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学术争鸣(上)
迁陵秦牍研究院,三楼聚贤堂,高朋满座,众宾喧哗,学术研讨会不同于其它听报告的会,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纷纷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周明祥作为此次会议召集人,顺理成章担任主持人,按照程序,周明祥致欢迎词和开幕词,拿着稿子一字一句、有模有样地如复读机般读出来。虽然他声调高昂,念到关键处声情并茂,可台下部分听众仍难免昏昏欲睡。
聚贤堂内学者专家围绕圆桌找到自己名牌的位置,人人都准备了一篇关于迁陵秦牍的学术论文。大家欢聚一堂,交流学术心得。周明祥的例行发言结束后,进入学者介绍自我研究成果的环节。
李凤林作为院内保安,站在聚贤堂门口确保会议安全,他读书不多,当然不知里面这些人在讨论什么,不过他知道这些学者是很了不起的,专门研究古朴深奥的迁陵秦牍。在李凤林内心深处,他觉得学者比起一本正经的官吏可爱多了。站岗间隙,偶尔他也会偷偷瞧一眼顾小婕,瞧完之后便很快低头,让帽檐最大化遮住脸庞。
李凤林呆呆地站着值班,只听见这些学者一一发言,有说秦陵秦牍对研究秦汉基层政权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有说迁陵秦牍对秦朝边远地区邮驿路线有很大研究价值的,有说迁陵秦牍对秦朝中医药研究有宝贵借鉴意义的,有说迁陵秦牍对秦朝基础数学普及研究提供实物佐证的,还有说迁陵秦牍对秦朝文书制度提供了直观材料的等等。
李凤林当然不知这些话的意思,只见这些学者一一上台发言,每人三到五分钟,有的直接用言语表达,有的借助电子投影设备,还有的索性给在座每位学者发放一份论文打印件。
赵老师作为东道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他提供的论文题目是《迁陵秦牍研究综述》,详细介绍了迁陵秦牍的研究历程,囊括了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迁陵秦牍的研究情况。
轮到黄教授上台发言,黄教授缓缓道:“各位同仁,今天我提供的论文题目是《论秦朝郡县制度的运作机制——以‘洞庭以邮行迁陵牍’为例》,请大家批评指正。”
坐在台下的赵老师听了黄教授的论文题目,身体不由得一颤,欲言又止。
黄教授看见赵老师的神情,微微一笑,继续道:“各位同仁,众所周知,秦朝立国采用的是郡县制,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朝堂上让大臣争论,分析郡县制和封国制的优劣得所,结果群臣倒向一边,赞同封国制,唯独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始皇帝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他当即乾纲独断,决定采用郡县制,将地方绝大多数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古代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这一决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台下众人都聚精会神地聆听黄教授的发言,就连站在门口的李凤林也被黄教授充满磁性的发言所吸引。
黄教授顿了顿,喝了一口茶水,继续道:“古往今来,研究秦朝郡县制的学者比比皆是,成果丰硕。不过,大部分人都是从宏观角度来解析,站在秦朝统一的大背景下,对整个秦朝的郡县制做综合叙述,很少有人从个体由小见大、自下而上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幸喜迁陵秦牍出土了一枚‘洞庭以邮行迁陵牍’,这既是一枚邮驿牍,也是一枚秦朝郡县两级之间往来的实物,从洞庭郡到迁陵县,由上而下两地交流,秦朝正是这样一级一级将皇帝意志贯彻落实在全国各地的。”
台下众人听到这里有的点点头,有的闭眼沉思,还有的微微摇头不以为然。
黄教授接着道:“所以,我以这枚秦牍为例,具体阐述秦朝郡县运作机制,从文书制度、军事控制、人口迁徙等方面论证洞庭郡和迁陵县的上下级关系,证明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把控异常严格,放在整部古代史里同样意义重大。这就是我写作这篇小文的目的,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黄教授话刚说完,台下来自米国的托马斯教授站起身鼓掌,说道:“黄先生,我对您这篇论文很感兴趣,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向您当面请教。”
黄宇教授笑道:“请教二字,何以克当,探讨学术,正是我辈分内之事,我很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一起探讨交流。”
此时,赵老师突然站起身来,叫道:“老黄啊,我看你的论文题目不怎么高明啊,换一个如何?不如改为秦朝迁陵县的农业研究吧,或是转为你的老本行考古方面,探讨一下迁陵古城的规制如何?”
黄教授笑了笑道:“老赵,我这个题目立意深远,从洞庭郡到迁陵县,这个研究做好了,对我们理解大秦帝国的基层运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啊。”
赵老师嗫嚅道:“老黄,为何你一定要坚持这个题目,莫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