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加深文化交流

第二百八十八章 加深文化交流

萧泽带着大周皇帝的答复火速赶回北戎。一路上,他的心情犹如翻涌的波涛,既期待又忐忑。他知道这次合作的延续将对北戎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他回到圣京时,拓跋天宝和秦煜都在宫中等待他的汇报。

“萧泽,结果如何?”秦煜一见萧泽,立马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大周已决定继续与北戎合作。”萧泽微微一笑,心中大石落地,“这次合作不会中断。”

秦煜的心中稍感宽慰,但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不愿停留于资源的单一交换,心中早有打算。

“我想进一步加深与大周的合作,不应局限于物资交换。”他清晰而坚定地说道,“我提议开展双边人才交流活动。”

“人才交流?”闻言拓跋天宝眉头一挑,开口说道“你是说让北戎的年轻人去大周学习?你不是已经安排了么?”

“现在只不过是初步,陛下,臣准备把这个交流尺度加深!”

秦煜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开口说道:“我们可以让北戎的年轻人去大周学习先进的农业、水利等知识,同时欢迎大周的学子来北戎,了解我们的畜牧养殖技艺,唯有双方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可是这样一来,咱们怎么能保证北戎的人才不会流失?”

拓跋天宝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看向了秦煜开口说道:“朕是承认大周当下的体制更加优秀的,他们有着比我们北戎更加悠久的历史,更多的经验。”

“如果真的全面开放双方的交流,万一我北戎的好苗子都被大周给吸纳走了怎么办?而若是以契约强令束缚,那反而会更加失了民心啊!”

秦煜沉思片刻,回道:“陛下,我们可设立奖励机制,凡学成归来者,皆给予丰厚赏赐,许以高位,并且,我们挑选送去大周之人,可多选家中根基深厚者,他们心系北戎,不易流失。”

拓跋天宝听后,微微点头。“此计甚好。那具体之事,还需秦先生费心操办。”

秦煜领命而去,然而,这个提议刚从朝堂上出现,朝堂上立即掀起波澜,一位身材魁梧的老臣站起身,声音如雷:“华阳侯,这可是将北戎的机密和人才拱手送人啊!大周未必会真心对待我们,他们的心思难以揣测!”

“臣附议!”另一位官员紧随其后,眼中满是警惕,“北戎的独特技艺,岂能轻易示人?我们的良才,岂能为那大周弟子?”

面对朝堂上的反对声,秦煜毫不畏惧,他举起手来,试图平息这场争论。

“各位,若我们不与大周交流,如何能真正理解彼此的需求?大国想要延续,就如同那逆水行舟,不进步,就是退步!现在有这么好的快速提升我北戎国力的机会!咱们怎能因为那些条条框框的拘束就放弃呢?”

秦煜的一番话说完,朝堂上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华阳侯说得有理,我们总是害怕被大周算计,可若不尝试,永远只能落后。况且,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规则来保障自身权益。”

拓跋天宝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已有了决断,“朕觉得华阳侯的提议可行。不过,确实要防范风险。秦煜,这件事就交给你去细化方案,既要确保交流顺利,也要护住北戎根本。”

秦煜恭敬应下,心中暗自思忖,他知道,人才交流事宜不仅关乎北戎的未来,更关乎国之根本!

如果等北戎自己孵化出有能力顶替那些旧贵族的年轻人起码都要一两代人的时间,他等不起,可如果借助大周那边的力量的话,短则三四年,最多不过十年,他手下就可以有一批有能力,有朝气,有梦想的年轻人帮北戎做事了!

到时候,也就到了可以对八姓世家动手的契机了!

下朝之后,他开始精心筹备,选拔送往大周的子弟。每一个人都是品行端正且忠诚于北戎的青年,经过严格的考核与审查,确保他们能够承载北戎的希望。

在一间宽敞的议事厅内,秦煜与几位核心大臣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文书和资料。秦煜开口道:“诸位,我们必须确保这次人才交流的质量,除了个人品德,家庭背景也极为重要。只有那些心系北戎、根基稳固的家族,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

一位中年大臣点头赞同,接着说:“华阳侯所言极是,若是选拔那些出身寒微之人,难免会让他们心向大周,最终沦为他国之才。”

“而且,学习的内容也要精心挑选。”另一位年轻的官员插嘴道,“农业、水利等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必须确保他们学成归来能够为北戎发展贡献力量。”

“没错。”秦煜赞同地说,“而与大周的商议也要尽快落实,我们需要明确来北戎的学子选拔标准,确保他们适应我们的风俗与习惯。”

数日后,经过多方的努力,第一批交流人员终于敲定了行程。在北戎的送行仪式上,青年们个个满怀壮志,气氛热烈。

秦煜站在队伍前,语气庄重地说道:“你们是北戎的骄傲,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与未来。去大周学习,务必铭记自己的根本,归来后为北戎的振兴贡献力量!”

“我们定不负所托!”青年们齐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与此同时,在大周的另一边,学子们也在兴奋地准备前往北戎。“听说北戎的畜牧业十分独特,咱们可以学到不少知识。”一位学子兴奋地说道。

“还有他们的风俗文化,太值得一探究竟了。”另一位附和道。

初期的交流虽充满了期待,但小摩擦却不可避免。北戎的学子对于大周的严谨制度感到些许压迫,而大周的学子则对北戎的自由奔放感到困惑。一次,北戎的学子在课堂上表达对某个管理制度的质疑,立刻引起了大周老师的不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