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极致手段
九十年代,不同于后世房地产大开发的井喷时代。
再过十年,地方上都能依靠卖地获取大额收入,从而加快基建步伐。
而这年代下,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几个方面。
第一是自有国企。
第二就是企业税收。
第三就是一个农业税跟个人所得税。
国企就不说了,除了一些完全垄断的产业,其它在各种私有经济的冲击下,利润都是微乎其微。
至于企业税收,九二年后,私人企业才是真正被获得承认的个体经济。
也是从这开始,个体企业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然也提供不了太多财政收入。
至于农业税,06年就全面取消了。
基于以上几点就会发现,九八年房地产改革之前,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一些经济发展特别快的区域,其它都是极少的。
能维持住基本的盈亏平衡,不找上面要救济,都算不错了。
这也是陈平提出拿三十亿搞基建,引起陆明军如此大反应的主要原因。
你就先不说这三十亿砸下去,足以让凤岗彻底的改头换面,就是这三十亿带来的附加值,也是对北县,对益市的一剂强心针。
很简单的,你要一次性造这么多房子,红砖不能缺吧。
砖窑厂大部分乡镇都有,这等于是一举带动全县砖窑产业。
另外,黄沙,水泥,钢筋,预制板也是不可或缺吧!
这三十亿砸下去,同样能把这些产业带飞。
还有关键一点就是,三十一村同时开建,需要的各种施工队包含建筑工,水泥匠等真要在一年内全部完成。
那一个村,至少得一万人。
凤岗三十几个村加起来,那少说也能创造三十多万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
这么多人全部生活在凤岗,吃饭,娱乐等,带动的又是一大片。
可以这么说,凤岗真要把这三十多亿砸下去,它所解决的,那就不仅仅只是凤岗改头换面的事。
还有拉动整个北县经济大发展,同时,还能将北县的失业率,一举降到全市最低。
这可是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的一项重要指标。
下岗潮,不就是这年代的名词嘛。
三十多亿啊,带来的连锁反应太大了。
这都等同于拉着整个北县在狂飙了,顺带还把益市朝前推了一截。
当然,在陈平的概念里,他想要的,不过就是快速改变整个凤岗落后的经济局面罢了。
不把外面的产业引进来,凤岗的地,就是一文不值。
没有好的基建设施,那些厂子来了,也仅仅只会是增加一些产业链最低端的代加工业。
至于中上游的那些产业,人家压根就不可能放在这么一个贫困之地。
这也是他迫不及待花三十亿让凤岗改头换面的主要原因。
工业不兴,地方不富。
农业不兴,农村不富。
而真正最快让农民富起来的方法,其实就是最简单暴力的一个拆字。
这点可以参考广东那些富裕村。
要想让凤岗的拆字值钱,那就必须全面调整凤岗的经济结构。
他不止是要做服贸的代加工业,还要参与上游的批发,零售,设计等一系列能提高凤岗人收入的产业。
简单一点说就是,他要用现在的钱,来让凤岗未来的地,变成真正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