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快穿:本大佬教渣渣们重新做人 > 第452章 我是始皇之女(十八)

第452章 我是始皇之女(十八)

百越那边一时半会用不上,北边匈奴一直是嬴政的心病。

这会的匈奴对汉族政权威胁其实不大。

之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灭了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依然在对匈奴之战中“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之后十来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城。

匈奴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其曲折不亚于中原的七国之战之后才在汉朝肆虐。

上一世,嬴政之所以执着于攻打匈奴。

一是因为战争机器必须发动,再就是为了河南地。

也就是河套地区。

蒙恬不负期望,轻松打下河南。

但问题是匈奴是游牧民族,擅长运动战,不敌则徙,导致秦朝的三十万大军被钉在河南。

赢了匈奴扩地七百里之后,既要派大军防守,还要修筑长城,建设直道,开通运输线。

还要迁移民过去进行耕种和放牧,这是一种无休止的投入。

反观秦与六国之战,每次胜利都能扩大耕地面积,夺取敌国粮食和财富。

征服当地人民,削弱敌人,从而壮大自身。

此消彼长,六国愈弱而秦国愈强。

打仗等于增加实力,这个等式在对战匈奴和百越的时候都不管用了。

这也是秦由邦国转为统一政权时存在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秦获得这么多人之后,按理应该更加富强才是,怎么反而被拖累?

这就要从秦的粮食产量说起。

七国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发展耕种不是一日之功。

以秦的粮食产量,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

这个问题之前被炎犀解决了大半,高产作物的出现极大缓解了秦的粮食短缺。

所以,炎犀把新式兵器优先给了蒙恬。

拿到河套地区后,俘虏的匈奴人照例该坑杀。

但炎犀建议蒙恬继续往北打,抓更多的匈奴人回来。

和嬴政讨论过之后,嬴政给蒙恬去信。

接到命令的蒙恬有点懵,这和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啊。

“陛下,战线拉长,恐粮草支援困难。匈奴奸狡,聚众易生事端。”

蒙恬觉得大量匈奴人聚在一起肯定要反抗,还得派兵看着他们。

“卿只管北击,粮草与俘虏交由公主处置。”

嬴政将这场仗交给了炎犀。

蒙恬收到第二封信的时候,炎犀已经到了边疆。

因为有了特别细致的地图,秦朝版图内的矿藏一览无余。

新开的铁矿、铜矿等人手急缺,这些匈奴正好补上。

比起服徭役的民夫,匈奴人自己走过去,途中随便吃点。

饿不死就行,饿死了也没事。

现在的匈奴还是部落联盟,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炎犀将不同部落的人打乱,由兵士送到全国各地不同的矿区。

每个矿区不过数十人,人数不足汉族的十分之一。

送到矿区后便让他们开矿,每顿只需吃半饱,也就维持不死。

有了炎犀的武器,蒙恬也不需要在边境放下三十万大军。

匈奴早就被打得不敢冒头,准备西迁。

多余的兵士炎犀就把他们派到矿区维护秩序。

等到这波匈奴人耗得差不多,暂时国内也就不缺矿了。

为了提高兵士的积极性,炎犀拿出活的匈奴人值一百金的奖励。

现在蒙恬带着大军整日在北边抓匈奴人。

经过之前一年的储备,粮草也足够。

等到炎犀离开的时候,匈奴几乎没有青壮年。

全被送到了矿区。

剩下些老弱病残在缓慢的西迁。

炎犀给了蒙恬更先进的训练军队之法,以及修长城的计划方案。

长城的修筑并没有那么紧急,有了炎犀的支持,蒙恬带着十万人足以支撑北疆防御。

剩下的二十万人在接受完训练后,被化整为零,派到其他需要的地方。

嬴政回咸阳许久,炎犀还不见回,甚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的腊祭,都是在边疆过的。

腊祭是秦朝最重要的节日,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春节,在农历的十月左右。

目的是庆祝丰收。

秦始皇三十年,这一年种植高产作物的耕地增加,故又是一年丰收。

差不多快到秦始皇三十年的年末,炎犀才回咸阳。

这一年,扶苏修好灵渠,也回了咸阳。

朝中不少大臣觉得扶苏功劳够了,提出立他为太子。

嬴政并没有同意,反倒是给炎犀的封号又加了两个字,神佑。

炎犀现在是镇国宸恩神佑西垂公主。

这下以王绾为首的大臣强烈反对。

大家一个去北边干活,一个在南边。

干得都是大事,凭啥只封女儿。

这个信号让大臣们有些忧虑。

去年丞相王绾和槐状都卸任丞相职务。

不同的是王绾回老家着书,再不管朝中之事。

槐状却有两个孙子在给西垂公主驾车。

如今的丞相是冯去疾和李斯。

其中,冯去疾几乎不就国事发出意见。

李斯是法家和皇帝的坚定支持者。

西垂公主看行事手段,偏向法家,却又将墨家拉出来立为靶子。

总之,这三个人都与扶苏立场相悖。

陛下此时都不封太子,莫非真打算放弃长子?

众所周知,弃长立幼,会造成政权更替时的不稳定。

众臣实在看不出那些皇子,还有谁可堪一用,没有人想到炎犀。

谏议大夫摩拳擦掌,出列进谏。

洋洋洒洒一大段,核心思想就是皇帝应早立太子。

儒家学说的支持者也纷纷站出来表示只有大公子扶苏可以做下一任皇帝。

这次炎犀没有说话,李斯站了出来。

作为丞相之一的他很有资格就此事发表意见。

上一世李斯就分封之事舌战群儒,这一世没赶上趟,高光留在了这。

李斯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分析扶苏不适合当皇帝。

他倒不怕得罪人。

或者说李斯是嬴政的心腹,他已经确定扶苏当不了这个继承人。

观嬴政父女行事,李斯的心里有个大胆的想法,虽然不敢说。

但他其实做好了准备,若哪天陛下提出,他该如何应对。

“陛下春秋鼎盛,何须此时立储。你急于此事,莫非有不臣之心?”

辩论最后停在李斯这里,再辩就不礼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