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保守阻力
正德十三年春,京城。
城南防疫的成功让医改获得了朝廷的首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阻力。
太医院议事厅外,一群老医官正围着《医道改革纲要》的告示指指点点。告示上详细列出了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设立医学堂、改革考核制度、推广新式医术......
\简直是胡闹!\年过七旬的张太医愤怒地拍着案几,\什么医学堂?分什么内科外科?我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施治,岂能如此肢解?\
\可不是么。\另一位白须飘飘的老医官附和道,\听说他们还要改革师徒制度,让那些没有医道世家背景的人也能当太医。这不是存心打乱我们的传承吗?\
就在这时,沈明轩从议事厅里走出来。他手中拿着一摞文件,正是新制定的《医者考核章程》。看到众人,他主动打招呼:\诸位太医,可是对改革有什么意见?\
\意见?\张太医冷笑一声,\沈大人,你可知道我们太医世家传承了多少代?那些医术心法,岂是几本教材就能教会的?\
沈明轩平静地说道:\正因为深知传承的重要,我们才更要改革啊。\
他取出一份统计数据:\请诸位看看,近三十年来,太医院的疑难杂症治愈率在逐年下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传承变成了守旧,把经验变成了教条......\
\数据?\张太医一把抓过那份统计表,\用这些冰冷的数字就想否定祖宗传下来的医道?\
\不是否定,是改进。\沈明轩解释道,\比如说这个病例......\
他翻开病案记录:\上月,一位官员的幼子得了重症。传统方子用了十几副都不见效。最后我们用改良的诊断方法,发现是西洋传来的新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治好。\
\巧合罢了!\另一位老医官冷哼道,\再说了,城南防疫的成功,主要还是靠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那些新奇的玩意儿,不过是锦上添花。\
正说着,一阵骚动从医学堂方向传来。原来是新入学的学生在进行解剖课程,几位保守派太医闻讯赶来,正要阻止。
张若兰正在为学生讲解:\这具铜人模型,完全按照真实人体的构造制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经络与血管的关系......\
\住口!\张太医怒气冲冲地闯入,\伤天害理!简直是伤天害理!解剖人体,这是要断了我们的阴德啊!\
\张老请息怒。\沈明轩快步上前,\这只是教学用的模型,并非真人......\
\模型也不行!\张太医激动地指着铜人,\我们老祖宗讲究'望闻问切',何曾需要这些邪门歪道?你们这是要把太医院变成西洋人的地盘吗?\
这时,思雨抱着一摞医书走来:\张伯伯,您说得对,'望闻问切'确实是中医的精髓。但您可知道,这铜人模型上标注的穴位,全都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来的?\
她翻开手中的医书:\您看,这经络图,就是把古籍中的描述具象化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更快地掌握要领。这不正是对传统医术的传承和发扬吗?\
张太医一时语塞。这时,几个年轻太医也凑上前来,仔细对照着医书和铜人。
\原来如此......\一个年轻太医恍然大悟,\难怪最近扎针时感觉更准确了。\
\不止如此。\思雨指着铜人上的某个部位,\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古籍中记载的'奇经八脉',其实与人体的神经和血管系统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古人的观察是多么精准啊!\
就在讨论逐渐热烈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学徒慌慌张张跑进来:\不好了!徐大人的公子又发病了!\
众人一惊。徐大人是礼部侍郎,他的小儿子患有一种怪病,经常突然昏厥,多位名医都束手无策。
\情况如何?\沈明轩立即问道。
\比以往都严重。\学徒喘着气说,\徐府已经请了好几位太医,都说......\
不等他说完,张太医已经带着几位老医官准备动身:\我们这就去看看。\
沈明轩叫住他们:\张老,不如让我们一起去?正好可以实践一下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张太医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思雨赶紧收拾医具,特意带上了新研制的听诊器和几味西洋药材。
到达徐府时,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徐大人面色焦急,见到众人连忙行礼:\多谢诸位太医赶来!犬子这次发病很不寻常,求诸位救命!\
书房内,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时不时抽搐几下。几位已经到场的太医正在诊脉,面露难色。
\情况不妙啊。\一位太医摇头叹息,\脉象混乱,与以往发病不同。恐怕......\
张太医也上前诊察,眉头紧锁:\确实严重。按理说应该用'镇心安神'的方子,但现在脉象如此,用重药又怕伤及心脉......\
\让我试试。\思雨拿出听诊器。
\这是什么东西?\徐大人疑惑地看着这个奇怪的铜制器具。
\这是西洋的新式诊断工具,可以听到心肺的声音。\思雨解释道,同时将听诊器轻轻放在少年胸前,认真倾听。
突然,她的眉头一皱:\有些不对劲。沈大人,您也听听。\
沈明轩接过听诊器,仔细聆听后说道:\心跳有杂音,而且......\他又把听诊器移到少年腹部,\这里似乎有积液。\
张若兰也上前诊察:\我刚才把着脉,发现气血运行处有阻滞。会不会是......\
\对!\沈明轩恍然大悟,\这不是单纯的昏厥,而是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张太医皱眉道,\这是什么说法?\
沈明轩快速解释:\就是心包膜里积存了过多的液体,压迫心脏,所以会出现昏厥、呼吸困难等症状。传统医书中称之为'心包有水'。\
\原来如此!\张太医恍然大悟,\《内经》中确实有类似记载,只是描述不够具体。\
\现在最要紧的是排出积液。\思雨取出银针,\我建议用针灸和汤药结合的方法。张伯伯,您觉得如何?\
张太医仔细思索:\按理说应该用'苓桂剂'化水,但现在病情危急......\
\不如这样。\沈明轩提议,\我们把'苓桂剂'改良一下,加入西医的急救方法。张老您来主持针灸,思雨配合施针,我和张若兰准备药物。\
见张太医点头同意,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思雨取出特制的长针,在少年胸部特定位置小心施针。张太医在一旁指导,不时点头称赞她的手法纯熟。
张若兰则按照沈明轩的配方,迅速熬制了一副改良的\苓桂剂\。除了传统药材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快速利尿作用的西药。
\有效果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思雨用听诊器检查,发现心音逐渐变得清晰,杂音也在减弱。
果然,没过多久,少年的呼吸渐渐平稳,面色也开始好转。又过了半个时辰,他终于悠悠转醒。
\犬子得救了!\徐大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向众人道谢。
张太医仔细诊了诊脉,满意地点头:\脉象平稳多了。这个'心包积液'的说法很有道理,配合西药的效果确实比单用传统方子要快。\
沈明轩趁机说道:\张老,这正是我们推行医改的原因。中医的理论精妙深邃,只是在某些具体诊断和治疗手段上,可以借鉴西医的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
\确实如此。\张太医抚须感叹,\老夫今日可算是开了眼界。这些新式医具,确实能帮我们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离开徐府时,夜色已深。思雨整理医具,突然发现听诊器上沾了一滴少年的血。在月光下,那滴血似乎泛着一丝奇异的光芒,让她想起了七星案中的一些未解之谜......
\父亲,\她若有所思地问,\您说这世上,会不会真的存在一些特殊的血脉?\
沈明轩神色一凝,随即笑道:\也许吧。不过对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救死扶伤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