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我还能写!
听说皇帝要将自己的弟弟靖安王立为继承人,群臣坐不住了。
礼部官员率先站出来。
他们大部分持反对意见,认为皇帝让亲弟弟继承皇位有违礼法,建议他从宗室幼子中选择品行较好的一位进行培养。
“如此既可安天下之心,又可保社稷之稳。既合礼法,又顺民心,实乃万全之策!”
“臣愚钝,所言皆出于衷心,望陛下三思。若圣上心意已决,臣自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以保江山永固!”
皇帝点头:“嗯。”
即便没了实权,晏存这个宰相依旧是百官之首。
他站在最前排的一角,瞧一眼站出来的几位礼部官员,又借林小暖的视线分析皇帝的表情。
【他看着那些官员的脑袋,在思考什么。】
晏存心道,哦,这是在等其他声音。
很快便有另外一个声音站出来反驳。
此人先夸赞皇帝此举圣明,紧接着出言刺挠礼部,说他们迂腐不够变通。
“礼法虽为治国之本,然时移世易,当以变通为要。亲王乃圣上手足,血脉相连,德才兼备。立亲王为储,既可保皇室血脉纯正,又可避免外戚或权臣干政之患。如此,则朝局稳定,天下安宁,圣上亦可高枕无忧啊!”
“圣上此举,正是顺应时势,不拘泥于古礼,实为开明之举!”
晏存听完,保持着垂头的意识,视线往那人身上瞥了几眼,心中有了计较。
善。
此人可用。
然,皇帝不语,继续做思考状。
殿中官员轻声交头接耳一番,又有人站出来表态。
言辞凿凿,其心昭昭。
“圣上欲立亲王为储,此乃国之大事!臣以为,此正为革新旧制、开创盛世之良机!”
“圣上可借此机会广征民意,使万民皆知此举乃为社稷计,非为私情。如此,则天下归心,江山永固。臣以为,当以民心为本,以社稷为重,方能开创万世之太平!”
“也可广纳宗室贤才,乃至天下英才!设立储君之选,不拘一格,如此,既可避免宗室纷争,又可为国家选拔真正有德有才之君!此乃长治久安之策,亦为天下苍生之福!”
“无论圣上最终作何决定,臣皆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推动朝政革新,共保社稷之安!臣恳请圣上,早定大计,以安民心!”
晏存心中微微一跳。
这番言论未免太过激进。
果然,此人话落,百官皆惊。
不光此前出言表态那些人满眼讶然,其余看热闹的官员也瞪圆了眼看向他。
这么个节骨眼儿上提出这种想法,简直是相当于劝皇帝把江山拱手让人!
不愧是改革派,都不怕掉脑袋的!
一片嗡然中,有几人出列下跪,高声附和。
“臣等恳请圣上推动朝政革新,共保社稷之安!”
“早定大计,以安民心!”
哗然的人群突然不约而同住嘴息声。
殿中针落可闻。
一片死寂中,皇帝点名晏存。
“宰相,此事,你怎么看?”
晏存慢吞吞站出来,温声表明自己的立场。
“陛下欲立亲王为储,此乃国之大事,臣不敢妄议,然职责所在,谨以微言供陛下参详。”
皇帝仔细看了他一会儿,点头道:“嗯,你说。”
将此前听来的各种观点稍作修改,晏存不疾不徐地陈述看法。
“其一,立储之事,关乎国本。陛下圣明,天下共仰,然储位之定,牵动社稷,臣以为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其二,礼法乃治国之本,不可轻废。不因一时之需而废礼法,恐损皇室威严,动摇天下人心。”
“只是,礼法虽重,时势亦需兼顾。”
“若陛下决意立亲王为储,臣以为当以礼法为基,辅以时势之需,务必使朝野上下皆能信服。如此,则社稷可稳,天下可安。”
“立亲王为储,虽可保皇室血脉,然亦需权衡朝野之议,以免引发纷争。臣以为陛下应广纳群言,详加斟酌,务求名正言顺,以安天下之心。”
调整监控视角,林小暖看见许多人在悄悄宿主翻白眼。
包括将宿主的权力架空了的六位阁老。
晏存这话,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好似表了态,又好似只是顺着皇帝的想法来。
圆滑得很!
皇帝现在是面瘫状态,表情一直不怎么好看。
除了眼神变化,看不出多余的想法。
即便如此,林小暖也看出他现在心情不佳。
皇帝眼珠子里都是带着火光的笑意,最后用自己那不太受控制的手拍板。
“此事稍后再议,还有何奏?”
群臣松口气,开始有条不紊地上奏本职工作。
皇位继承这种大事,他们这些三品以下的小官可不敢妄议!
……
元吉五年,六月初六,登基大典照常举行。
元丰皇帝最小的儿子即元吉皇帝李世垚的五弟——靖安王李世康继承大统。
在太上皇李世垚的授意下,改国号为庆。
时刻提醒李世康,他在龙椅上每多坐一天,就要多庆幸一天。
庆幸他四哥宅心仁厚,庆幸他能活到现在这个时候。
庆历元年,李世康露于人前,只做个漂亮的傀儡皇帝,李世垚退居幕后,虽顶着太上皇的虚名,却依然掌握实权。
元吉皇帝对目前的形势很满意,然而冷宫出身的庆帝觉得这不行。
完全不够。
晏存一心一意埋头苦干,没想到会被自己教出来的、年仅十三的庆帝摆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