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显眼包
皇上已然年近四十,却风采奕奕,看惯了天下的兴衰,眼中尽是对人的审视。
帝隐作为摄政王,这些年来没少辅佐这位皇兄。
自古以来,诸多皇帝都很是担忧自家的位置被抢走,尤其是像摄政王这样的角色,权势地位颇高,更是过去许多帝王的眼中钉。
可是自己这位皇兄不一样,巴不得将天下所有的杂事都交给帝隐去做。
一来帝隐毫无夺权之心,二来帝隐这人不讲情面心狠手辣,朝中的大臣们虽然有意靠近,却还是不敢轻易的和他套近乎。
毕竟,一句话说不对,下一个没命的没准就是他们。
帝隐心中冷嗤,倘若他们心中真的有黎民百姓,又何必在他面前胆战心惊?左不过就是一个心里有鬼。
帝隐这样的脾气,皇上也没少领教。
只是现下,叫帝隐心中不快的,是那双对陆绾绾的到来充满期盼的眼睛。
四十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皇上那精气神儿正足着,听闻前些日子还新纳了江南知州的女儿作为妃子。
这样的情形,让帝隐警惕起来。
这时,李公公喊了一句:“请陆将军之女陆绾绾上殿!”
声音洪亮极了。
陆绾绾站在门外,微微愣了一晌,紧接着整理好了衣裙,十分端庄的进门。
途中路过几个守门的小太监,正在窃窃私语,她听了一耳朵,倒也听出点东西来。
“这陆将军的女儿,是我们大夏第一个登上早朝的女子。”
“可不是,听闻陆大小姐可不是一般人,不过我倒也想不出,陆小姐能有什么本事?”
“哎?休要说这种话,谁说女子不如男?当年太后可也是骁勇善战的女子,曾经跟着先皇南征北战的,这才拿下了江山。”
“太后这等奇女子,现在是少有了,唉,也不知太后的病何时能好起来。”
陆绾绾眉心微微皱起,听着这句话,心中倒也是清明了许多。
看来这位太后娘娘病的不轻。
眼下进宫来,稍有差池便是一场“回门宴”,陆绾绾想着,虽然没见过太后,但是听见太监们都在拥护她,应当不会是很刁钻的人。
很快,陆绾绾入殿。
诸位大臣们都不好去直视一名未出阁的女子,纷纷别过头去,或者小心翼翼的偷瞄。
这其中不乏有胆子大的,直勾勾的看着陆绾绾,还没开始感叹将军府嫡女的绰约之姿,便察觉出一道凌厉的目光直勾勾的射过来。
那人探头一瞧,正好对上帝隐虎视眈眈的眼神,宛如猎豹,似乎下一秒救能冲上来把人撕碎。
他只好讪讪回头。
陆绾绾行礼叩首,声音清甜洪亮,“臣女陆绾绾,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很是受用。
心中也有几分疑惑,不是说,这丫头行为乖张,做事不按常理么?
眼下瞧着,似乎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不过就是多了几分美貌。
“起来吧,抬起头,让朕瞧瞧你。”
陆绾绾咬牙,眸中闪过一抹精光,缓缓抬头。
皇上露出了一脸的惊艳,连带着能看到她模样的大臣们,也忍不住在心里暗自感叹。
帝隐原本就暗的双眸,此时更深了。
这时,皇上悠然开口:“朕早就听闻,将军府的嫡女乃是贵女之中的佼佼者,与众不同,今日一瞧,倒也真的是与旁人有很大差异啊。”
陆绾绾自然是不同的,她常年修道,骨子里带着一股云淡风轻的韧劲。
再加上只是单单瞧一眼,便能看出这人的面相运势,为了不引起麻烦,她时长将到了嘴边的话憋回去,所以显得更加清冷高傲。
然而偏偏长了一张无辜脸,叫人瞧着,很是不同。
陆言被夸的有面,急忙站出来,说道:“回皇上,小女自幼在山上长大,很多规矩还不懂,经常会冒犯了别人,所以这与众不同,便是在此了。”
“哦?”皇上笑了笑,“可是朕瞧着,她倒是懂事的很,陆将军多虑了,这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朕见惯了恪守立讯的人,这当真是叫人眼前一亮。”
此话一出,不仅是帝隐心中起疑,就连旁边的大臣们心里也开始犯嘀咕,皇上……该不会是想纳陆绾绾进后宫吧?
再回头去看,那当事人陆绾绾好像什么都没发现一般,脸上依旧是波澜不惊。
“好了,刘丞相,你对江南水患之事如何看?”
话锋一转,到了正经事上。
刘丞相忙收起对儿媳妇丢了的担忧,站出来一步,拱手到了皇上面前,表示:“圣上,这江南水患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先皇创立大夏之前,江南那边就时常有百姓怨声载道,我们现下派人去赈灾,怕是赈的了一时,赈不了一世啊。”
陆绾绾还沉浸在帝王之相中。
过去只是在道术典籍里看到过对帝王之相的描写,自己却从未亲眼见过。
现下看到了坐在高堂之上的皇帝,不禁感慨真是开了眼了。
印堂饱满,双眼囧囧有神,眉宇之间带着气场,这简直就是天定的帝王。
不得不说,这个皇上的面相是极好的,不过从他微微上扬的眼角可以看出,皇上这人即便精明,却还是有很多疑心。
不过转念一想,这世上的帝王,似乎没有几个是没有疑心病的。
陆绾绾刚琢磨完,就听见水患二字,水患?什么水患?
这时,皇上再次开口:“确也是如此,需得想个法子永绝后患才是,众爱卿可有好的计策?”
台下鸦雀无声。
陆绾绾一身粉色的罗裙,站在一群大臣之中,忽然想到了一个现代的词--显眼包。
她可太显眼了。
这时,拥护太子一党的人出来,忙上奏道:“圣上,微臣觉得,这水患说白了还是水,我们是否要加宽河道,将水域面积扩大?这样一来,便有足够的地方存水,江南的百姓们也不至于淹了粮食啊!”
“微臣觉得,李大人说的有道理,不过这加宽河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们现在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愿意做这等辛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