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防止中山王犯糊涂
见她不说话,霍英的表情越发严肃:“办案需要证据,证明清白也需要,如今的种种证据都表明王府不清白,即便不能定案,也得上报皇上,至于王府如何申辩自证那也是后事,公子与其和我强调王府清白,不如细想想如何申辩,皇上为此事大发雷霆,容不得一些推三阻四的借口来做拖延。”
宋沅听明白了,如今就看王府有没有能力证明没做过这件事,但是就连霍英都说指向王府的证据充足,那就说明想要翻案难上加难。
宋沅被为难住了,霍英说的太肯定,以至于她自己都开始相信事情真的是中山王派人干的,但她很清楚自己不能这么想,她的猜测不会出错的,那两人刻意的交谈存在太多问题了,疑点重重,她有些后悔那日没能留下几个杀手自己来审。
她还是应该写信详细的告诉中山王京兆的事才行。
宋沅急忙回屋,她将事情一五一十说的清清楚楚,着重强调廷尉府如今的证据对王府十分不利,让中山王务必要提前琢磨怎么证明清白,听霍英的意思,也就一两日的功夫他就要将查到的线索上报太康帝了,到时候太康帝肯定会龙颜大怒,王府申辩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所以万万要准备妥当。
洋洋洒洒写完书信,宋沅却怎么也不放心,她太了解中山王了,他惯会使用苦肉计来证明自己的忠心和清白,可这次的事已经不是苦肉计就能解决的了。
行刺皇孙,嫁祸东宫,这是想要蒙蔽圣上行废储之举的大事,不是先前你阴我一下我阴你一下的小打小闹了,所以中山王那一套根本行不通,而且很有可能会让他走上造反的极端。
一旦造反,便是乱臣贼子,太子不废,得位不正,到时候散步各地的皇族焉能坐以待毙?一个勤王之命就能对他们群起而攻之,这后果不是他们可以承担得起的。
再三思索之下,宋沅给宋淳送去了一模一样的书信,在她心里,大哥任何时候都很靠得住,比亲爹靠得住的多,她不期盼宋淳能够赶回来,只求他能劝住中山王,让他务必三思别走错了路才好。
将书信交给侍卫,宋沅再三强调一定要尽快送达,侍卫也不敢耽搁,立马就出发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宫里每天都会安排人来探望,她就得把养伤的戏做足,否则让人抓住她假装受伤的把柄,就更加牵扯不清楚了。
霍英很快就将查到的证据送上了太康帝的案头,东宫是被诬陷的成为不争的事实,王府被抬上了风口浪尖,廷尉府找的那些证据将整个案子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的明明白白,容不得任何人抵赖。
案子很完美,证据很充足,完美的如同书本里的故事一样,所有的漏洞都被完美的填补了。
事情发展的极快,中山王又远在中山,想要申辩难上加难,宋沅到是在,可她受了重伤,虽然休养几天后精神已经很不错了,但没人把申辩的希望放在她身上,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她被中山王抛弃了,所以她的话不可信。
或同情,或轻视,都没人在这个时候要求她出面。
替中山王申辩的官员到是有,但不多,毕竟铁证如山,所有找不到证据的申辩都是空口白话,没有人会相信人品,而且中山王的品性也实在不值得信任,在朝臣心里,他与太子的卑鄙不相上下。
太华殿里,太康帝将霍英送上来的奏疏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他窝在龙椅上,肩膀也垮塌了下去,往日强撑着的精神头都快没了,垂着眼,满是失落。
常德十分不忍心,小心翼翼的将热茶放下,还未站定,就听他嗓音混浊低哑的开口:“原以为他只是自私刻薄,没想到还蠢,整个西北都由他说了算了,竟然还生出这样的心思,这样刻意的陷害,直白的像个拦路抢劫的山匪,他是不是认为这是给朕制造机会。”
常德不敢插话,这次的事,王府的确过分了一些,中山王只需再耐心等等,废储的诏书早已经写好撞在描金匣子里了,何必急在一时呢?
“他这是等不及了,觉得朕活的太久挡路碍事了,明知朕重用宋沅就是为了少留遗憾,他却能做出对亲生儿子下手的事,存心斩断朕的心劲,算计着让朕废太子,好让他名正言顺的继位,咳咳咳...”太康帝猛咳不止。
常德赶紧替他顺气:“九公子无事,皇上的心劲还在这呢,而且,霍大人不是也说了,虽然证据充分,但总要给王爷申辩的机会。”
“他嘴里何时有句实话啊?满腹心思弯弯转转,若非朕强权在握,只怕早就压不住他了,他是连亲儿子都处处防备的人,焉能信他一字半语?此时申辩,必然也是想用苦肉计搏朕心软罢了。”太康帝的失望难以言表。
常德沉默了,太康帝看不上太子是摆在明面上的,排挤打压从来都不隐晦,虽然他对中山王却冷眼嘲讽责备重罚,但好处是实打实的给的,奈何中山王实在太不争气了。
“太子呢?”
常德不紧不慢的开口:“太子殿下已经病了数日,听说昨天夜里高烧了一整夜,用早膳的时候方才安睡过去。”
太康帝沉默了许久:“传旨,无圣旨诏令,大军不得调动,召中山王速速来京,传旨几位亲王一并来京觐见。”
他太了解中山王了,也太了解太子了,太子病的太是时候了,若是让那些所谓的耳目把京兆城里杂七杂八的消息传出去,只怕中山王会犯糊涂,他绝对不能给中山王犯糊涂的机会。
如今,他尚在人世的儿子只有太子和中山王两人,他们俩的儿子也是孙辈中最优秀的,他打压手足兄弟的后代几十年,绝对不能在权位交接的时候出现任何差错。
一旦中山王糊涂造反,皇族就能以勤王的名义铲除中山王,没了中山王,太子再怎么得人心,这种局面下,他也得让步,这不是太康帝想看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