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张子布告别舒县,隐秘信往发芍陂
黄盖放下手中的酒樽,目光诚挚地看向张昭,声音浑厚而有力:“先生远道而来,舟车劳顿,尚未歇息片刻,便要连夜赶回营中,实在辛苦。不如先在此休整一日,待夜晚再行回营不迟。一来可养精蓄锐,二来也可与诸位多商议些细节。”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先生为江东大业奔波劳碌,盖心中甚是不忍。今日既然已定下计策,倒也不必急于一时。况且,先生若在此稍作停留,也可与伯符、公瑾多叙叙话,彼此互通有无。”
周瑜闻言,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黄老将军今日倒是体贴得很,莫非是酒意上头,心生怜惜了?”
黄盖哈哈一笑,豪迈地摆了摆手:“公瑾莫要取笑老夫!先生之才,盖心服口服,今日所言皆是肺腑之言。先生若能稍作休整,于我军亦是好事。”
孙策此时也站起身来,眉宇间战意未减,但语气却多了几分关切:“黄老将军所言极是。先生一路奔波,确实辛苦。不如在此稍作歇息,待夜晚再行回营。况且,先生若在此,我等也可多请教些军务。”
张昭闻言,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厅内众人:“诸位将军如此关心,昭心中感激。既然如此,昭便恭敬不如从命,在此稍作休整,待夜晚再行回营。”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案几,语气沉稳:“不过,军情紧急,昭虽在此休整,但心中仍不敢有丝毫懈怠。诸位若有任何疑问或需商议之事,尽管直言,昭必当尽心竭力。”
黄盖闻言,抚掌笑道:“先生果然高义!既然如此,老夫便再敬先生一杯,以表敬意!”他说罢,抓起案上酒樽,豪迈地一饮而尽。
厅内众人见状,皆是笑意盈盈,气氛一时轻松了许多。
秋风穿堂而过,卷起案上散落的军报,烛光摇曳间,几人的身影在地图上投下长长的影子。窗外,铅灰色的云层渐渐堆积,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
……
夜幕如墨,浓稠地倾泻而下,将整个舒县紧紧包裹。城中的灯火星星点点,在沉沉夜色中闪烁摇曳,宛如夜空中散落的星辰。秋风裹挟着丝丝寒意,呼啸着穿过街巷,吹得路边的树叶沙沙作响,好似在低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事。
张昭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外披黑色披风,身姿挺拔地站在舒县的城门口。后,一队士卒骑着骏马,整齐排列,马蹄不时刨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寂静。
黄盖、周瑜、孙策等人快步来到城门口,为张昭送行。黄盖满脸关切,大步上前,紧紧握住张昭的手:“先生此去,一路保重!营中若有任何需要,只管派人来报,我等必定全力相助!”
张昭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感激之色:“多谢将军挂念。昭定当不负所托。”
周瑜走上前来:“先生才智过人,此去定能顺利完成任务。只是这夜路难行,还望先生多加小心。”
张昭拱手回礼:“有公瑾这番叮嘱,昭心中踏实不少。待我回营后,定会与诸位保持联络。”
说罢,张昭翻身上马,手中缰绳一紧,骏马长嘶一声,前蹄扬起。他再次转身,朝着黄盖等人抱拳行礼:“诸位,就此别过!”
随后,一挥马鞭,带着士卒们缓缓出城。马蹄声在寂静的夜色中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马蹄声在寂静的夜色里时疾时缓,仿佛是敲在夜幕上的鼓点。张昭骑在马上,目光如炬,紧盯前方。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吹起他的披风,猎猎作响。身旁的士卒们个个神情专注,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经过漫长的跋涉,远处营地的轮廓终于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张昭轻轻吁了口气,紧绷的神经微微放松。当他们靠近营地时,辕门处的哨兵立刻警觉起来,厉声喝问:“来者何人!”
“是我。”张昭扬声回应,声音沉稳有力。
哨兵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武器,恭敬行礼:“先生回来了!”随后,迅速打开辕门,迎他们入营。
营地里,火把熊熊燃烧,照亮了四周。副将早已听闻消息,带着一众亲兵匆匆赶来。他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先生!营中一切安好,末将不负所托!”
张昭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将副将扶起:“辛苦你了。这两日我不在时,营中可有异常情况?”
副将站起身,神情严肃地回道:“回先生,一切正常,并未发现敌军踪迹。”
张昭微微点头,目光扫过营中的士卒,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心中甚是欣慰。他拍了拍副将的肩膀:“做得好。继续保持警惕,不可有丝毫懈怠。”
说罢,张昭在副将的陪同下,朝着自己的营帐走去。营帐内,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他解下披风,放在一旁,目光落在那张摊开的牛皮地图上。地图上,用朱砂笔标记的各种符号。
张昭缓缓坐下,提起笔伏案疾书,笔尖在绢帛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案几上摆着一盏铜灯,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修长。
帐外,秋风掠过山丘,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飘落在营帐的帘幕上。远处,隐约传来战马的嘶鸣和士卒的低语声,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张昭终于搁下笔,将写好的信仔细卷好。他抬眸望向帐外,秋风依旧肆虐,那片被风吹起的枯叶不知何时已悄然飘落。
“来人!”张昭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营帐内回荡。
不多时,一名亲兵掀开帐帘,快步走进来,单膝跪地,朗声道:“先生,有何吩咐?”
张昭站起身,手持那封密信,缓缓走到亲兵面前,目光如炬,直视着他的眼睛,语气凝重地说道:“此去芍陂,汝务必小心谨慎。此信关系重大,定要亲手交到诸葛子瑜先生手中,万万不可出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