听到“宕渠”这个名字,文淑不禁念叨起来。

这个地方对她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让她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宕渠位属巴西,唯一有名的就是,成汉皇帝的出生地,现在虽说是武帝掌权的时代,这里怎么说也该是武帝现在掌控的实力范围之内。

自从八王之乱以来,各方势力早就蠢蠢欲动,特别是天高皇帝远的巴蜀之地。

这里物资丰硕,得益于地势优势,易守难攻,又富有天府之盛名。这巴蜀趁着八王之乱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文淑当时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隋唐之前几百年的历史也就草草了解。

三国后的这段历史,也就只是了解个大概的历史走向并没有仔细研读过。

要知道有今日,她不得熟读,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他们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在永嘉之乱前成功逃离出了洛阳。

“大兄,现在车巴蜀已经是李氏的天下,我们这么大动静会不会……”

文淑担心他们这一行人如此醒目,况且这李氏一族建立的成汉对这方面极其敏锐。

他们是流民成事,对这方面按理说比别人更为 忌惮。

“哦,你还了解这些”

文曜有些意外,按理说文淑闺阁女子想着的,不过是精致食物,华美的衣裳,西晋时候对女子并不算宽宥。

在古代社会中,识字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一种奢侈。

只有那些出身于官宦世家或家境富裕的女子才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学习认字和书写。

这些女性通常被聘请家庭教师来教导她们,但所学的知识范围相对较窄,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诗词、书法以及花卉、茶艺等文化领域。

相比之下,男性则更注重学习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他们的学业更为复杂且要求更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智慧。

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曹魏时期的才女辛宪英,她出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尤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不凡的见解。

文曜对此也只是淡然一笑,表示理解。他明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而芃芃作为一个特别的孩子,虽然心智发育有些特殊,但记忆力却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一般人。

此外,家中收藏的大量书籍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文曜整了整神色,继续说道:“我们这一脉啊,先祖仲翁在蜀地担任郡守时留下了支脉。

当年,先祖为了蜀地的教育和水利事业可谓是呕心沥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

尽管后来主脉那一支回到了庐江郡舒县,但仍有一些子弟选择留在这里,而我们这支便是其中之一。”

“这么多年来,虽然与庐江那一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毕竟巴蜀、洛阳一南一北相隔甚远。

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动荡不安,彼此间的联系逐渐减少。”

文淑听后,心中不禁感叹道:“文翁,仲翁……”

她明白,正是因为先辈们的努力和贡献,文家才得以在洛阳立足并发展壮大。

除了文付在学识上出众,在巴蜀郡这一带小有名气不说,更受当时益州一带推崇。

再加上祖上名望,所以能在洛阳城里谋得职。

要说祖上文翁,在西汉时候可是一代大儒,担任蜀地郡守期间,不仅仅在蜀地传播了中原文化,更是突破重重阻碍在蜀地创办了第一所官班学校。

让蜀地子弟入学,当地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提高学子的积极性,先祖更是亲自教学。

正因为有先祖的大力推行教育,让蜀地民得以教化。

文翁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巴蜀地区的传播与交流,还为巴蜀人民打开了一扇走向外界的天窗。

无论是好学的风气,还是经济发展,都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助力。

这或许就是文氏一族的后人能够在先辈离世后,仍未受到当地人排挤的原因吧。

提到此处,文淑不禁回忆起上学时期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官办学校“文翁石室”。

即使历经数千年,巴蜀人民始终没有忘却文翁为他们带来的福祉,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他们将“文翁石室”一直传承至今,已经兴办了数千年之久。

文淑未曾料到,自己竟有幸成为这位伟大人物的后裔。

“大兄,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会流落到这等偏远之地呢?”

身为文翁的后代,实在不应沦落至此。

“你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或许是回想起先辈们在过去几百年间,因战乱而辗转避乱的艰辛历程,文兄的声音充满感慨。

“先祖虽然对蜀地有恩,但到底时间久远,更何况所谓恩情人走茶凉,更何况我们这些隔离好几百年的子孙,先祖的恩泽对读书人来说有莫大的恩情,但对普通老百姓”

“特别是战乱时候,就连饭都吃不饱的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为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