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缘由
“前辈!前辈?”
“不好意思,《应劫九莲经》讲究真我本性,所以我教中弟子,即便修行有成,性格上也会很感性。”玉凌波解释道。
“呃,前辈真情流露,自无不对,我只是担心前辈伤了身子。至于前辈道法独到,天下修行法各有所长,我亦是长见识了。”吕温谦虚说道。
“小神医不见怪便好,我继续讲我与夫君的事吧。
那日,他囚禁了我。
虽然我肉体被缚,但我神魂强大,却是对他所做一切俱是知情的。
后来,有几次他解开了我的束缚,我苦口相劝他却全然不听,一心以为我是说风凉话。
他曾言我闻香教秘法应劫、炼魂、淬丹,神魂不灭寿可千载,躯体也不过是载魂之器;他修习巫蛊之术,那怕到了金丹,也只有三百寿,远低于仙道金丹,死时身魂皆腐,不得超脱。
如此不对等的情况,做道侣都是他高攀,更遑论下嫁与他,为他养育后代。
他料定我必有所图,或是借此情劫淬炼金丹。”
“那前辈是?”
“哼,他得的那古迹传承对我闻香教一知半解,只知我教以劫炼丹,却不知我教修行追求真我本性,行事随心随性。而且我嫁给夫君,除了他与我一起行医治病的缘分外,却还是另有前缘的。”
“前缘?”
“嗯,我教修法特殊,讲究缘法。我筑基时,师尊曾寻了一朵上品的玉莲花,为我寄托神魂。
师尊昧了我的神识与记忆,将玉莲花种在下泽节寨外的一座小山上,并派了一弟子看守。
不过师尊也下令:除非有人来采摘玉莲,否则那弟子并不能干扰玉莲的生长。
就这样,我便成为了一朵莲花,在蒙昧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星辰雨露。
直到七、八岁的钱异迁到了那里,那时钱异迁正当着蛊师的试药人。
他找到了玉莲花所在的那座山,并做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不过他没有采摘玉莲花的意思,看守者也只是在暗中观察着,并未显身阻止。
年轻的钱异迁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可是心中一直有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有一段时间,他靠着从泽节寨淘来的残破古书中的寓言故事,激励着自己。
他每次试完药回来,便会坐莲池旁,读着寓言、诉说着自己的志向、对未来的向往与准备。
那段时间,也是作为一朵玉莲花的我,意识、神魂增长最快的时候。
而当我神魂壮大到能冲破师尊封印的时候,师尊便来接我回了教中。
筑基完成,我的神魂修行突飞猛进,可是我半步金丹之时,钱异迁的身影总在我意识中闪现,而每次的突破金丹都会因此而失败。
师尊说我的劫数到了,让我下山修行,破劫之日,便是成就金丹之时。
我便自封了修为下了山,那时古疆大疫,我以为大疫便是我的劫,直到我又遇见了他。”
“医仙、蛊王的故事,我听清涟道友说过了。单以两位那时的情谊,可谓是神仙伴侣,羡煞旁人!”
玉凌波微微一笑,“既然小神医知道,我便直接说后面的事吧。
夫君囚禁于我,我却是小瞧了夫君从遗迹得到的东西,十二绝神碑一出,以我的神魂力量,竟也被封印严严实实,挣脱不得。
到了最后,事情的发展就完全失去了控制。
夫君变得越来越偏执,巫蛊之道本就偏门,他修行起来专求诡、奇、毒、绝,还培育出了同殒之蛊了,自带瘟灾。
夫君以自身寿命喂养同殒蛊,身体渐渐支撑不住,最后身死道消。
我被封印在祭台上,但是用神魂能感知到山洞里的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夫君逝去。
夫君死后,同殒蛊失去控制,但好在十二绝神碑封禁也有所松动,我便以神魂之力催动肉体散发异香,吸引同殒蛊,同殒蛊被我以肉身封印。
可惜过了数载,钱氏族人破开了封禁,找到了夫君遗物。
从夫君的遗物中,找到了控制十二绝神碑和炼制同殒蛊的方法。
钱氏五老如获至宝,在探得同殒蛊能食他人寿命助己延寿,而十二绝神碑阵,能催生我的肉身做为蛊虫食物后,便开始大肆培养同殒蛊。”
“以钱氏五老的能力,前辈想逃,他们应该阻止不了吧?”
“我自然可以逃脱,只是我逃脱了,古疆难免一场大劫,而且此劫由我与钱郎所造,我怎可置身事外。
我以血肉喂养过同殒蛊,这种蛊虫极为特殊,古疆能虚实转换的蛊虫不少。
可这同殒蛊不仅能转换虚实,更能穿梭虚空,跨跃到不知名的界域。”
“嗯,为何我拘禁同殒蛊时,未发现它们这种能力?”
“这却是我取了个巧,在以自身血肉喂养蛊虫时,将钱郎死后的劫气加持到蛊虫身上。同殒蛊身上瘟疫劫气加强了,却失去了穿梭虚空的能力。”
“唉!”解释完的玉凌波轻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落寞。
“如今灾劫化解,前辈该轻松才是。至于钱前辈一时糊涂,所幸有前辈力挽狂澜,未酿成大祸,你也不必过度自责。”
“本是我们惹的祸,却让小神医遭劫,到头来,还要小神医来安慰我,妾身惭愧!”
“无妨,无妨,若是前辈过意不去,不若传些医术给我,医仙之名,我是仰慕已久。”
“小神医想学,这不过小事一桩罢了。不过我还要照料钱氏幼儿,只能隔着两三天来传授一次。”
“钱氏幼儿?”
“嗯,钱氏之人上了十六岁,尽皆养那同殒蛊,十六岁以下的却只蕴养蛊卵。
他们的长辈自是罪无可赦,但是幼儿无辜,也并不知晓养蛊之事。
我便跟温夫子招人在莲仙寨数里之外,又建了个寨子,养育他们。
前些时日,我将他们体内蛊卵取出,但是发现他们抵抗病疫的能力太弱,却是要长期调养。”
“唉,前辈医者仁心,吾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