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变化与扩招
“狗剩,不是我说你,你完全跟个老头子一样,这也没有兴趣,那也没有激情的,那样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李晓当然不可能是脑子一热就立刻跑大老远去拜师,先别说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能有拜师的门路,就他多年与校外那些狐朋狗友混迹一块,他很清楚这个人情社会,人脉金钱都很重要。
人脉也不是谁一开始就有的,金钱在中间起的就是润滑的作用,像那些校外混混就是见钱眼开,真正在道上混出名堂的,不是随随便便孝敬点钱就可以结交的,更不用说去茅山拜师了。
李晓的话只是在测试一下朱晟的反应,看他到底感不感兴趣。
朱晟的表现也没超出他的预料,那叫一个油盐不进!
李晓指出朱晟存在的问题,他并没有感觉到不快,相反的李晓说得很对,即便他已经完成了原身的遗愿,保住了城隍庙不说,还把凤山的主导权重新拿了回来。
但他似乎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有归属感的地方,朱永夫妇很好,但他们是对自己的孩子好,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其实已经死了,在这具身体里的魂魄已经不是他们原来的儿子,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自己原本就已经是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魂魄来到这个世界,意外成为神只,到目前为止他仍未找到能够挑起自己兴趣的事情。
有的人穷极一生也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来到这个世界还不足半年,又因为一些事情耽搁着,他自然是对一些并不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激情。
朱晟能感觉出来自己过得很拧巴……
“算了,反正我一定要成为像电影里的驱魔道长一样的人物,要不然根本保护不了我爸我妈,狗剩……你自己也好好想清楚吧。”
李晓兴高采烈地来找他,又匆匆的离开,来这一趟就为了给朱晟打鸡血。
“想守护的东西……”
朱晟为李晓感到欣慰,对方想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享受万人敬仰以及守护身边的亲人,其实并不冲突。
自己站得太高又看得太远,往往忽略了身边的景观。
神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强大、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因为祂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但很多人只看到神明的强大,并不去细想他们为何能够如此强大,逐渐的神明成为一个符号。
你光想到了神明有多强,却想不到为什么祂们会成为神明。所以这神那神的层出不穷,导致神这个字也跟着贬值了。
随心所欲,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实魔也可以……
……………………
凤鸿的四海升平,并不代表着全国各地都是如此,自从公布诡异复苏开始的当晚,全国各地一些诡异发生数量在急剧上升当中。
很多已经是超出普通人力所能解决的程度,从舆论新闻上继续打强心剂,而从实际上开始四处派出【觉灵者】组成的小队开始讨伐。
伤亡率的暴增,也让上层打算更进一步推进扩招,一些步入社会挨过毒打的人,就不太可能进行招收,即便一些年纪还不满三十,但他们成为【觉灵者】,那绝对是巴不得越乱越好,指望他们去抗击诡异,那还是省点力气吧。
在向社会推广之前,尽可能从军队中筛选出有天赋者进行觉醒。
军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远远不是普通社会群体可比的,但也不可能就只从行伍中招人,那样会遗漏掉更多有天赋的人。
从目前的筛选状况来说,能够通过外修确认有天赋的,千里挑一,通过内修确认有天赋的万里挑一,至于目前第三种通过精神观想法的,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
而且也不是发现了有天赋的就统统进行觉醒仪式,之前安南要进行觉醒都得时间准备,而且启灵所消耗的灵物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目前只能有选择的从外修通过的人开始筛选,相反的拥有内修天赋的人,只是暂时被编入特殊的档案里,暂时不予启用。
最近不少凤鸿县内,嫁出去的,或入赘外边的,纷纷回来认祖归宗,以前那破落得没人想住的祖宅,花钱找人加固一下,也不是不能住人。
凤山村里也不例外,一些出外省的人,都在往村内回迁。
甚至有城里的人要花高价,买附近村庄的土地,开出的价格那叫一个离谱,通过那些回来的人的口中得知,凤鸿之外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天其实还好,一到了夜晚,诡异成群出动。
普通人根本无力抗衡,时有惨案发生,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的,虽然官方很快就派出特战人员去处理。
但已经知道有危险不安全,有退路的人自然想着走,正好给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才知道凤鸿这边一片安宁。
小命比钱重要,那就咬咬牙辞职回乡里。
现在凤鸿投资建设得还不错,附近的村里也因此受益,倒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落后。
不过上方有意控制凤鸿的消息向外传播,除了本身跟凤鸿县有关系的人,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诡异降世后,居然有这么一片人间乐土。
接下来的几天,官方陆续的放出了防范诡异的手册,凤山村的村长蔡忠自己也组织了一场会议,把很多不识字的老人们都招到一块,在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普及。
其他年轻人如果也想听,或者有这个心意的,也可以过来学习一下,之后可以一点点解释给家里的老人听。
没有达到【鬼首】级别的诡异是不具备白日出现的能力,所以夜晚的防范更要做好。
而且按照如今的形势,第一次诡异复苏时,是人类给诡异划分危险区域,地二次诡异复苏后,是诡异给人类划分“安全区”。
除了少部分的大城市、重镇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是诡异的力量远胜过官方的力量。
认清现实需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不止是华夏已经陷入这种形势中,世界的各国都是忙得焦头烂额。